“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 ,为了更好地向社会呈现公益项目进展和资助成效,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每年春季学期发布上一年度的审计报告和工作报告,并专门策划推出“春华秋实”栏目,精选具有代表性意义的项目成果进行公布,对基金会开展的活动进行回顾总结,回馈和感谢社会各界捐赠方、院系部处和师生校友们的支持和信任,力求以卓越的工作成绩回报社会。期待更多同道者与我们同向而行,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从主导芯片架构设计的顶尖产业专家到引领欧盟电力科研项目的技术领军者,从开创本土自然心理疗法的临床学者,到破解超高维数据统计推断难题的学界权威。2025年4位行业内顶尖学者拥有了共同身份: 清华大学兴华讲席教授。
在全球气候治理进入“全面检验期”的重要节点,“2025清华大学全球气候传播论坛”于9月21日在清华园举办。本届论坛以“传播如何塑造气候未来:连接·赋能·转型”为主题,由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气候传播与风险治理研究中心主办,清华大学绿色大学办公室协办,能源基金会支持。
9月17日晚,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钱学森力学班首席教授郑泉水在人文清华讲坛发表演讲《AI时代,痛快成长》,指出AI时代,更需要敢于探索未知的创新能力,他提出了“X型人才”培养路径,强调教育的终极使命是帮助每个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热爱,勇敢探索未知,实现“痛快”成长。
“先做人,后治学,再做事”,这句话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流传甚广,是关肇邺先生对学生最常说的教诲。它既包含了关肇邺先生对治学态度的严苛要求,也凝结着他对育人之道的深刻理解,成为一代代清华建筑人铭记于心的箴言。
2025年已行至年中,众多清华院士躬耕学术领域取得丰硕成果,同时不少院士以身作则践行公益,向善、行善、扬善的步履从未停歇。从推动学科发展到开创全新领域,从培养学术人才到设立奖助学金,从公益性知识科普到回馈家乡社会,院士们的学术和社会影响力如春风化雨滋养着后起之秀,推动着社会进步,他们的责任担当与大爱精神已经成为清华特色公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清华师生引以为荣、追光而行。
47载讲台坚守,年均授课110学时,10余门课程搭建,独立讲授9门课,出版40余本中英文教材,20余本专著和工具书,发表550余篇图像工程类论文,执教生涯共培养52位研究生,牵头成立图像工程研究室吸纳、培养成员108名,促成“图象工程奖学金”设立,7年累计资助73名清华学生,捐赠设立“电子系章毓晋图书奖”,5届累计奖励14本优秀图书。这一个个数字,是章毓晋教育生涯和公益善举里清晰可见的“成绩单”,只是这些数值无法概括他故事里的温度。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1号院3号楼12层1201
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
邮编:1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