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老校长的朋友圈(二)——纪念那些曾为清华做出重要贡献的捐赠人

2017.08.25


一日之计,始于清晨,睁开惺忪的双眼,第一件事做什么呢?难道不是看看自己的朋友圈?科技的飞速发展,使人们越来越多地深度介入虚拟社交,现实生活中常见的一幕,所有人都对着手机,或痴笑、或沉思、或手指飞舞,不一而足。朋友圈日益成为人与人之间互相沟通的桥梁,沟通产生信任,信任升华为毕生的友谊,这才是朋友圈的真谛。

时值初冬,有幸在蓝旗营拜访了清华大学原常务副校长、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原副理事长杨家庆,一探老校长的朋友圈,听听老校长的朋友圈往事。其中有香港永新企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曹光彪老先生、前香港新世界发展创办人兼首任董事会主席郑裕彤老先生、前香港美心食品集团企业董事长兼总经理伍舜德老先生、前香港信兴集团主席蒙民伟老先生,台湾宝成国际集团总裁蔡其瑞老先生等等。其中不乏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字,仅仅蒙民伟音乐厅以及科技大楼、伍舜德楼等建筑,就已经成为校内颇具知名度的地标,更有诸多研究所、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无不体现着清华之友对学校发展的关怀和珍视。

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人士群策群力,对清华大学教育事业的期许与重视正是老校长朋友圈的核心内涵。为了纪念这些曾经为清华大学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捐赠人,基金会特别策划了“老校长朋友圈”系列文稿,以退休老校长杨家庆的视角,追忆这些捐赠往事,传承他们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

 

富有远见的教育慈善家——曹光彪:

曹光彪先生祖籍浙江宁波,1920年出生在上海。在他17岁时,由于母亲去世、父亲多病,尽管成绩优异,但还是不得不辍学回家,接手父亲的生意,成为上海鸿祥布店的小老板。曹光彪很有商业天赋,在他的经营下,原本不景气的布店生意越做越红火,不仅闻名上海滩,还在南京、重庆、香港、台北等地建立了分号,并在上海建立了毛纺厂。1949年,曹光彪先生举家迁往香港。他发现香港几乎没有纺织业,于是在1954年投资创办了香港首家毛纺厂——太平毛纺厂,这就是永新企业有限公司的前身。

曹光彪先生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企业家,与杨校长也是相交多年的好友,在最重要的关节点上给了清华最重要的支持。曹先生对教育的认识和基于这种认识下的实际行动让杨校长很感动。

杨校长和曹先生结识于1994年,当时杨校长带团到香港访问,由于杨校长的学生在曹光彪旗下公司担任总经理,且曹先生有女儿、女婿从清华毕业,所以曹先生听闻清华来人了,便坚持邀请杨校长共进晚餐。席间,曹先生说要听听清华的情况,杨校长就把清华的发展状况都给他讲了讲。结果第二天曹先生就给杨校长打来电话,说:“杨校长,我能不能给华做点贡献?”“那当然欢迎了。”只因为这一次偶然的相遇和谈话,曹光彪毅然捐出1000万港币用做研发,设立清华大学曹光彪高科技发展基金,作为留本基金,用利息支持清华大学的基础研究,奖励清华大学优秀青年教师和相关科研及专利申请项目,基金至今仍为清华科技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曹先生也是当时香港第一位愿意在高科技领域做出捐赠的企业家。

杨校长说:“他确实做了好多具有开创意义的探索,因为他非常喜欢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只要他感觉到这件事对清华有意义,他就特别爽快地支持,而且特别讲信用!”

杨家庆回忆,九十年代,学校提出采用现代远程教育的方式,通过互联网、卫星数字网、有线电视广播网三网互补等传输方式,把清华大学的课件送到企业、机关、学校,帮助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知识更新,让清华的教育资源与更多地方分享。但要做这样的项目,预算所需资金150万美元,用于购买设备等。虽然困难重重,但学校认为推广“远程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只是苦于资金问题,项目迟迟不能落地。

“当时我就联系了曹光彪先生,后来又到香港去详细给他讲我们学校为什么要发展远程教育。曹先生说:‘这是很好的事情,你就不要到处跑了,这150万美金我全部出。’”。这是在国务院发的一份文件《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里面第一次提到“远程教育”之前。正是因为曹先生富于远见的捐赠支持,使得清华得以建立全国第一套远程教育的系统,有力推动了我国的远程教育发展。

2001年,清华90年校庆时,学校准备建一个综合体育馆作为综合性场所,用于学校许多重大活动,如开学典礼、学位授予仪式等活动,但当时资金比较紧张,综合体育馆需要一个亿的预算。杨校长飞赴香港与曹先生商讨,曹先生没有马上答复。杨校长说:“1个亿比较大,如果您能捐一半也非常好了。”曹先生马上就说:“那可以。你什么时候需要钱,就给我来封信。”后来杨校长因应学校的需要写了一封信,很快这一笔捐赠便分两次到账。“他这个人非常讲诚信,非常有魄力。5000万不是小数,半个亿,在2000年,那是很大的一笔钱,5000万元没有任何协议,就这样2000万、3000万分两次就打过来了。”至今说起此事,杨校长还是很激动。

在曹先生的言传身教下,他的10个子女都很优秀。曹先生尽心尽力支持教育事业的思想和行为深深地影响了儿孙辈。2009年,清华大学为曹光彪先生庆祝90岁生日,他的子女及晚辈向“曹光彪高科技发展基金”集体捐资300多万港币;他的孙子还没参加工作,就把自己的零用钱几千元捐了出来。20109月,曹先生的长子曹其镛先生为清华捐款2000万元用于建设中日青年交流中心。曹光彪先生在与杨校长通电话时,欣慰地说:“我很高兴,希望他们能接下去,继续支持清华大学的事业发展。”

 

捐赠医学教育的珠宝大亨——郑裕彤:

香港新世界发展创办人郑裕彤先生是著名慈善家,其家族成员创立的周大福慈善基金会于20129月正式成为香港注册慈善机构。多年来,郑氏家族及周大福珠宝集团热心慈善公益事业,资助项目涉及到教育培训、扶贫助学、医学研究等众多领域。

清华与郑裕彤缘起于清华医学院的筹建。“为了筹建医学院,我们通过在香港医学院担任医生的郑裕彤女婿找到了郑裕彤,郑先生听过学校的具体情况后,立刻为清华医学院捐款1000万港币,作为清华医学院和香港医学院交流的基金,成为郑裕彤为清华做的第一捐赠。也因为这层关系,之后郑裕彤长子郑家纯也与清华结下了不解之缘。”

后来医学院发展,需要建新大楼,杨校长联系周大福珠宝集团主席及执行董事兼周大福慈善基金名誉理事长郑家纯,“医学院发展要盖新楼,需要8500万”。郑家纯先生了解这个情况后,立即决定捐赠8500万,兴建郑裕彤医学大楼,后来周大福慈善基金又提供了一千万的医学研究基金,供长远的研究使用。

20131124日,由郑裕彤先生领导下的周大福慈善基金捐赠兴建的清华大学医学科学楼二期正式落成,并命名为“郑裕彤医学楼”。落成仪式上,郑家纯博士表示,我们认为慈善不应只局限于解决受助者眼前生活,更应于各方面为他们开拓资源,让他们有能力与社会同步前进,从根本上改善生活。此次“郑裕彤医学楼”的落成必将为我国的医科生提供先进的科研基地,促进国内医疗教育事业的发展。

清华大学医学院院长董晨也表示:“郑裕彤医学楼的落成为清华大学培养医科生提供了先进的教学基地,对清华医学院重点学科,包括免疫、神经、干细胞和药学等学科的发展也给予了极大的帮助。我们衷心感谢郑先生,满怀感恩,将尽职尽责,做好工作,造福于社会。”

2016929日晚,郑裕彤先生病逝,终年91岁。直止目前为止,郑氏家族、周大福珠宝集团及周大福慈善基金等已累计为清华大学捐赠超过两亿元人民币,其中包含捐赠设立“郑裕彤医学研究专项基金”及“郑裕彤法学发展基金”等。

 

 

热心公益的鞋大王——蔡其瑞

宝成国际集团总裁蔡其瑞先生是全球知名的“鞋大王”,全球名牌鞋子五双中就有一双是他制造的。他谦和平实,热心公益,也与清华情谊深厚。

杨校长说:“蔡其瑞先生是台湾的成功企业家,为人十分低调,他给清华捐了2000万美金,其中800万美金盖起了第六教学楼,是当时也是目前条件最好的教学楼。极大地缓解了学校教室使用的紧张状况,也大大提高了学校多媒体教室的使用水平。”同时,医学院当时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各项支出费用很高,尤其是其中的医学院大楼。“我跟设计者关肇邺沟通了一下,医学院楼拆分了几块由几家(蔡其瑞、李文达、伍舜德等)共同出资建成,这样分摊到每家的压力就少得多了。”为了支持医学院发展,蔡其瑞及裕元工业(集团)将2000万美金捐赠款中的600万美元用于兴建“清华-裕元医学科学研究中心”大楼,另外600万美元用于支持清华医学与生命科学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蔡其瑞一直关心清华的建设,是清华真正的朋友。”

 

 

春风化雨,清华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广大社会人士的支持,老校长的朋友圈让社会各界人士了解到清华的教育事业,了解到国家的未来发展。也正是因为有一批像蒙民伟、曹光彪、郑裕彤、蔡其瑞、伍舜德等一样不计个人得失,无私奉献教育事业的老一辈清华友人,才使得清华大学在新百年走的更高、更远。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1号院3号楼12层1201

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

邮编:100084

联系电话:
  • 资源开发部:(8610) 62783786
  • 战略研究部: (8610)62780779
  • 项目管理部:(8610) 62797255
  • 捐赠服务部:(8610)62782779
  • 综合办公室:(8610) 62794587
  • 公共关系部:(8610) 62789633
  • 财务部:(8610)62794861/62794260
  • Email: tuef@tsinghua.edu.cn
  • 传真:(8610)62785959
  • 视频号
  • 微信订阅号
  • 微信服务号

版权所有 © 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