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 ,为了更好地向社会呈现公益项目进展和资助成效,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每年春季学期发布上一年度的审计报告和工作报告,并专门策划推出“春华秋实”栏目,精选具有代表性意义的项目成果进行公布,对基金会开展的活动进行回顾总结,回馈和感谢社会各界捐赠方、院系部处和师生校友们的支持和信任,力求以卓越的工作成绩回报社会。期待更多同道者与我们同向而行,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清华大学医学院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为我国未来100年医学发展培养自己的医学人才。自2009年开始招收“医学实验班”,开设专业为临床医学八年制,本博连读,专业培养目标为“医师科学家”——兼备深化科学研究能力和丰富临床诊疗经验的全面型临床医生、医疗队伍里的领军者。2022年,开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衔接贯通、医学与多学科交叉融通的临床医学博士培养新模式,将原医学实验班培养方案全面升级成为“卓越医师-科学家”项目,全力推进“医学+X”多学科背景的多元化复合型医学精英人才培养,为我国公共健康事业、医疗卫生行业、健康管理行业、政府政策部门等领域储备领军人才。
2024年度,在清华校友和社会各界支持下,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共资助奖/助/励学金323项,4638人次受益,总额3139万元。囿于篇幅,特选取其中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典型项目做简要介绍。
2021年4月,IDG资本公司捐赠设立“IDG资本-清华脑科学发展基金”,持续支持基于清华大学-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的前沿探索,进一步加强清华脑科学领域的基础研究,推进跨学科交叉融合,助力脑健康和新型智能领域的创新发展。该研究院是在帕特里克·J·麦戈文(Patrick J. McGovern)和劳瑞·麦戈文(Lore H. McGovern)夫妇捐赠支持下,于2011年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期间成立。研究院的发展愿景是构建一个世界领先的、以新知识和新技术驱动的脑科学研究院,致力于在认识大脑、保护大脑和应用大脑方向进行最前沿的探索。
人生要怎么过?4月22日晚7点,在清华大学114 周年校庆之际,“人文清华”讲坛以“人生没有标准答案”为主题,举办青年学者专场第二季。中国首个百米世界冠军胡凯、社会学学者严飞、历史学者周思成相继分享了在各自学科领域中对人生议题的不同观察与体悟,强调人生有多种参考,充满了多样性和可能性,不必局限于寻找标准答案,重要的是打开视野,看见多元世界,找到自己的方向和节奏。线上线下近300万观众在三位老师的讲述下,从不同视角,思考人生的多元可能性。
2023年4月,教育部批准“清华大学物理人才培养攀登计划”(以下简称“攀登计划”)。“攀登计划”由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清华大学教授杨振宁先生提出,中国科学院院士朱邦芬先生领衔,目标是提早发现有物理天分的学生,培养出更多物理学及以物理学为基础的高科技领域的一流创新人才,使之成为世界科技发展的未来引领者和高科技领域的开拓者。这是清华大学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上的又一新举措。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自设立讲席(冠名)教授制度以来,已收到来自11家企业或个人的捐赠,相继设立了12个讲席、冠名教授席位。2024年4月,计算机系讲席(冠名)教授捐赠与聘任仪式举行,“地平线冠名教授”“九坤冠名教授”“王建筑讲席教授”“费马科技讲席教授”“微众讲席教授”5位受聘教授多年来深耕计算机学科领域,在高性能计算与存储系统、基于机器学习的大数据感知与认知、数据挖掘与认知推理、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研究领域做出了许多开创性、引领性的成果,对推动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1号院3号楼12层1201
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
邮编:1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