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老校长的朋友圈(一)——纪念那些曾为清华做出重要贡献的捐赠人

2017.08.25


一日之计,始于清晨,睁开惺忪的双眼,第一件事做什么呢?难道不是看看自己的朋友圈?科技的飞速发展,使人们越来越多地深度介入虚拟社交,现实生活中常见的一幕,所有人都对着手机,或痴笑、或沉思、或手指飞舞,不一而足。朋友圈日益成为人与人之间互相沟通的桥梁,沟通产生信任,信任升华为毕生的友谊,这才是朋友圈的真谛。

时值初冬,有幸在蓝旗营拜访了清华大学原常务副校长、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原副理事长杨家庆,一探老校长的朋友圈,听听老校长的朋友圈往事。其中有香港永新企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曹光彪老先生、前香港新世界发展创办人兼首任董事会主席郑裕彤老先生、前香港美心食品集团企业董事长兼总经理伍舜德老先生、前香港信兴集团主席蒙民伟老先生,台湾宝成国际集团总裁蔡其瑞老先生等等。其中不乏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字,仅仅蒙民伟音乐厅以及科技大楼、伍舜德楼等建筑,就已经成为校内颇具知名度的地标,更有诸多研究所、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无不体现着清华之友对学校发展的关怀和珍视。

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人士群策群力,对清华大学教育事业的期许与重视正是老校长朋友圈的核心内涵。为了纪念这些曾经为清华大学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捐赠人,基金会特别策划了“老校长朋友圈”系列文稿,以退休老校长杨家庆的视角,追忆这些捐赠往事,传承他们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

 

醉心教育的香港美食大王——伍舜德

在杨家庆眼中,伍舜德先生这位出生在广东台山的香港美食大王,虽然经营着覆盖全港的美心快餐、饮食、西饼等食肆连锁店,但自己的生活却是异常简朴:不住浅水湾的豪宅别墅,只住在两套打通的普通公寓里;不追求奢华的生活,却广泛捐赠,醉心教育慈善事业。这位老人把美心集团经营成全港最有名的餐饮连锁,更是拿下了星巴克在香港的唯一代理权,不过令杨校长最为钦佩的却是伍老先生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

“伍舜德先生对教育特别重视,他是台山人,给台山的幼稚园、小学、中学、大学都捐过钱,对农业科学推广、妇幼保健等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家乡的人称呼他为‘海外市长’,因为他对家乡特别关心、特别支持。”杨校长回忆多年前,伍舜德先生邀请自己到台山看看他所做的一些具体项目,在台山的第一顿晚餐过后,年逾九旬的伍先生和太太,没有入住当地随处可见的五星级酒店,而只定了一个普通的标准间,除了第一天晚饭是台山的老乡请客,从第二天早上开始,所有的房费、餐费全部都由自己来付。伍先生说:“我不能因为给家乡做了贡献就给家乡百姓带来负担”。

杨校长说,伍先生把教育看作我们国家非常重要的事业,愿意给教育做贡献,尤其对清华大学,杨校长记得每次去香港拜会伍舜德时,老先生总会把自己收集的有关清华报道的剪报拿给他看。在伍先生看来清华是国家重要的教育机构,用伍老先生自己的话说就是:“清华的学生都很好,清华大学是在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我一定要支持清华发展。”

    伍舜德之子伍威权先生受伍舜德老先生感染,给学校捐赠了一笔奖、助学金。到了年底,获奖学生每个人都写了一封感谢信,给伍舜德老先生汇报这一年来的学习生活情况。这些信由杨校长去香港时,请伍威权的母亲代为转交。后来伍舜德先生告诉杨校长说,当天晚上老太太也没什么事情,很好奇学生在信里都写了些什么,当时信也都没封口,老太太就打开信来看,看了之后特别激动,迟迟难以入睡,只能吃了安眠药入睡。老太太第二天起床后就和伍舜德先生说:“我太感动了,这么好的学生还有这么多的困难,我要从我的私房钱里面拿出五十万来支持清华学生的发展。而且,我还要让我的朋友们一起做贡献。”两个人交换意见以后,伍舜德先生给杨家庆打电话,“我和我太太商量了之后都觉得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我们两个人帮你筹款两千万,你就不用跑过来了,我们帮你筹。”结果过了一个多月以后,给我打电话说“我们已经筹到了1600多万,还差400万我们老两口来出,这样我就完成任务了。”

杨校长回忆,除了奖助学金之外,伍先生还曾捐赠给清华建筑设计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经管楼培训中心等等,“他除了自己努力之外,还帮助我们筹款。现如今化学系系馆何添楼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何添先生是伍舜德好友,也是香港恒生银行的老董事长,是一名金融家。伍舜德不仅积极主动联络何添,还帮助学校筹得善款,促成了何添楼的落成,“当时筹款的很多事情都是伍舜德帮我们联络的”。

2003年,伍舜德先生去世,其家人邀请杨家庆参加老先生在香港的出殡仪式。伍先生的太太说,“你是老先生生前很好的朋友,希望你能够来送老先生最后一程,而且想邀请你参加扶灵。”能够参加扶灵的八个人被视为逝者最亲近的人,这让杨校长非常感动。但更让杨家庆感动的是,伍先生的夫人表示:“凡是老先生生前许诺过的事情,他没做完的我都替他做完。”伍太太甚至将葬礼上收到的帛金也都全部捐赠给了清华大学。正是伍舜德及其家人对清华教育事业矢志不渝的关怀和支持,才使得医学院的伍舜德大楼在老先生去世后仍能够顺利建成,同时还设立了一项医学研究基金。

 

 

弥留之际仍在捐赠的老学长——蒙民伟

蒙民伟也是杨校长常提起的一位老学长。蒙民伟祖籍广东省番禺县,1927年出生,1946年曾就读于清华大学航空系,一手创办了香港信兴集团,曾任香港电器制造业协会名誉主席、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顾问、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基金会董事等。

1953年,蒙民伟放弃了航空公司机械师的优厚待遇,白手起家,在香港创立信兴集团,并成为日本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港澳区总代理。现如今,信兴集团业务日趋多元化,广泛涉猎影音及家庭电器产品、通讯器材、办公家具及房地产投资等领域。

蒙民伟深信,社会繁荣的基础是教育。他热心公益事业,一直致力于祖国内地教育事业的发展。1984年,蒙民伟设立“信兴教育及慈善基金”,,并将信兴集团利润的10%拨入基金,广泛资助教育、医疗、体育、文化艺术、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等项目,迄今为止,捐款总额超过11亿港币。值得一提的是,自1993年至今,该基金捐款超过3亿元人民币,用以支持清华大学的发展和建设。

据杨家庆回忆,在老学长生命的最后几年,面对疾病的不断侵袭,他依然时刻挂念着清华的发展,病榻之上的他还心心念念地希望为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做些贡献。“病榻上,他给我打电话,要让我做(捐赠)方案。当时我给他准备了大、中、小三个方案,小的几百万,中的几千万,大的项目就要上亿了。结果他听了我的方案之后觉得都非常好。”最终,蒙民伟拖着病体确定了超过两亿的捐赠协议,并要求其子尽快完成协议的签署和落实。

“他在病重的时候,我带着罗永章教授一起去看望他,当时他的病情已经很严重了,气管都割了,只能依靠输入营养液维持生命。但他看到我来了仍然很高兴,一直想要讲话,却讲不出来啊,急得他两个手拍床,眼泪哗哗往下流,当时我特别感动。”

在他再三的催促下,2010年,在他的病榻前,香港信兴教育及慈善基金会、清华大学、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共同签署了一份2.25亿的捐赠协议。2010721日,蒙民伟校友走完了他作为商界奇才和慈善家的传奇一生,阖然长逝。“这样一位老人对清华的感情绝对不是金钱能够衡量的。”

 

 

杨校长认为,自己毕生的工作都与国家的需要、学校的发展密切相关,在这个过程中也结交了自己人生中的挚友。杨家庆认为,筹款要充分尊重捐赠人,要帮助捐赠方在捐赠前很好的了解学校,理解学校的需求,更要向捐赠人反馈最有效的最及时的学校及项目运作信息。而正是这些人的不断努力,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持续的动力。



 文:彩雯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1号院3号楼12层1201

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

邮编:100084

联系电话:
  • 资源开发部:(8610) 62783786
  • 战略研究部: (8610)62780779
  • 项目管理部:(8610) 62797255
  • 捐赠服务部:(8610)62782779
  • 综合办公室:(8610) 62794587
  • 公共关系部:(8610) 62789633
  • 财务部:(8610)62794861/62794260
  • Email: tuef@tsinghua.edu.cn
  • 传真:(8610)62785959
  • 视频号
  • 微信订阅号
  • 微信服务号

版权所有 © 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