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只要清华事业发展需要 ——忆香港知名企业家曹光彪先生的捐赠故事

2014.09.11


他是世界最大的毛衣生产商永新公司的创始人,第一位到内地设厂的香港投资者,第一位打开补偿贸易之门的香港实业家。他创办的港龙航空公司打破了香港航空业由英资财团垄断的历史……

他虽然只上到高中二年级,但是他对于教育事业的认识高度、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让人钦佩。他是清华大学第一只高科技发展基金、第一只讲席教授基金的捐赠人;正是他,支持清华大学建成全国第一套远程教育系统;也正是他,专门成立投资公司以促进清华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还是他,在90周年校庆到来前夕支持清华大学建起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综合体育馆……

他资助的这几个项目都是急清华之所急,且都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引领作用。只要是清华发展、祖国急需的项目,他都果断决策,并不遗余力地给予支持,表现了一位爱国老人对祖国教育事业的赤诚之爱,体现了作为一名杰出企业家超凡的战略眼光和魄力。他就是现任香港永新企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港龙航空公司名誉主席,并应邀担任清华大学顾问教授、名誉校董的92岁高龄的香港知名企业家——曹光彪先生。

清华大学原常务副校长、现任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副理事长杨家庆教授这样盛赞曹光彪先生:“他非常有政治眼光,是位很有魄力的企业家,做了很多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的事情。他支持祖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崇高思想境界,是他奉献给清华大学的最宝贵的财富,值得我们好好的挖掘、提炼、学习、传承和发扬。”

让我们随着杨家庆副理事长的讲述,来回溯曹光彪先生这位商界巨子的传奇人生,以及他对于清华大学的深情厚意和鼎力支持吧。

 

从布店小老板到爱国爱港的商界巨子

 

曹光彪先生祖籍浙江宁波,1920年出生在上海。在他17岁时,由于母亲去世、父亲多病,尽管成绩优异,但还是不得不辍学回家,接手父亲的生意,成为上海鸿祥布店的小老板。曹光彪很有商业天赋,在他的经营下,原本不景气的布店生意越做越红火,不仅闻名上海滩,还在南京、重庆、香港、台北等地建立了分号,并在上海建立了毛纺厂。

1949年,曹光彪先生举家迁往香港。他发现香港几乎没有纺织业,于1954年投资创办了香港首家毛纺厂——太平毛纺厂,这就是永新企业有限公司的前身。

不断创新是曹光彪先生毕生的追求。他的工厂织出了新潮产品羊毛衫,在欧洲市场大为追捧,藉此,他为香港开拓了另一个新行业——针织业。不久,他又将上海产的兔毛带进香港市场。就这样,曹光彪的事业快速发展。他随即又将业务向海外拓展。永新公司现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毛衣生产商,1987年在香港顺利上市。他本人也被尊为“香港毛纺界的元老”,并赢得了“世界毛纺大王”的称号。随后他又进行多元化经营,涉足电子、电脑、精密仪器、贸易、旅游等领域。

随着香港经济的发展,其作为亚洲航运中心的地位日渐显著,香港机场成了世界上最繁忙的空港之一,而香港当时唯一的航空公司却由英国把持。曹光彪先生一直梦想着:有一天中国人也能拥有自己的航空公司。1984年9月,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发布后,他仔细研读,认为时机已到。他开始着手筹划创办由中国人掌握的港龙航空公司。为了达成这件事,他频繁地往返于北京与香港之间。经过不断努力,克服重重困难,1985年4月1日,港龙航空公司正式成立。港龙航空公司不仅拥有飞往中国内地的空运牌照,还取得了飞往泰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国的国际航线牌照,打破了香港航空业由英资财团垄断的历史。

曹光彪先生对祖国一直怀有深厚的感情。早在新中国解放初期美国对中国内地封锁之时,他就开始与内地做生意。内地改革开放之初,他于1978年来到北京,上书中央领导人,提出以补偿贸易的方式在内地投资办厂。经过特批,1978年他投资740万港元在珠海创办香洲毛纺厂,他的香港企业界朋友们对此惊呼“曹光彪是不是疯了?把钱往水里砸”。这个以“三来一补”为模式的试点企业办得很成功,仅两年半的时间就提前收回了投资。1984年,曹光彪扩大投资规模,使该厂生产能力提升了50%。曹光彪先生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香港工商界,补偿贸易的做法为许多人所仿效,“三来一补”的模式也为中国沿海省份后来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原始资金。曹光彪先生并没有因此而放缓发展的步伐,他又先后在内地投资30多个项目,涉及纺织、印染、制衣、化工、电子、钢铁、酒店等多个行业。他与中国经贸部合资,在香港成立永新技术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为内地引进技术。1992年,曹光彪被国务院港澳办和新华社香港分社聘为港事顾问;1999年4月,经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编号为4566号小行星被命名为“曹光彪星”;2002年7月,在庆祝香港回归5周年之际,特区政府向曹光彪颁发了银紫荆星勋章。

 

数度助力 只因清华发展需要

 

杨家庆副理事长介绍说:“他确实做了好多具有开创意义的探索,因为他非常喜欢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这恰恰是由于他的精神境界和独特思想所支配。对于清华也是如此,只要他感觉到这件事对清华有意义,他就特别爽快地支持,而且特别讲信用!”

 

一、1000万港元捐设“清华大学曹光彪高科技发展基金”

1996年,时任清华大学常务副校长的杨家庆教授带队赴港访问。他回忆道:“我有位学生在曹先生集团下属一个很大的公司担任总经理,加上曹先生的女儿女婿都是清华毕业生,所以当曹先生听说清华来人了,就提出请我吃饭,尽尽地主之谊。那是我们第一次见面,从晚上7点开始,一直谈到10点多。”自此,杨家庆教授和曹光彪先生就开始了密切联系,曹先生也成为了清华大学的热心支持者。

晚宴结束后,曹先生立即给他的部下、杨教授的学生打电话,说想为清华做一点贡献,请他的部下帮忙问问。“我说当然很欢迎。曹先生对我说,他感觉高新技术对于国家非常重要,当即决定捐给清华1000万港元,作为支持高新技术发展的基金。” 在当时,这是清华大学获得的最大一笔捐款。

这就是“清华大学曹光彪高科技发展基金”的由来。该基金为留本基金,用利息支持清华大学的基础研究,奖励清华大学优秀青年教师和相关科研及专利申请项目,已经成功运作了15年。到目前为止资助总额已近600余万元。“清华大学曹光彪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已评选了14届,共有180人次获奖。其中绝大部分教师已经成长为教学骨干,有的已成为国家级教学名师、主干课程负责人和精品课程负责人。基金累计资助科研项目53项,择优支持了以清华大学为独立申请人且科技含量高、具有国际市场开发价值的发明向国外申请专利共计63项。该基金对清华大学青年教师培养、教学科研、发明创造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为帮助学校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曹光彪先生发挥了一名杰出企业家的远见和系统思维,主动建议学校设计一个能够产生持续效应、能够进行不断支持的长效模式。1997年3月,他在香港注册1亿港币成立了“清华永新高科技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虽然这个公司由于种种原因,最后办得不太成功,但曹先生提出的方向是大家认可的。当时很少有企业家有他那样对于高校产学研一体化的前瞻认识。”杨家庆副理事长如此总结。

 

二、150万美金捐建清华大学远程教育中心

1997年春节刚过,在清华大学校长会上,针对中国地域辽阔、教育资金投入不足、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状,大家就如何用现代化科技手段来帮助国家促进教育发展进行激烈讨论。会上,提出采用现代远程教育的方式,通过互联网、卫星数字网、有线电视广播网三网互补等传输方式,把清华大学的课件送到企业、机关,帮助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知识更新,让清华的教育资源与更多地方分享。会上还决定由时任清华大学常务副校长的杨家庆教授牵头、电子系参与策划该项目,预算所需资金150万美元,用于购买设备等。按当时的汇率,150万美元相当于1200万元人民币,学校根本拿不出这笔钱。杨家庆教授专程飞到香港,向曹先生寻求帮助。在详细了解远程教育的理念、清华准备如何做、为什么要这么做、需要多少钱等情况后,曹先生爽快地说:“我出一半,75万美金。”杨教授非常高兴,没想到此行一下子解决了一半的项目费用。让杨教授更没想到的是,在他回到酒店后不久,曹先生就来电话说:“既然这件事情很有意义,你也就别再花力气到处去跑了,全部由我来。”杨教授听后十分感动,但他马上给曹先生出了一个难题:“因为要订货,想尽快把设备装起来,所以钱要得比较急。”曹先生慨然应允。三天后,150万美元一次汇到清华大学账户上。就这样,全国第一套远程教育系统于1997年在清华大学建成了。

但是,当时有些上级领导对于清华上远程教育项目不理解,怕有政治风险,差点关掉这个项目。当时分管教育的李岚清副总理恰巧到清华来现场考察远程教育项目,当场表态支持。国务院在制定《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时,专门把远程教育列入其中。“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曹光彪先生为推动国家的远程教育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他对我们提出的一个对教育发展有益的设想,以他敏锐的企业家思维,很快判断出这是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所以他以极快的速度,尽他的力量一下子给我们很大的支持,150万美元一下子到位。为了顺利实现我们的想法,他还尽了他的力量,帮忙疏通了一些高层关系。”杨家庆副理事长谈起往事,再度流露出对曹先生的由衷赞叹。

这就是清华大学远程教育项目在策划和实施初期的故事。当然,如今这个平台越做越大,清华大学远程教育中心已经在全国各地建立现代远程教育网络,2002年底实施远程教育扶贫工作,将清华大学的优质教育资源送到了全国上千个贫困县的中、小学,免费培训贫困地区干部、中小学师生、医疗卫生人员、技术人员和农民超过百万人次。这一切都与曹光彪先生在14年前的鼎力支持是分不开的。

 

三、5000万元捐建清华大学曹光彪综合体育馆

2001年4月,学校即将迎来90周年校庆,但是大礼堂容量有限,只有一千多个座位,远远不能满足要求。考虑到学校许多重大活动,如开学典礼、学位授予仪式等活动均无合适的场地,学校准备建一个综合体育馆,预算为1亿多人民币。杨家庆教授再次飞赴香港与曹光彪先生会面。杨教授坦言相告了学校的计划和综合体育馆未来的用途,以及90周年校庆的迫切需求。曹先生没有马上讲话而是凝思不语。杨教授说:“1个亿比较大,如果您能捐一半也非常好了。”曹先生马上就说:“那可以。”那么快地就答应了5000万!杨校长当时还留一个“心眼”,说:“5000万是一个很大的数,我们要不要签一个协议?”曹先生爽快地回答道:“不需要,什么时候需要,给我来封信就可以了。” 曹先生接到信后,分两次把钱汇入了清华大学的账户。“他这个人非常讲诚信,非常有魄力。5000万不是小数,半个亿,在2000年,那是很大的一笔钱,5000万元没有任何协议,就这样2000万、3000万分两次就打过来了。”至今说起此事,杨家庆副理事长还是很激动。

 

四、300万元捐设“清华大学曹光彪讲席教授基金”

2001年清华大学90周年校庆之际,明确提出建立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目标,而加快建立一支世界级的师资团队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当务之急。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提议借鉴国外大学行之有效的讲席教授模式,以筹集到的社会资金设立清华大学讲席教授基金,用来引进相关学科的世界级领军人物,后获得校务会议同意。当年清华提出支持每个讲席教授(组)一年100万人民币、连续三年,共300万人民币。曹先生听闻此事后第一个站出来给予支持,拿出300万元帮助清华大学聘请美国哈佛大学何毓琦教授为首的自动化系讲席授组,曹先生又成为了第一位以个人名义支持清华大学讲席教授基金的捐赠人!

经过10年的发展,清华大学讲席教授制度已经有了很大进展,,一些世界前沿科学的领军人以讲席教授的身份来到清华,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等方面给予清华很大帮助,取得了丰硕成果,提升了学校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准和科研水平,加快了清华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步伐。而讲席教授基金的第一位个人捐资者曹光彪先生所起的引领作用,更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感恩。

 

五、榜样的作用

在曹先生的言传身教下,他的10个孩子(五子五女)都很优秀。曹先生尽心尽力支持教育事业的思想和行为深深地影响了儿孙辈。2009年,清华大学为曹光彪先生庆祝90岁生日,他的子女及晚辈向“曹光彪高科技发展基金”集体捐资300多万港币;他的孙子还没参加工作,就把自己的零用钱几千元捐了出来。2010年9月,曹先生的长子曹其镛先生为清华捐款2000万元用于建设中日青年交流中心。曹光彪先生在与杨家庆副理事长校长通电话时,欣慰地说:“我很高兴,希望他们能接下去,继续支持清华大学的事业发展。”

曹光彪先生对清华的深情厚谊和鼎力支持还在继续。今年7月,为祝贺清华大学百年华诞,并期盼清华大学的教育事业有更大发展,曹光彪先生再次捐赠800万元人民币,使“曹光彪高科技发展基金”本金超过了2000万元人民币。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1号院3号楼12层1201

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

邮编:100084

联系电话:
  • 资源开发部:(8610) 62783786
  • 战略研究部: (8610)62780779
  • 项目管理部:(8610) 62797255
  • 捐赠服务部:(8610)62782779
  • 综合办公室:(8610) 62794587
  • 公共关系部:(8610) 62789633
  • 财务部:(8610)62794861/62794260
  • Email: tuef@tsinghua.edu.cn
  • 传真:(8610)62785959
  • 视频号
  • 微信订阅号
  • 微信服务号

版权所有 © 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