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传承|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大楼

2019.02.28

2008年10月,自香港抢救回归的2千多枚竹简正式入藏清华大学,这批竹简属于战国中晚期,距今大约2300-2400年,出土于古代的楚国境内,是目前数量最多、年代最早的竹简书之一。

1.jpg

清华大学专门成立了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以李学勤先生为首,组织十余位专家、教授、博士生、博士后的研究团队进行释读、整理。李先生曾说,所有的文物都是在走向衰减过程的,都是不可逆的。文物的保护是很重要的,所有已经出土的东西都是不能永久保存的。历史上从来没有永久保存的东西,因而,我们更要尽快整理和研究。 

“清华简的研究整理工作将用15~20年时间全部完成,并将研究成果分15辑陆续出版。”

 2.jpg

2009年5月3日,温家宝总理来到清华大学,视察这批竹简的保护和研究工作,指出“这是一项重大的发现,不仅具有考古价值,还记载了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科技,是国家的国宝,民族的自豪,其价值怎么估计也不算高。”并指示要妥善、完整地保存这批珍贵的文物。

但中心现有保存环境已经难以满足要求,急需改善库房条件,以便竹简的长期保存。为解决现有研究场所的局限问题,改善文物保存条件,清华大学拟建设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大楼,进行珍贵出土文献的研究、保护与文化瑰宝的展示传承,并提供人文研究交流场所。

3.jpg

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大楼位于清华大学校园内。按照校园总体规划,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大楼、人文社科图书馆、规划土木馆共同围合中心绿地形成空间布局。规划总建筑面积20500平方米,包括简牍博物馆和人文综合楼两大功能区域。简牍博物馆包括文物藏品库区、实验修复区、展示区、研究区、科普教育厅、多媒体放映室等功能区;人文综合楼由国际关系研究院、人文学院、世界和平论坛等组成。

4.jpg

项目已于2017年2月开工建设,目前已完成结构工程施工,计划2019年上半年竣工。

目前,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的研究,已经成为清华大学的一张文化名片,也成为学校进一步提升文科建设水平,推动清华走向“人文复兴”的重要力量。

在纪念清华简入藏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邱勇校长指出,清华大学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目前,学校正在全面推进综合改革、加快“双一流”建设。相信清华大学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在全体师生的努力下,一定会变得更创新、更国际、更人文。学校将持续支持出土文献中心研究与保护工作,希望中心充分发挥清华多学科优势,深入推进清华简研究,带动和促进出土文献与语言学、历史学、文学、哲学、艺术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不断取得新的成绩,努力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研究高地和世界一流的文科研究中心,为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5.jpg

6.jpg

7.jpg

8.jpg

9.jpg

2019年2月27日,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大楼建设实景。

 

李学勤先生走了,

那个用尽余生守护清华简的老先生不在了,

但是清华简还在,

今年,

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大楼

将在108周年校庆揭幕,

对竹简的史料研究将在新的大楼、

更好的环境中继续,

中国古代文明的魅力

也必将在新的出土文献楼

大放异彩,

相信先生泉下有知,也必得欣慰。

 

文/编:彩雯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1号院3号楼12层1201

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

邮编:100084

联系电话:
  • 资源开发部:(8610) 62783786
  • 战略研究部: (8610)62780779
  • 项目管理部:(8610) 62797255
  • 捐赠服务部:(8610)62782779
  • 综合办公室:(8610) 62794587
  • 公共关系部:(8610) 62789633
  • 财务部:(8610)62794861/62794260
  • Email: tuef@tsinghua.edu.cn
  • 传真:(8610)62785959
  • 视频号
  • 微信订阅号
  • 微信服务号

版权所有 © 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