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铸魂(下) ——访著名雕塑家、画家、书法家、美术理论家钱绍武先生

2014.09.11


下篇

谈艺术教育——情感是艺术的唯一生命

钱绍武-2.jpg

图 钱绍武先生


基础教育和博物馆教育是艺术教育的两大法宝

19491月,北平迎来了解放。新中国诞生初期,国家百废待兴。毛泽东提出“要培养我们自己的建国人才,培养自己的红色专家”。经过三年酝酿准备和一番严格选拔,国家派出第一批学生去前苏联留学,钱绍武就在这批留学生之中。此前他已经毕业并留校(此时已改名为中央美术学院)任教。当时中央美院一共有20多位学生被选拔出来参加考试,最终钱绍武和李天祥两人同时考上。在学习了一年俄语后,1953年他俩来到前苏联,开始了留学生涯,分别专攻雕塑和油画。

虽然同样是留苏,但钱绍武和其他留苏学生有了不一样的发展。他努力学习西方雕塑的基本功,练就了超强的写实造型能力,从小积累下来的国学功底,又使他在作品中不自觉地带有东方文化色彩,东西方文化在他身上产生了自然地碰撞与融合。留学期间,他门门功课都是满分5分(另一位和他一样全部5分的同学后来成为俄罗斯美术科学院院士、副院长)。他在花费3年时间完成的毕业创作——雕塑《大路歌》中,以饱满的激情和分明的爱憎,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三个筑路工人的形象。《大路歌》原是田汉1934年为电影《大路》谱写的主题歌,反映了工人阶级的苦难生活和斗争历程。该作品作为全校毕业生的代表作被刊登在前苏联的《真理报》上,收藏在列宾美术学院,复制品则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钱老说,他得益于前苏联艺术教育的两大法宝。他介绍,艺术教育体系除了北欧体系以外,还有很多体系。徐悲鸿先生是留法的,北平国立艺专在他的影响下属于法国的体系。总的来说,法国的艺术体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除了继承传统之外,又融合了一些刚诞生的现代派的东西。但是列宾美术学院坚持北欧传统,他们自豪地说:这是教学,在学校我们就是要把欧洲最优秀的艺术传统教给你们。至于如何创新,是你们毕业后自己去探索的事情。

“几十年过去了,我听说他们的教学大纲一点都没有改变。这种超稳定的教学模式,如今想想是很有道理的。作为学生,你必须先把人类千百年积累传承下来的基本理论学好,把基本功打扎实。这点和我们学中国画的要求是一样的。我学中国画也经过了严格的训练。”钱绍武说。中国画的传统延续了上千年,笔法训练非常严格。而北欧系统没有笔法训练,只有形、光、空间、距离、体积的训练,并通过解剖学和透视原理,训练学生如何把立体的东西变成平面表达出来。中国画要求笔触,一个成熟的中国画画家,必然会运用甚至创造一种特有的皴法,比如卷云皴、披麻皴﹑斧劈皴等。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画家对皴法非常擅长,可以说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欧洲有临摹的习惯,通过临摹画家们的作品去掌握技法。因为画画不是照相,不是对现实客观对象的原样描述,而是用画家全部修养、理解和情感去表达,然后用自己的笔法表现出来,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是画家们对于现实世界的再创造。钱绍武也非常重视临摹的重要作用。米开朗基罗是他最喜爱的画家之一,米氏在画大型壁画之前,都有用铅笔画的小稿,列宾学校图书馆就存有好几百张这些小稿,这些体现了一个画家的绘画技巧。俄罗斯的学生很少有人去临摹,而钱邵武有书法上的临摹经验,他看着这些画特别喜欢,就开始临摹。每天晚上8点到10点,钱绍武就临摹一张或是半张,直到摇铃闭馆才回宿舍。他用两年时间,把几百幅精印的米氏素描稿都临摹了,有的甚至临摹了两、三遍,为他今后的艺术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十多年过去了,钱老回忆起留苏经历,还对前苏联美术教育坚持严格科学体系的做法大为赞赏。他对博物馆对艺术教育起到的不可或缺的作用也极为肯定。当年从列宾美术学院步行15分钟,跨过涅瓦河就是冬宫博物馆(全称冬宫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简称“冬宫”)。这是世界级大博物馆之一,与巴黎卢浮宫、伦敦大英博物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齐名。

“冬宫博物馆好极了,对美术学院学生免费,由一群老太太看管。她们看到青年学生来临摹,非常高兴。我们带了画板临摹一天之后,她们还友善地允许我们把画板存放在一个角落里,替我们看着,第二天接着再来临摹。”钱绍武回忆道。

俄罗斯的博物馆只收藏第一流和第二流的艺术作品,第三流的作品就基本不收了。它直接告诉参观者什么是真正第一流的,什么是第二流的。如果把这些看明白了,就产生了非常高的鉴赏能力。同样,意大利佛罗伦萨有一个著名的乌菲兹博物馆,它是把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系统性地摆放在一起,比如说某个学派,创派的人是怎样的,哪些是继承的,哪个继承得好,哪个继承得差,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参观博物馆是提高艺术鉴赏力的重要训练,这对于艺术家的成长太重要了。

因此在钱老看来,前苏联的这两个制度对于美术教育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学院老师教给学生的是严格的基本功训练;博物馆则教学生分辨什么是第一流艺术和第二流艺术,而不是简简单单的“好”或“坏”。

1410437791009046802.jpg

图 钱绍武先生艺术作品

中国博物馆建设标准混乱

但是,钱老对中国博物馆的现状很是不满,原因是“我们现在的美术馆,没有自己的馆藏品,没有最好的、二流的和最差的陈列和分类介绍,而是随时更换展品,只要有钱就可以到美术馆里开画展。另有一些不负责任的理论家乱吹乱捧,拍卖行也在操纵市场,宣称哪幅作品拍卖出了几千万的高价,是不得了的好东西,好坏标准全由他定。”钱老认为,博物馆展出的应该是经过全世界考验的作品,无论属于哪个派别,都应有系统、有理论地摆在博物馆里,是稳定的,而不是明天、后天换来换去的。

“这是培养一流艺术家的必须的条件,而我们现在则没有。美术馆应该有最起码的标准,现在也没有。艺术评论家也没标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混乱得很。有些打着现代艺术旗号的东西,颓废得很,比如说性艺术,简直荒唐!”钱绍武说。

他很怀念几十年前故宫博物院对艺术学生免费开放的日子。“故宫里有个绘画馆,以前每年11月份把最好的名作都展出来了,我几乎天天都去,有时候也带着学生一起去。艺术作品只有看原作,才能真正理解到它的内涵。现在故宫票价不断提高,连在北京也没有天天欣赏原作的条件了,中国其他城市更没有了。”

期待清华建立中国雕塑博物馆

谈及加盟清华,钱老脸上洋溢着无限期待。“清华大学现在设立‘钱绍武艺术研究院’,我非常期待并感谢清华能给我创造一些条件,让我和一些志同道合的人投入精力去研究,提出人类不能缺少的真正的艺术原则。艺术教育就是情感教育,托尔斯泰说过,‘使你感动的就是好艺术,不能感动你的就是坏艺术,就不是艺术。感动的轻一点,就是稍微差一点的艺术。只有能感动你、直击人性、纯化灵魂,才是真正的艺术标准。”钱老说,“纯艺术跟工艺美术的标准是不同的,后者是‘3F原则’,即Function(功能)、Form(形式)、Fine(美观)。而纯艺术不需要讲使用功能,它唯一的功能就是要打动你的情感。现在不光是中国,在国际上,对艺术标准的判别都是混乱的。”

钱老当年的老师、现年106岁的原中央美院教授、人民英雄纪念碑基座虎门销烟浮雕的作者曾竹韶,一辈子都在提倡要建中国雕塑博物馆。中国是雕塑大国,从数量和质量来讲,全世界没有其他哪个国家可以和中国相比。但是建立雕塑博物馆有很多困难,因为博物馆必须要有原作,不能找复制品做博物馆。而很多雕塑作品都属于文物,国家明令禁止买卖。如果要原作,必须把它们拿过来,那就等同于破坏文物,更荒唐。“前几年,流失海外的圆明园十二生肖像,有几尊被爱国人士出钱买回。这些算不算中国雕塑作品中最上乘的艺术品?其实还不算,是外国传教士郎世宁为皇帝设计的,从艺术价值上说只能算装饰品。” 钱老希望能借助清华的力量,建成真正意义上的中国雕塑博物馆,完成中国几代雕塑家的心愿。

说起中国的雕塑,钱老简直是赞不绝口:“中国雕塑不光在全世界资源最丰富,艺术造诣非常高,且各个朝代艺术特点变化也很大,值得研究的东西很多。可以跟中国历史、哲学、政治、经济,甚至跟书法、绘画、文学的变迁一起进行研究。像山西大同华严寺的彩塑菩萨,是辽金时代的作品,造像美得不得了,衣衫现在看起来还是那么鲜艳和灵动飘逸。大同的九龙壁,也是辽金时代的,比北京北海公园的九龙壁艺术价值高得多!”

中国现在是否有了建立雕塑博物馆的条件呢?钱绍武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了。第一,中国雕塑虽然遭受西方列强的偷盗和掠夺,但是还是有好多保存了下来,“像泥塑作品,他搬不走。目前光四川大足一个地方,驿道两旁上千公里的山头,全都是洞窟,都是唐宋的石刻、泥塑和木雕,不得了的丰富。世界上哪个国家有中国那么大的量啊,而且是美得不得了,好得不得了。”第二,现在技术这么发达,交通又很便利,“我们去做一下普查和记录,去拍照、摄像,回来复制,进行研究,虽然不可能一下子做得那么系统、那么全面,但是把每一个时代的作品进行资料搜集,进行抢救性地整理,保存每一个时代的面貌,我觉得还是可以做到的。”第三,钱老现在身体还很好,艺术研究院成立以后,他希望能带着专家、研究人员和学生去这些地方进行野外考察,系统分析和讲解。能够搜集到的,尽量搜集,哪怕是二流作品的残品,对于艺术研究来说也很重要。他憧憬着花上几年时间,将祖国雕塑资源丰富的地区,如甘肃、四川、山西、河南、新疆等都走一遍。“我的想法就是,到一个地方,就将当地的一件件作品记录下来,然后我来主讲,具体比较、具体分析,看看都有哪些优点,随着历史发展又有哪些变化。我讲了以后,再请十来个人,开一个座谈会,请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同意的或者有不同意见的,一一记录下来。” 钱绍武说。上述工作目前国内也有人在做,但是学术水平并不高。很多研究者是从文物角度在研究,研究的程度也就是这些作品是什么人、什么学派的,能够把这个弄清楚就已经很好了。但是这个作品的妙处在哪儿,对人们有哪些启迪,始终没有人好好研究。

钱绍武对建立雕塑博物馆这件事情充满了紧迫感,急切地要对各地雕塑宝库进行“抢救”式的搜集和整理。“这些地方过去因为交通不便,所以雕塑得到了很好保护。现在交通便利了,很多地方开放后改成了旅游区,对于这些雕塑来说就非常危险,很多好东西保不住了,一方面是坏,一方面是偷。现在很多人到处去收,老百姓为了维持生活也顾不得许多,所以好的作品破坏和流失得很快,让人痛心。作为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集中全部力量,集中全部优秀人才,来一次集中性的抢救性考古。所以这个研究院成立以后,有不少工作要做。”

“建立雕塑博物馆,这个工程很浩大,可能要十年时间”。说此话时,钱老俨然就是他笔下的那株古梅,虽饱经沧桑,但心怀希望,在月光下熠熠生辉,随时准备拥抱明天的太阳。

艺术的基本功:体会人生,咀嚼灵魂

记者:艺术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钱绍武:艺术教育是情感教育,是解决人们愿不愿意活着,活得愉快不愉快,是在人类社会里和谐生存还是互相争斗乃至毁灭的问题。所以艺术教育真正的基本功是叫你懂得如何去体会人生,如何咀嚼灵魂。

艺术是情感的表达形式。你笑了,想把这个笑传达给别人,这个靠理论解决不了,只有靠人们情感之间的互相感动,才能做到。人们去行动,不是靠理性。而是靠情感驱动。要么是你特别喜欢的,要么是你特别憎恨的,才会促使你行动。

明明知道应该去做哪些事情,人们去了吗?不见得。什么时候才会做呢?是感觉到喜欢得不得了,震撼的不得了,然后就去做了。如果不能达到欲罢不能,爱不释手,人们是不会动手的。在实际生活中,只有与生存有关的爱和恨才会推动人们去行动,而不是看几本书就会投入行动。所以,艺术解决人类爱和恨的问题。

如何去爱、如何去恨,如何使人们真正地发自内心地去做一件事情?情感可以做到这一点,一般的理性做不到。如何去和人们交流,如何把情感传达给别人?只有靠艺术。因为只有艺术才能把情感固定起来变成一种形式,通过这种形式才可以交流。艺术包括文学、音乐、美术,这些都是情感的诠释。

荷兰有位符号论美学家,叫苏珊朗格,她写了一本书叫做《情感与形式》,这个书名就已全部内容说清楚了——艺术是情感的形式。情感找到了形式,才可以跟人们交流,才可能流传,因为情感从精神上、从灵魂上达到了感人至深的程度,和一般的理论不一样,直接推动了人类的行动。

真正艺术的本质要学会如何使自己的情感表达出去,形成一个人们都能够理解的、都能够感觉到的形式。艺术的根本学习方法都要回答对自己情感的理解,对别人情感的理解,然后找到一个互相交流的媒介。学习音乐、书法、雕塑、绘画,都要去找触及灵魂的这个情感,再把它转化成特定的艺术形式去表达。不懂得情感本身,光研究艺术形式是没有用的。要懂得这种真情实感,咀嚼自己的真情实感,然后再把它体现出来。这才是艺术的本质,是决定艺术上技巧提高与否的关键。

记者:和平年代,大家的情感都很平淡。怎么解决艺术体现真情实感的问题?

钱绍武:不是这样的,和平时代爱情总是有吧,养生送死总是有吧,亲人的去世、亲人的苦难总是有吧。不管什么年代,人活着就有这些情感。当然社会大动荡时期,情感起伏会大一些。和平年代也有动人的东西。美有雄放的,也有秀丽的;有轻松的,也有沉重的。这些感情的价值都是平等的。

记者:您的一生中如果没有这么多的起伏,您的作品会不会就不易咂摸出别人的灵魂?

钱绍武:好的音乐,有像贝多芬交响乐那样激昂的,也有《小夜曲》这样舒缓的,两者都可以陶冶人们的心灵,同样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艺术作品无论是凄婉动人,还是轻松愉快,情感无论是壮美还是优美,都是人类所需要的。

比如在和平时期,你生活得很愉快,你需要有王羲之《兰亭序》这样清风出袖、明月入怀的字,也需要颜真卿这样“结体宽博、气概凛然”的字。颜真卿最终遭宰相卢杞陷害,被遣往叛将李希烈部晓谕,后为李缢杀。今天看他的字,也有一种痛苦的哀悼之意。所以一定要引导学生去体会、去理解、去喜欢、去研究艺术的本质意义。毛主席逝世以后,报刊上发表过他的卧室照片,他宽大的床上有一半位置放的是书,那些是他每天都要翻的。我用放大镜仔细看了看,发现好多都是书法、法帖。毛主席那首“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诗词中结尾的“在险峰”三个字比别的字大出一倍,想必是他在情感处于特别激动时一挥而就的。

对于学习艺术的人,除了练好基本功以外,得有情感的体会。这是非常重要的,是教育的第一点。艺术教育必须从点滴教会学生懂得如何去表现愉快,或是表现沉着,让学生一开始练习书法的时候,感受到最后的结果就是这样子的。这样的学习技巧才是真正的技巧。艺术技巧除了情感表达以外,没有别的技巧。

记者:请具体谈谈您对中国的书法和绘画艺术的理解。

钱绍武:高明的书法老师,要教学生体会,一笔下去,或者是温柔敦厚,或者是雄浑沉着,或者是潇洒飘逸,或者是玉一样的单纯柔和,从一开始你就要让他结合对情感的体会去学习。如果他还处于临摹阶段,要学着体会“势”、“气”,其实就是情感。往高处说是韵味,无非就是充满了对情感的体会,充满了对人的生命力的体会。怎样才叫“入木三分”?这些都要集中学习和体会,一开始打基本功时就要从这里入手来体会什么是艺术技巧。

比如说国画中的皴法。皴法的妙处如何体会?书法一笔下去就是“心电图”,你不能改,改了就是假的,“医生”没法给你看病了。中国书法学习有个最根本的要求就是一笔下去不能描、不能涂改。全世界绘画的学习方法都是可以用橡皮擦的,油画、壁画都可以改,唯独中国的书法一笔下去是不可以改的。这是中国艺术一个非常重要的特色,是懂得艺术的用笔,往往有“心电图”的作用。

国画和书法的原则是一样的,书画同源嘛。为什么齐白石的画欧洲人就不能理解?他的画体现出的情感之所以那么质朴,就在于他的画就是用书法的原则画出来的,是不能改的。艺术家在最成熟的时候,可以达到这一笔下去不用改的程度,而这种一笔下去不能改却正是从小就严格锻炼而形成的真功夫。

我设想,以后在清华大学钱绍武艺术研究院的学生,无论是学雕塑的,还是绘画的,都应该学习书法。一方面是体会情感的需要,另一方面是书法本身的需要。我的书法字体选择了隶书和草书的结合,我用它来表达我的情感。隶书有什么好处呢?汉碑以隶书为主,但是没有一块是相同的,现在看起来每一块碑都有其特殊情感,都有其深厚文化。当然篆书有篆书的好处,行草也有很好地表现情感的功能。要我说,如果中国的艺术家不学书法,那真是“该死”!你要把书法自然而然当作寄托情感的一种习惯,就等于人高兴时唱几下子,悲伤时也唱几下子一样

书法是纸上的舞蹈,墨的舞蹈。中国式绘画是必须会写书法的。中国传统文人的音乐素养也比较好,文人一般都会弹奏古琴。比如陶渊明,他的祖上留下了一副古琴,琴弦早就断了,但是他还经常摸摸琴板。唱歌、书法、抚琴都是寄托情感的一种需要,另一方面也是艺术创造的一个非常好的途径,可以得到艺术上的很多启发。还有呢,我还提倡大家都要学会吟诵。中国会吟诵的人现在是太少了,中国文人以前都会的,这是他情感表达的一种渠道。高兴的时候,悲伤的时候,都可以吟诵。使感情有所寄托、有所抒发、有所缓解、也和周围的人有所交流,这是中国文人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是现代的文人不会了。吟诵是“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的一种表达方式,懂得将生活与艺术结合在一起的人才配做一个艺术家,因为他的生活情感空间是真诚的,而且多数是他情感的升华。

所以说艺术家最大的基本功就是善于把自己的情感变成某种形式,或者唱出来、或者写出来、或者画出来。这是艺术家的基本功,也是第一流艺术和第二流艺术的区别,这是中国文化很有魅力的一个东西,也是一个基础。国外也是一样,很多欧洲人,比如德国贵族,有文化的人,也都具有很高的艺术素养,爱因斯坦小提琴水平也是非常高的。我认识的很多科学家都是喜欢音乐和诗词的。

 1410437528811047209.jpg

图 钱绍武先生在家中书写书法作品

记者:中国雕塑的特征是什么?

钱绍武:中国古代雕塑崇尚简约。汉代有件墓葬品石雕,是用大石头雕的蛤蟆——是在石头本身的形态上略微加工而成。就是找到天然的那么一块石头,有那么一点感觉,然后去掉一点点,就生动得不得了。它的大肚子有白色的纹,那种圆滚滚的样子,不是人工做得出来的。还有件野猪的石雕,就是一块天然的三角形石块,刚好也是趴在那儿,还有两个牙齿,也生动得不得了。这就叫作“以天趣为上”,这种审美情趣和创作手法,只有中国有。

中国从汉代以来,崇尚黄老之说,尊重天趣,尊重天然,归于天然。欧洲就没有这种传统,到了19世纪后半叶,开始有人想这么做,只是极少数人,也推广不了。俄罗斯有位艺术家柯宁可夫,做了一套《俄罗斯神话》,做得很好,但是没有人推广、研究他的特殊创作。瑞士有位雕刻家,也倾向漫画式的风格,他的作品就是把破木头什么的稍微加工一点,也没有得到推广。因为欧洲人一直注重写实的传统。非洲的雕塑非常好,古朴简约。而修建于我国西汉时期的霍去病墓前石刻现存十几种,如怪人、怪兽吃羊、卧牛、人抱兽、卧猪、跃马、马踏匈奴、卧马、卧虎、卧象、短口鱼、长口鱼等。石刻依石拟形,稍加雕凿,手法简练,个性突出,风格浑厚,是中国现存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批大型石雕艺术珍品。这些作品走刀犀利流畅,线条疏朗而概括力强,流露着汉石刻浑宏奔放的风格。对于这些我们都要进行学术研究,去提倡和发扬,寻找艺术形成的原因,找其与书法的关系,与哲学的关系,与政治的关系。这些都是我们非常宝贵的艺术财产,充满了创造性,要比现在的所谓后现代主义强得多。

 钱绍武先生雕塑作品《阿炳像》-2.jpg

图 钱绍武先生雕塑作品《阿炳像》

记者:请您举个例子说明情感对于艺术创作的重要性。

钱绍武:你看齐白石高明吧,但他不是一个好老师,他的学生没有一个能望其项背的。学生们没有学到他的作品之所以栩栩如生的那个东西,也不知道毛病出在什么地方。真正艺术的诀窍,他们并没有学到。

齐白石有篇日记,我背给你听:“余未成年时,喜写字。祖母尝太息曰:‘汝好学,惜来时走错了人家。俗语云,三日风四日雨,哪见文章锅里煮。明朝无米,吾儿奈何?’”说的是齐家租种十几亩田,与人合养了一头牛。9岁的齐白石常一边牧牛,一边砍柴、拾粪,还一边温习功课。有时只顾读书,竟忘了砍柴。祖母埋怨了他以后,齐白石上山总是先把书挂在牛角上,拾满了粪,砍足了柴,再读书。后十五年,余以写真所得买柴米,祖母又曰:‘哪知今日果真煮吾儿之画也。’”这个锅真的煮了白石的画了,因为白石画画有了出息后,以画换钱买米,不是相当于“锅里煮的是画”吗?白石日记中又写道,“余六十有一,犹卖画于京华,画屋悬画于四壁,因名其屋曰‘甑’,其画作为熟饭以活余年。痛祖母不能同餐也。”他写了两个大字“甑屋”,挂在房间里。他的后记里又把后面一句特意修改为,“痛不闻祖母之声呼吾儿同餐也!”这是真切的沉痛,聚积的沉痛,动人的沉痛,深切的思念。艺术真正的诀窍是什么?就是你自己知道,要这样表达才会更亲切,因为自己对祖母的思念和牵挂都是具体的体现。只有你知道自己最真切的感受是什么,只有自己的真情实感到了那个地步,才是技术和技巧的来源。齐白石有这种情感,就是从真情实感中来作画,这个是后人们没有办法比的。这种观念是一个真正艺术家在与别人讲的时候谈不出来的,幸亏有白石这篇日记记载下来。真正的艺术家才会懂得这种情感,这种深度,然后从这个角度才能知道真正技巧的可贵之处。

回到我们这儿,就是咱们咀嚼灵魂咀嚼得不够,不懂得自己的灵魂到底是什么。这个是根本技巧,根本原因,也是一流艺术家和二流艺术家、一流艺术作品和二流艺术作品的区别的关键所在。

记者:您创作这幅《月夜古梅》是想表达什么情感,创作过程又是怎样的呢?

钱绍武:我这幅古梅,就是通过光线的技法和用笔的技法,表现这株古梅不屈不挠的精神。你看,月亮的光照过来,有的地方亮,有的地方暗,还有雪的厚度,松软程度,都是通过笔法,一笔过来的,不是磨磨蹭蹭的。这些力度就是在于不能改才可以显示出来的,这样那种倔强的性格就表现出来了。如果你是磨磨蹭蹭磨出来的,情感的表达都没有那么充分了。作为中国的一个画家,通过你的画,可以看出来你的命运,甚至就是你的体质都可以看出来!

我去年接连画了三张,就是在反复地咀嚼,这是我最高兴的事情。这种雄厚无前,这种坚决,这种力度,就是这一笔刷地过来,才有这个情感,稍微慢一点这个力度就没了。这个力度掌握只有你自己知道。我画的时候,心里就是有一种志气,有一种倔强的、不满足于现状的情感。有的是隔了几天画的,有的是同一天画的。为什么那个还不好,为什么这个好一点,我还得研究。我之所以还不办展览,因为我对自己还不太满意。我最近又画了一张,比这个又有进展。虽然已经有一些特色,但自己还是不满意,觉得和“情到深处”还有差距,这个标准使我不满足画出的郁勃之气。只有咀嚼自己的灵魂,才会感觉到哪些地方还不够。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1号院3号楼12层1201

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

邮编:100084

联系电话:
  • 资源开发部:(8610) 62783786
  • 战略研究部: (8610)62780779
  • 项目管理部:(8610) 62797255
  • 捐赠服务部:(8610)62782779
  • 综合办公室:(8610) 62794587
  • 公共关系部:(8610) 62789633
  • 财务部:(8610)62794861/62794260
  • Email: tuef@tsinghua.edu.cn
  • 传真:(8610)62785959
  • 视频号
  • 微信订阅号
  • 微信服务号

版权所有 © 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