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铸魂(上) ——访著名雕塑家、书画家、美术教育家钱绍武先生

2014.09.11


钱先生的客厅里,悬挂着一幅2米多宽由钱先生亲自创作的国画“月夜雪梅”,大块浓墨中渲染出一株古梅的遒劲、勃发……这分明就是钱老的自画像:虽然是老梅,虽然是大雪后的月夜,但是这棵老梅满怀激情和信心,袒露胸膛,把月亮当作太阳一样去拥抱,那么自信大度,从容喜悦,富有韵味,充满生机。 

IMG_4666-2.jpg

图 钱绍武先生

201142,清华大学喜迎百年校庆之际,著名雕塑家、画家、书法家和美术理论家钱绍武先生及妻子何玲,与清华大学签署了一份捐赠合同,把名下的艺术作品、存款和房产等全部无偿捐献给清华大学。这是一场把毕生创作和家庭财产全部捐献出来的“裸捐”,消息传来,着实令世人赞叹和钦佩不已。正像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先生在捐赠仪式上所说的那样,“钱先生夫妇此举代表了中华民族无偿捐赠的义举,也正是钱绍武先生‘爱祖国、爱人民’的深刻体现。对于清华师生来说,钱绍武夫妇的捐赠不仅仅是一笔宝贵的物质财富,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钱老夫妇2-2.jpg

图 钱绍武夫妇

421日,这些艺术作品中部分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以“高山流水——清华大学钱绍武教授艺术作品展”的形式与观众见面,吸引了京城不少艺术名流甚至海外艺术名家前来祝贺和观展。清华大学党委书记胡和平在开幕式上热情洋溢地说道:“本次展览将超越其艺术功绩本身,提醒我们珍视他(钱绍武)一切为了艺术、一切为了社会的高尚情怀。钱先生在清华百年校庆前夕成为清华大学一员,让我们一起祝愿他与清华大学一起迎接新的开始,开创艺术人生更加辉煌的未来!”

1410436130927062191.jpg

图 清华大学钱绍武教授艺术作品展开幕式

此前,钱绍武先生已被正式聘请为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将建设“钱绍武艺术馆”专馆对其艺术作品进行保存。此外清华大学还将设立钱绍武艺术研究院,进行中国艺术的理论研究,带动中国艺术创作的实践。

钱绍武先生是一位极富盛名的大艺术家,在雕塑、书法、绘画等方面均有深厚造诣,且精于研究、工于理论,在践行西方艺术理论和实践的同时,紧密结合了中国传统的艺术方法,真正达到了中西合璧。他一生经历颇具传奇色彩,自幼生长在江南久负盛名、家学深厚的钱氏家族,饱读诗书,打下了良好的国学、英语和国画功底;没有任何文凭的他,解放前夕被徐悲鸿“一语定乾坤”破格录取到北平国立艺专正式学习雕塑,解放后被选拔为首批公派留苏学生学习雕塑6年;以最优成绩回国后,担任中央美术学院讲师、教授。就在艺术生涯一帆风顺、艺术创作日趋成熟之时,接下来席卷中国的“四清”和“文革”等历次运动,又使他一再被打入人生谷底,妻离子散,几欲轻生。1979,横加在他头上的莫须有的罪名被一扫而空,而他的艺术生命白白流失的宝贵20年已不可能逆转。但是他却没有被这些灾难压垮,反而把对命运最深沉的体味和咂摸,融进了他的艺术创作中,他在恢复工作和艺术创作之后,爆发出了巨大的能量,迎来了他艺术生命中一发不可收的第二次研究和创作的高峰期

1410436350838024363.jpg

图 钱绍武先生风景作品

今年已83岁的钱老,其作品气象万千,中西会通,浑然天成,或大气磅礴,或朴实单纯,或坚毅开阔,或玲珑有致,给人以艺术和人生的深邃启迪。正像钱先生在一篇谈艺录里说的那样:“中国的艺术到最后即成为人们的道德标准和审美标准,既是人格,也是画格,是一个统一体。中国强调对人类的善良的同情心,这是中国的真理,从为人、艺术、美学到哲学,人与自然的高度的统一,有此哲学才有此艺术。”

钱老的艺术人生是不可复制的传奇,他的雕塑作品,无论对象是孔子、杜甫、李白,还是孙中山、李大钊、闻一多,都生动地刻画出了他们的“魂魄”;他在晚年将毕生心血之作和积蓄倾家捐出,表现出了高尚的品格和没有杂染的灵魂;他又将在清华这篇钟灵毓秀的土地上,将他的毕生所得漫天欢喜地、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未来的学生们,去为清华的美术教育注入浓笔重彩的“精魂”。

IMG_1009-2.jpg

图 钱绍武先生作品——杜甫像

47日,记者在钱绍武先生昌平的家——“大笑堂”采访了他。在长达4个半小时的采访中,他谈兴甚浓,我的内心则一直涌动着一种强烈的感受“这真是一位心灵纯净、艺术追求高尚、可以说没有一点渣滓的大家!”聆听他激情睿智的娓娓讲述、婉转清雅的诗词吟诵,欣赏他屋内陈列着的琳琅满目的艺术作品,真是一场绝佳的心灵洗礼和艺术激荡!让我们近距离地走进他的艺术和人生,领略这位大艺术家深厚宽广的心灵和艺术世界。

谈人生:从江南钱氏家族走出的艺术家

“乡先贤”:从“乡土的热爱”升华为“国家的热爱”

赫赫有名的江南钱氏家族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王钱鏐的后裔,代代皆有俊杰,古代曾出过很多状元,无数进士。近代钱家人才更是“井喷”,一句顺口溜“一诺奖、二外交家、三科学家、四国学大师、五全国政协副主席、十八两院院士”,充分说明近代钱氏家族出了多少人才。其中光是跟清华先后结缘的当代钱家后裔就有钱钟书、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钱易、钱颖一、钱绍武等。也有消息说,当代国内外科学院院士以上的钱氏名人就有100多位,分布在全世界50多个国家。这个消息是否确切,还有待求证。但钱氏家族在近现代社会所展现出来的才华,着实令世人瞩目。其中有:

钱穆,近代中国最重要思想家之一,他捍卫的是中华民族传统中的精粹;

钱玄同,“五四”新文化运动猛将,反对文言文,力倡白话文,鼓吹民主和科学;

钱钟书,他的《管锥编》和《围城》在他活着的时候已成为不朽之经典;

钱学森,两弹一星总设计师,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的国防力量……

同样令人惊奇的,是钱氏家族的杰出父子档:钱基博、钱钟书父子,钱玄同、钱三强父子,钱穆、钱逊父子,钱学榘、钱永健父子,钱学熙、钱绍武父子……

钱绍武先生是这个家族璀璨群星中一颗别具一格的艺术家之星。

在被问及出生在钱氏家族,对他个人成长和成就是否有决定作用时,钱老认真地思索了片刻,然后谦逊地说:“如果说我们这个家族在各个专业领域有不同程度的一点点经验,可能是因为大多数人在业务上比较诚恳、比较努力吧。钱氏家族比较重视后代教育,我生长在这个家族,就是有这么一个机遇能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小时候父亲就拿远房亲戚、长我近20岁的叔叔锺书先生以及锺书父亲钱基博先生的故事来教育我,鞭策我。这些都是一流的人物,他们的故事给了孩提时代的我一个标准,一种自信。这种教育思想的‘根’来自于中国‘乡先贤’的传统,其最大意义就是给了孩子一个生动的人生标杆和定位标准。这比泛泛的爱国主义教育更直观,因为榜样就住在你旁边,是你的叔叔伯伯。”这种“乡先贤”的自豪感,是激励家族后代立志上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动力。有了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乡先贤”,很容易扩展到对本民族、本国英雄志士的敬仰,继而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爱国主义。在少年时期有了这样的立志,一个人今后努力方向就是比照先贤,为国家、为民族做贡献。钱氏家族历史上涌现出众多人才,给了钱绍武榜样的激励。从对乡土的热爱演化成对国家的热爱,这大概就是钱氏家族对钱绍武的成长起到的作用。

“我始终主张艺术工作者要刻画和塑造本民族的优秀人物,我也雕刻了中华民族历朝历代的一批优秀人物的群像,他们是民族内在精神力量的体现。前苏联卫国战争时期动员人民保家卫国,就是用‘他们想消灭托尔斯泰的民族,消灭柴可夫斯基的民族……简直就是痴心妄想’这样的语句来鼓舞民众,坚定民族信心。因为这些先贤的英名在人民心头掀起的情感很强烈,很不一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深厚的文化传统就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动力。

 

人格锻造:祖母为国为民的身教铭记一生

“我祖父是中国第一批留日学生,是无锡当年的四大才子之一,诗词歌赋样样精通,擅长吟诵。但是他娶妾后把我祖母遗弃一旁,还把祖上传下的田地卖得一干二净,用于投机生意,后又输得精光。他对家庭不管不问,我从小跟着祖母长大,祖母对我的影响很深。”钱老祖母是清末曾任驻英、法、比、意四国公使许静山的女儿,身为清朝外交官女儿的祖母,对社会底层的人充满同情。虽然遭受祖父遗弃,一直很拮据,但是遇到穷人没有衣服,她把衣服脱下来就给人家穿上了。她还同情共产党,参加了无锡市妇女联合会,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办盲人训练班等。那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曾包围过无锡的军阀点名要杀当年身为地下党员的妇女联合会主任杨玉英,祖母就冒充杨玉英,准备跳楼替她去死。后来北伐军击退了军阀,祖母逃过一劫。但是祖母为国为民的心一生都没变。同时代的李叔同先生(弘一法师)做了一首诗,对她称颂道:“英雄肝胆,菩萨心肠;女中豪杰,国内贞祥;逢凶化吉,遇难成祥”……

祖母是佛教徒。面对祖父的遗弃,她没有自叹自怜,为了实现她为国为民的抱负,从陪嫁丫鬟那里借钱离家去了苏州一家美国人办的医院,先是当保姆,然后学做护士,从护士长慢慢成长为一名医生。她是无锡本土第一位西医,仁心仁术,后来开了诊所,常常免费为穷苦人施治。钱老至今还记得祖母为瞎子阿炳治疗眼睛的情景:那双眼睛长期溃烂,流着脓血,但是祖母一点都不嫌弃,义务为阿炳治了好长时间,止住了溃烂。

钱老的雕塑作品中有一尊白衣观音的塑像。这尊观音低眉顺目,体态修长,沉静安详,透着汉白玉温润的光泽,显得异常圣洁。有记者曾询问钱老做这件观音的缘由。他呵呵一笑,“那是应台湾炎黄艺术馆要求做的。春节的时候,呆在家里,突然觉得心里干净极了!很自然地就做了这个作品。”

1410436939642049689.jpg

图 钱绍武先生与其作品白衣观音塑像

“干净极了”!钱老塑造的不仅是擎着杨柳枝、洒下甘露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而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祝福和心愿。不知在塑造这尊塑像时,钱老的脑海中是否浮现出祖母的形象?

无怪乎,杜甫、李白、李清照、阿炳、关天培、孙中山等一些有着高尚品格、忧国忧民或为国为民牺牲自我的人物都成为了钱老创作的题材。他塑造的既是那些人物,也分明是他自己,是一种“大爱”。

另类的少年教育:从四书五经、英语长诗、书法国画到《欢乐颂》

小绍武9岁的时候,上海沦陷。由于坚决不当汉奸的家规,父亲辞去了上海光华大学英语教授的教职,带着祖母和小绍武回到了无锡老家。为了避免给日本人拉去当英语翻译,父亲在家乡过起了隐居生活。

小绍武这时已过了入学年龄。既然没有机会接受正常教育,只能上私塾。他被寄养在72岁的老姨公那里,跟着这位清朝的老秀才读起了四书五经。老姨公按照自己年轻时考秀才的套路,对小绍武进行了严格的启蒙教育。自此,小绍武和同龄人接受教育的历程就完全不同了。阴差阳错,9岁到12岁之间这段“童子功”的训练,给小绍武打下了受用终生的坚实的国学基础。

后来父亲发现儿子被教成了说话和行文满是“之乎者也”的“小古董”,觉得不能再继续下去,于是把小绍武接了回来,自己当起了老师,花了三年时间教他英语。他的教育方式是叫小绍武大量阅读英语文学作品。先是《安徒生童话》,然后又是法语版的《小皮埃尔历险记》,接着又是英语长诗,如英国浪漫派诗人雪莱的长诗《西风颂》、《致云雀》等。在那段时间里,父亲坐在大桌子边看书,让小绍武坐在旁边一张小桌子前,耳提面命地教他英语。早晨教他一段英语,上午叫他背诵,下午再叫他造句、写作文……直到现在,提起这些诗歌,钱老还能即兴整段背诵。他兴致盎然地说:“最近有一位英国雕刻家跟我认识了,听我用英语背诵雪莱的《云雀》,他惊呆了,他没有见过一个外国人能把这些英国大诗人的长诗背得烂熟。背诵,是北宋以来专属于中国的传统教育方式,英国没有这种教育传统。正是这些英文背诵让我打下了超越同龄人的英语基础。”

最早发现小绍武有诗人天赋的还是父亲。1112岁的孩子,正是贪玩的年龄。但是小绍武坐在清冷的木板房里,面对严厉的父亲,一动也不敢动,最多也就是脑子开开小差。有一天,他看到太阳光从房子木板缝隙照射进来,有好多灰尘被照得清清楚楚,在光柱里有的升上去,有的降下来。他看得愣了神,就向父亲问到:“灰尘怎么说?跳舞怎么说”?接着他就把父亲给出的英文单词连起来造了个句,译成中文就是“灰尘在阳光里那么高兴地跳舞,有的向上,有的向下,他们快乐极了。”没想到一贯不苟言笑、动辄施以体罚的父亲像发现新大陆似的,开口夸了一句:“你还是个诗人呢!”这是钱老生平第一次被父亲夸奖!一边回忆往事,一边感叹道,也就是因为这句夸奖使少年钱绍武明白:“能在人人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发现美,就是有价值的,就是诗人的本质。能发现、欣赏并体现这种美,能找出平常生活中的诗情画意,就没白活这一世。”

因为没有正规小学基础,他无法考中学。郁闷中,他从13岁下半年开始腾出时间瞒着父亲偷偷地学画画。他15岁时,父亲经吴宓先生介绍到西南联大任教,再也管不着小绍武学这学那了,他就正式拜无锡当地一位名画家秦古柳先生为师学国画。一直到抗战胜利后,父亲从西南联大迁到北大,把他带到了北京,这才结束了小绍武在家乡所受的这种另类教育。

钱老解释说,他小时候的教育过程,是特殊时代的产物,是不可复制的。 “我是一段时间特别专注地钻研一门。比如,9岁到12岁学四书五经,12岁到15岁学英语,15岁到18岁学国画。这种集中力量一门深入的学习效果,现在看来在我身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跟随父亲来到北京住在沙滩红楼的北大,另一扇窗在小绍武眼前打开了。“因为北大历来就是民主运动的阵地,我也受到了民主的影响。1946年的时候,我当时在北平国立艺专旁听,就充当了艺专和北大之间民主运动的联络员。我随着民主的浪潮,走上了反国民党的道路。1947年反内战时,我体会到群众运动的力量,体会到民主运动的力量。到了1948年,我正式入党。那个时候,我亲身体会到国民党的可恶,认为自由的中华民族的唯一出路就是把国民党反掉,那时候特别向往延安的革命运动。”

说起入党的原委,钱老披露了一个鲜为人知的细节。“我是听了贝多芬的《欢乐颂》才决定入党的。我当时认为《欢乐颂》描写的是人类大团结的境界,如此英勇,如此豪迈,如此快乐,充满光明。我认为这才是人类为之奋斗的前景,我自己一定要和这种理想结合。当时共产党在延安,延安对我来说就像神话一样令人向往。只有共产党才能把人类带到这种理想境界,所以我要加入共产党。当时就是有那么一种浪漫理想,但是后来,我因为此事在运动中受到了批判,理由是‘贝多芬是资产阶级的音乐家,你怎么能听贝多芬的交响乐才加入共产党呢’ ?这个不是胡说吗?贝多芬是一个有进步思想的人,信仰的是人道主义。” 于是,钱绍武和汤一介等北大子弟就常常一起学马列主义哲学。回忆起50多年前这段往事,他还激动不已。

1947年,钱绍武报考北平国立艺专雕塑系。为什么报考雕塑系?因为他没有中学学历,对自己能否报考成功非常不自信,雕塑专业最冷门,考的人少。考试结果下来,他的数理化成绩为零,但是语文和英文成绩很好。就在险些被拒之入门时,时任院长的徐悲鸿先生慧眼识才,以一句“那些我也不会”阻住了反对者的声音,破格录取了钱绍武。

钱绍武原先是个喜欢独处、不善言谈的人,他在北平国立艺专正式加入共产党之后,又担任了校学生会主席。“那时我经常需要做群众工作,宣传党的政策,团结进步同学,同进步的老师宣讲不要跟着国民党跑到台湾去。”经过这一番历练,他变得“很能讲了”,还因此得了一个外号“老夫子”,讲话常常引经据典,说服力强,在学生和老师中颇有影响。

(本访谈下篇《谈艺术教育:情感是艺术的唯一生命》将于下期刊出)

在4月21日清华大学主办的《山高水长—— 钱绍武教授艺术作品展》上,高朋满座,胜友如云。现根据录音整理了两位嘉宾致辞,以飨读者,共襄盛会。

钱绍武先生——科学和艺术完美结合的标杆

杨晓阳(中国国家画院院长,著名国画家)

首先我代表中国国家画院对于钱先生被聘为清华大学教授,对于清华大学为钱先生举办这么一场严肃的画展表示祝贺!钱绍武先生在中国当代雕塑家中间是学贯中西、通古博今的大家。我1516岁在西安上中学时,听说钱绍武先生在中央美院有个关于画肖像的讲座,我专程坐火车从西安来聆听了钱绍武先生精彩的讲座。他讲座的内容、讲述的方法以及绘声绘色的一种浪漫主义讲述的表演,都让我终生难忘,甚至对我以后的做人、做事、创作、学习都有不可磨灭的影响。

在我们后来学习中,才慢慢了解到钱先生家学渊源,他的学问非常好。他坚持多半生的书法实践,造诣很深。家学和坚持书法,使他通古博今。他学习的专业是雕塑,可以说是西方的完整体系,这个体系加上他的中国学问,让他能够学贯中西。我觉得钱先生在中西和古今这两条线的交叉中间找到了坐标点。这个坐标点不是一般的学习西画的人、也不是一般的只坚持中国学问的人能比的,他结合得非常好,使他成为中国当代的一代大家。

CJ0_5953-2.jpg

图 钱绍武先生书法作品

清华美院一直主张追求艺术和科学的结合。我觉得这个问题很危险,或者说很重要,也可能很难弄。结合得好就非常好,结合得不好,艺术和科学就是敌人。钱先生的作品中坚持了中国精神,同时他又坚持使用、采纳了西方方法,在钱先生身上艺术和科学结合得非常完美。他的作品有一种中正之气,平和之气,又非常传神,非常安静,显示出一种大家气象。他实际上已经远远超越了一种“以形写神”以及“以神写形”的阶段,而进入了“文以载道”、“承教化、助人文”的境界。

我觉得清华大学不但倡导艺术与科学,选到了钱先生这样一位典范,能够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代表,而且为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的倡导树立了一个标杆。什么是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如果以科学代表艺术,或者以艺术代替科学,都是一种失败。但是艺术和科学在本质的结合,在钱先生身上,是清华大学的一本教科书,通过钱先生这本教科书可以教育天下。清华大学在钱先生八十高龄能够聘请他作为教授,我觉得是科学重视艺术的一个最好的做法。它打破了人事部有关六十岁退休这个不符合艺术生态和艺术科学的做法,我们要大力倡导这种做法。你在他六十岁艺术趋于成熟的时候,你把他退休掉;在他八、九十岁艺术达到炉火纯青的时候,你可能把他淡化掉。我赞成清华大学的这种突破,高举艺术和科学的旗帜,给全国树立一个典范,给中国历史增添一段佳话,使中国文化的大繁荣成为现实

科学求真  人文求善  艺术求美

吴良镛(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城市规划及建筑学家,教育家

首先我作为一名在清华工作65年的教师,对于钱先生被聘为清华大学教授表示祝贺。我同钱先生交往始自他早在中央美院担任雕塑系主任时,那次我们讨论一位国外雕塑家的作品。我发现钱先生做的笔记本上的字非常漂亮,非常钦佩,印象很深刻。后来跟钱先生有更多的接触,知道钱先生的画非常好。应当说,一般的雕塑家,也有素描功底,但是钱先生的的画厚重,很有激情和文化修养,后来发现得就越来越多,钱先生在文学和艺术上的学识背景和修养,让我心折不已。


我和钱先生也有过合作的关系,就是山东曲阜孔子研究院。这中间还有小插曲。最初我请钱先生来做孔子雕像设计。我还跟钱先生讨论说,不是单单地做个孔子像,因为孔子研究院是一个学院,用孔子和弟子作为厅的主题。这个已经明确了。后来当地政府受了某些影响,请另外人设计孔子像了,我也看了,就像脸上浮肿了一样,我说“不行”。我说,我这个建筑不过是孔子像外面搭的一件“外衣”,如果这个像弄成这个样子,我这个房子就不盖了,我觉得它配不上我的“衣服”。 当地政府就为难了,最后下决心辞掉那个雕塑设计师,重新又请来钱先生做设计,最后得到了美好的结局。钱先生有他一整套对孔子的学术、道德、文章的见解,对孔子像的塑造有他的见解。我们相交有很多共同语言,而且我在钱先生身上的确学到了很多东西。

我认为我们搞的人居环境既是科学,又是人文,又是艺术,是三者的结合。科学求真,人文求善,艺术求美,因为真善美是统一的。我们在研究人居环境发展科学,在写中国人居环境史的过程中,就发现这三者是结合的。而且科学、人文、艺术在钱先生身上也是结合的。上次在钱先生向清华大学捐赠艺术品仪式上,钱先生谈了他的艺术见解,我太高兴了。清华大学在历史上是一所多学科的大学,后来一度变成多学科工业大学,现在又回到了人文各个学科相结合。

经常有媒体问我,清华大学的未来如何发展,我就回答清华未来的发展就是科学、人文、艺术三者结合,发扬光大,就像梁启超先生曾说的“上下求索,其道大光”,所以未来的清华,在美院搬来之后,再增加各个方面,率风气之先,使得学术各个方面趋向完美。我今年已经89岁了,但是在这个环境里,我感觉越活越年轻,还有好多事情要干。所以我那天跟钱先生说,我加盟你的艺术研究院,也来充实我自己。

链接:

钱绍武,1928年生,江苏无锡人,著名雕塑家、画家、书法家、美术理论家,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和美术理论工作。1947年考入国立北平艺专,195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1953年赴苏留学,1959年回国。曾任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国家教委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民政府专业顾问、首都规划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委员会会长,中国城雕全国艺委会顾问,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委员会委员。现为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家画院雕塑院院长。出版《素描与随想》、《素描人体选集》,并发表《赏心论》、《雕刻之美》、《亨利•摩尔方法初探》等论文数十篇。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1号院3号楼12层1201

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

邮编:100084

联系电话:
  • 资源开发部:(8610) 62783786
  • 战略研究部: (8610)62780779
  • 项目管理部:(8610) 62797255
  • 捐赠服务部:(8610)62782779
  • 综合办公室:(8610) 62794587
  • 公共关系部:(8610) 62789633
  • 财务部:(8610)62794861/62794260
  • Email: tuef@tsinghua.edu.cn
  • 传真:(8610)62785959
  • 视频号
  • 微信订阅号
  • 微信服务号

版权所有 © 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