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高校“双一流”建设、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高等教育重大筹款和战略捐赠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探索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及公益慈善理论前沿,洞察国内外公益慈善行业发展趋势,用理论指导工作和实践开展,将对高校基金会的创新发展提供有益指引。2018年,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策划发起中国高校首个战略筹款运动——“更好的清华”,并与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密切联动,开启系统化的理论学习和研究工作,特此发布相关成果,敬请各界批评指正。
2025年6月11日,《中国教育报》刊发了清华大学党委书记、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理事长邱勇题为《发展中国特色书院制——让一流大学的底色更加鲜亮》的文章。文章指出,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大学要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发展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切实把各方面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广育祖国和人民需要的优秀人才。本科教育是培养一流人才最重要的基础,一流本科教育是一流大学的底色。书院制是深化本科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要深入研究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积极构建中国特色书院育人体系,形成育人合力,提升育人水平,让一流大学的底色更加鲜亮。
2025年4月28日,《人民日报》刊发了清华大学党委书记、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理事长邱勇题为《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学何为》的文章。文章指出,一所好大学,不仅要培养优秀人才、产出高水平研究成果、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也应提出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进而对国家甚至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人工智能时代更要讲人文,教育强国建设更要加强教育学的研究。要将人文精神融入价值塑造,不能让技术算法禁锢人的认知。要让人文情怀引导科学探究方向,不能让便捷的技术替代追问与反思。
2024年9月9日,在第40个教师节到来前夕,《人民日报》理论版头条刊发清华大学党委书记、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理事长邱勇署名文章《充分发挥高等教育龙头作用》。文章指出,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充分发挥龙头作用,高等教育必须聚焦立德树人拓展“大思政课”建设工作格局,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积极服务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
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教育强国进行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作为筹募社会捐赠资源支撑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平台和组织,高校基金会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总书记的讲话精神,紧密围绕教育强国的关键主题,主动结合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实际需求,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定位优势,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贡献独特而重要的力量。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1号院3号楼12层1201
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
邮编:1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