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按:
苏世民学者项目以及苏世民书院自筹备到成立一直广受世界瞩目,首届苏世民学者的入学更是成为舆论焦点,人们对苏世民书院的生活充满好奇,更希望认识这批未来世界的领导者并了解他们对世界发展的看法。为此,基金会特别策划采访了四位首批苏世民学者,通过他们自己的思考和感触,揭开苏世民书院学习生活的一角,让世界感受清华及中国带来的影响力。

3000多位申请人中只有3.7%获得项目入学邀请,受邀申请成功比例低于竞争最激烈的美国商学院和法学院。
哈佛、普林斯顿、耶鲁、麻省理工学院、康奈尔、西点军校等等只是他们过去耀眼成绩的一部分。
中国是门必修课
早在筹备苏世民学者项目之初,项目捐赠人之一、美国黑石集团创始人苏世民就表示,罗德奖学金诞生于欧美国家占世界主导位置的20世纪,而21世纪随着中国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西方国家增进对中国的了解越发重要:“在21世纪,中国不再是选修课,而是(必修的)核心课程。”今年九月苏世民书院开学时,苏世民再一次表示:“社会运转得并不好的时候,人们可能会变得越来越愤怒,也对其他国家不满意。而当他们把这种敌意表达出来,就会很负能量化。这些参加苏世民项目的学者在这里度过一年之后,他们可以回到祖国成为有影响力的人,也可以成为中国的代言人。”
所以来自香港的Rosy Yung Yung Yang虽然有着丰富的多元文化学习经历,也曾经在香港特区政府从事政策研究方面的工作,但她仍然选择在工作2到3年之后申请苏世民书院项目。Rosy本科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伍德罗·威尔逊公共及国际事务学院。这是普大最有名气的学院之一,而Rosy做到了最高荣誉毕业(学业成绩排名全级前1%)。她是香港国际辩论队和普林斯顿辩论队成员、普林斯顿大学广播新闻及文化台台长;她是香港中学会考状元,还曾被评为香港十大杰出青年。
Rosy认为多元化的学习环境对人的成长和认识发展十分有益,让她能够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顺利交流,适应不同的环境,能够更好的理解不同人的观点和角度。Rosy说,自己对中国的发展以及在国际中的互动比较感兴趣。之前没有在大陆正式求学,在香港、美国、英国和日本都读过书,但在大陆尤其是在首都北京,对于自己充实对中国、国家、世界的认识都是很重要的。

姜必楷也是一个土生土长的香港人,2012年从香港中文大学毕业后就进入香港特区政府工作,四年的政务主任生涯中,姜必楷先后在香港食物及卫生局、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和运输及房屋局工作,参与制定和推动包括公共医疗及牙科服务规划、香港选举制度改革等重要政策。在工作的这段时间里,姜必楷深刻体会到在历史、文化和社会传统有所不同的情况下,两地频繁交往和融合发展带给两地人民的冲击,他认为中国是一个十分庞大而复杂的体系,国家在发展过程之中难免遇到很多问题,但是在缺乏沟通和深入理解的环境下很多客观情况会被误读甚至扭曲。所以他希望在苏世民书院能对自己的国家有多角度、更深入的了解,将来希望有机会为促进两地沟通和相互理解作出贡献。
Jasmin Stadler来自瑞士,本科在伦敦大学学院(UCL)学习政治经济,联合创立了利玛窦协会(Ricci Fellows),致力于推动中瑞交流活动。在本科期间,她担当过中文辩论队的第三辩手,和剑桥大学对垒。虽然Jasmin多数情况下只负责提问,但是作为中国团队里唯一的西方人,刚开始的时候她也感到非常吃力,需要不断的跟上其他人的节奏,这也令她感到心慌。此后,她还曾在少林寺学习过两个月的武术,并为外国游客翻译介绍中国武术与少林寺。
这些经历都使她有机会接触并逐渐热爱中国文化,而入读苏世民书院让她有机会从中国的角度了解中国文化。“如果生在美国,你就会从西方的角度了解中国,最多是通过学习当地的语言和历史来真正读懂中国。但就研究经济与政治学的角度,你可以通过一门课甚至一句话,真实了解到核心问题。”所以苏世民项目就是帮助我们真实的,从中国的角度了解问题。
来自美国的Daniel,硕士毕业于马里兰大学国际关系专业。虽然在Daniel未来几年的人生规划中,有管理咨询公司、哈佛商学院等等角色,但他最终的人生目标还是希望未来进入美国国会成为一名参议员。他说,自己似乎注定是要为祖国服务的:因为他生在7月4日美国独立日,小时候自己希望成为美国总统,可能这是每一个美国孩子的梦想;之后又曾在美国军队服役。
Daniel希望自己能够为自己的国家服务,同时也能成为推动世界发展的积极力量,他认为这两者之间并不矛盾。“相信中国人可以为自己的国家服务,同时为世界的发展服务,只要时刻记得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美国人也同样如此,不应忘记美国不是孤立存在于这个世界上,这样才能更好的推动全球社会的共同发展。”

在苏世民书院读书
苏世民书院院长李稻葵表示,学生将进行为期11个月密集的硕士课程学习,内容包括由清华大学与来自哈佛、耶鲁、普林斯顿、斯坦福、杜克、牛津等世界名校的学术大师精心设计的核心课程,以及公共政策、经济管理、国际研究三个学术领域中选择其一的专业课程,并辅以校外实地体验式考察。每一门核心课程都将由中国和国外知名教授共同授课,让学生从多元视角了解作为未来领导者所必需熟知的经济管理、国际关系、公共政策和中国文化等方面的关键问题和分析方法。
这就意味着学生们的日程之满超乎想象。在苏世民书院,早上和下午都各有两个个多小时的课程,中间穿插着同学们的兴趣小组、会议。晚上会有邀请的杰出嘉宾讲话。吃饭的时候是与各国同学交流的机会。课程内容则中西合璧,很多课堂中外教授的角度可以互补。
Rosy说,在美国普林斯顿的校园生活非常开心,学习的氛围很好,同学们有自己的追求。“给我们的感觉是,你做一个东西是因为你真的热爱,在这样的氛围里很受感染。”虽然课外活动、功课很多,很有挑战性,但是觉得很充实、很有意义。多年的求学经历也让Rosy有很强的学习能力。“不见得学的快,但是可以举一反三,研究比较深入。”她认为,学习能力还是一种比较根本的能力,随着角色的转换需要的技能可能会不一样,但是“学到老,活到老”还是相当有道理的。

来到苏世民书院,Rosy希望能有更好地沉淀和思考的机会。Rosy觉得从学校出来工作几年后,对各种社会问题的看法会有一些不同,日常工作很繁忙的时候未必有时间系统性地思考,而在校园环境里会有更好地机会思考,透过学习也会有新的理论和实践的角度,使得自己对问题的理解更加扎实。“和五湖四海优秀的同学相处可以收获友谊。从同学身上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Jasmin拥有极强的语言学习能力,目前已掌握德语、瑞士德语、法语、英语、中文五门语言。她认为在伦敦读书更像是为了学位而读书,整天待在图书馆看书、写论文。而在清华大学读书提供了另一种学习方式。因为在苏世民书院学生总是进行团队合作,参加各种社团活动,或者准备演讲,生活非常充实而有趣。谈到未来发展,Jasmin希望未来去一家中国公司工作。她强调,一定要全中文环境,工作内容一定要有挑战性,“能够带领我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或者是面对许多的不确定性”。
Daniel的人生经验非常丰富。他是吉尼斯世界纪录的保持者,热爱运动,他还致力于慈善事业柔软内心,跨界创立了两个慈善协会。但Daniel谦虚地表示自己并不聪明,他将个人成绩归于其强大的本能和直觉力。Daniel能从对其他人的观察中,看出这个人的长处,而他自己则可以把观察所得的经验糅合进自己的技能中,从而“复制成功”。Daniel希望通过在中国的学习能够提高中文,在文化和语法上都能趋于精通。他还想学习更多的管理和商业知识,为自己未来的人生规划打好基础。

苏世民学者在清华
虽然首届苏世民学者今年8月21日才刚刚入学,但是已经迫不及待的积极融入园子里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8月29日,苏世民书院举行“清华学生书友见面会”,共有来自清华大学27个院系的72名书友与全体苏世民书院新生共同参与。 苏世民书院“清华学生书友项目”(Student Ambassadors Program)于半年前启动,首批清华学生书友队伍充满热情、富有领导力和创造力,他们社会工作经验丰富又多才多艺。他们为苏世民学者制作信息手册、策划定向越野活动等,充分展示了清华学子们优秀的综合素质。
“书友项目”不仅让苏世民学者更好地融入清华的生活,也为清华其他院系的学生提供了一个拓展国际视野的平台。在接下来一年的时间中,学生书友们将与苏世民书院的学生们共同参加交流研讨、学习实践、文化体验、文体娱乐等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将促进学生们开拓国际视野、加强跨文化交流能力,也将帮助来自世界各地的苏世民学者们更好地全方位探索和感知中国。
为了让苏世民书院新生更好的与其他院系的学生交流互动,更好的融入到校园生活,书院制订了一系列内容丰富的学生活动方案,并得到校党委研工部及各院系研工组的大力支持。入学刚满一个月,苏世民书院就派代表队参加了清华大学研究生田径运动会,除了开幕式之外,还才加了启航跑及男女共十八个单项的比赛。
清华大学研究生田径运动会是清华大学一年一度的研究生体育盛会。经过一天紧张激烈的角逐,苏世民书院同学顽强拼搏,共获得七项冠军、七项亚军、五项第三,以及团体总分排名第一的优秀成绩。其中,蒋瀚涛获得了男子400米冠军,Alex Springer获得男子1500米冠军,Tyler Rudolph获得男子实心球冠军,Angela Chen获得女子400米冠军,Regina Parker获得女子1500米冠军,Belinda McEniery获得女子跳远冠军,黄成获得女子跳高冠军。

9月28日,七位苏世民学者还获邀参加了由清华大学研究生会主办的校内第一个学生全英文演讲秀活动“iTalk紫操之夜,国际化专场”,与清华学子共同分享多元国际化的文化以及求学体验。
姜必楷说,自己非常感恩能有机会作为苏世民学者来清华读书,清华严谨包容的学风也让他颇为受益,在与清华学生的接触过程中,他感受到清华学生的博才多学和敏捷的思维,这些都让他以及其他学者希望有更多机会和园子里其他的同学“打成一片”,“来清华一个星期开始适应日常生活后,我们就开始找各种机会走出苏世民书院接触学校不同的学生,除了参加学校和书院组织的大型活动之外,我们学者自己也组织社团和在书院举办音乐会等活动,邀请清华的其他中国及外国同学参加。不少学者也参加了学校,举行音乐会,或者是参加团委的各种社团比如音乐剧社、武术社团还有书法社团等,我们有很多共同的话题,关心前沿科技,欣赏音乐、电影,讨论社会热点,过程非常愉快也有很多收获。”
未来的苏世民学者
对于未来想要申请苏世民学者项目的学生,Rosy指出,在书面申请中,在文章中如何体现看问题的深度和角度是比较重要的,还有就是在文章中反映出过去的突出成绩。而面试中团队协作非常重要,要把自己放在团队里去考虑,并不是单独的个体。不同的人会担任不同的位置,但是需要有一个共同的方向。
Jasmin就笑言,面试的时候有点像警察盘问,没有打招呼也没有笑脸迎人,面试官主要是想看申请人如何处理压力。“最重要的是用你的知识与思考去征服评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