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首届清华大学新百年基础教学教师奖颁奖典礼

2016.07.08

还记得提前一晚“占座”才能有一席之地的微积分大课吗?

还记得近两百人的大教室里,老师抑扬顿挫的讲课声么?

还记得师哥师姐们口耳相传的传奇般的公共课老师么?

  清华大学原校长、教育家梅贻琦在就职演讲中提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然而,清华大学有这样一批教师,他们是三尺讲台上平凡的传道者,也是清华学子亦师亦友的解惑者;他们是行为世范的师德践行者,也是通识教育的坚守者。日复一日,他们为清华学子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年复一年,他们始终以最初的热情投身一线教学工作。

2016年,由“清华大学新百年发展基金”(以下简称“清华新百年基金”)冠名的“清华大学新百年基础教学教师奖”正式设立,以表彰长期从事量大面广基础课教学,影响着一届届年青学子,并在学生中享有盛誉的教师。在院系推荐基础上,学校组织评审团评审最终确定5名获奖教师,每人获得10万元奖金。他们包括:

获奖人

课程名称

推荐院系

秦佑国

建筑的文化理解

文化素质基地

田  凌

机械设计基础(1)

机械系

殷雅俊

材料力学

航院

扈志明

微积分

数学系

王  红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

自动化系

424日,适逢清华大学105周年校庆毕业二十年纪念大会,首届清华大学新百年基础教学教师奖表彰大会在清华大学主楼后厅举行,校长邱勇为获奖教师颁奖,副校长兼教育基金会理事长杨斌主持颁奖仪式。

邱勇曾说,教师是校园的园丁,更是教育的守望者,是人类精神的守望者。教师队伍的水平直接决定学校的办学水平,教师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清华之所以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正是因为有着许许多多坚守育人岗位,辛勤耕耘、无私奉献的老师。他希望,清华教师能做全心全意的育人者,不断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努力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

杨斌表示,清华大学2014年启动综合改革方案,2015年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学校积极转变育人理念,要求教师担负起学生价值塑造的主要责任,通过“言传”和“身教”来感染学生,用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陶冶学生的情操。为了表彰这些长期坚守在教学一线的基础教学老师,由校友们捐赠设立的清华新百年发展基金独家出资设立奖项,在感谢这些教师之余,也鼓励更多教师向他们学习。

教务处处长郑力指出,清华大学新百年基础教学教师奖的设立,是学校教育改革和创新的重要环节。他认为,基础课担负着清华本科教育中最重要的使命,学校需要鼓励最优秀的教师投入其中,也需要感谢长期工作在基础课一线的优秀老师。

教学委员会副主任李俊峰表示,这个奖励是校友对母校的回馈,也是毕业的学生群体奖励自己的老师群体。奖项既看重师德,又看重学术及教学水平,更加看重几十年如一日的一线教学付出。选出的老师既受同行尊重,又受学生爱戴。

清华新百年基金秘书长朱红、理事谈婧、监事张帆、捐赠人石富,以及教培中心主任唐子龙也出席了颁奖仪式。

关于奖项的设立背景

清华大学第24次教学讨论会提出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和 “建立以通识教育为基础,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本科教育体系”。其中基础课(或者称为通识课程、低年级课程)的定位发生了重要的改变。基础课是核心课程,课程传授的知识反映了人类文明的精华,是每个清华学生最该掌握的基础知识;基础课还要培养学生基础能力,读写与沟通能力、数字推理、实证推理和伦理推理等基础能力的训练集中体现在基础课程中,这些能力既是专业学习的基础,也对学生的自我发展发挥巨大作用。郑力指出,基础课还是学生品性和价值观塑造的关键,因为十八九岁孩子从中学到清华,基础课老师是他们最早接触的清华教师,这些教师言传身教对年青学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重要影响。

郑力认为,清华新百年基金是由清华校友在清华百年华诞之时成立的,由清华新百年基金这样的校友基金设立基础教学教师奖,并由校友和学生共同参与基础教学教师奖的评选,既反映了在校学生和校友对基础课程的心声,也是同学对优秀基础课教师的感恩。相信通过设立基础教学教师奖可以达成清华新百年基金为学校“集资、集智、集力、集心”, 从而“励教、励学、励业、励志”的目标,,支持学校的长期持续发展。

获奖老师特写

建筑学院前院长、教授  秦佑国

    秦佑国老师虽然有很多光环,但年逾七旬仍然坚守在教学第一线,他曾表示:“我感到自己从一位本科学生、研究生,到副敎授、敎授、副院长、院长,我的一生精力、能力,我的真情、挚爱都献给了清华大学、献给了我的学生。能实现这一切我感到非常幸运、非常满足了,我喜欢当老师。”

秦佑国老师的《建筑的文化理解》课有120人的课容量,已经算是大课了,但仍然是一座难求。这是门面向全校本科生的文化素质核心课,从09年开设至今广受好评。

哪怕在担任建筑学院院长期间事务再繁忙,秦佑国老师也一直践行着自己的两个原则:一是虽然承担行政职务,也必须参与教学工作;二是紧抓本科生特别是低年级本科生的教学,资深教授更要给低年级的学生上课。无论是院长还是普通教授,秦老师从来没有脱离过教学岗位。

秦老师对教育有自己的看法,他尤其希望同学们能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成为优秀的人,而不只是学得专业知识。他认为,培养学生不仅是要讲素质、讲能力,更重要的还是讲气质、讲修养。就像他常说的,就算一名清华学生生活不如意,没有成为治国之才、兴业大师等等,我也希望看到我们培养出来的是一位落魄的君子’”

    每个学期,都有很多外系学生找到秦佑国老师做调研、采访作业,说起这一点,他特别开心,诚心地对待学生,学生也信任我。

机械系教授 田凌

    “工程图学是每个工科学生都要学习的基本必修课,在清华有2/3的工科学生都要修读这门课。”田凌老师絮絮说到。其实不要以为教这门传统工科课程的田凌老师也一样枯燥乏味,二维制图、三维建模甚至3D打印,工程制图领域的前沿技术,田凌老师如数家珍,可以说田老师在学术上是非常“时髦”的。

田凌对自己教授的学科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她形容工程图样为“工程界共同的技术语言”,是一种表达设计意图和制造要求以及交流经验的技术文件,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学会交流、思考并获取知识。所以田老师在2006年接手课程的时候,就将课程定位为工程启蒙课程,希望课程能够引领学生走入工程学领域的殿堂。

田老师觉着工程图学课程能够吸引学生,关键还是会“赶时髦”。“如果你还用过去传统的方式教授制图课程,那学生肯定不喜欢听,他们会问,现在都用计算机应用软件来做工程绘图了,为什么还是用传统的方法来教,这让他们很难应用到实际中。”

航天航空学院教授  殷雅俊

    获奖让殷老师颇感意外,他觉得在清华教学工作上成绩突出的老师非常多。“当时院里推荐我的时候,我心理就想的是试试,但没想到第一届名额很少,我竟然有幸被选上。当然除了我个人基础教学上投入很多外,很感谢学校对教学工作的重视。”

    殷雅俊老师认为,清华的学生很优秀,教师对教学工作的热爱与投入总能在学生那里获得足够的反馈,而且这种反响本身也是对老师的工作有教学相当的裨益。殷老师教基础力学,除本科生还有博士生,学生经常会提出很多很好的问题。“有时候觉得能够教这么优秀的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教学激发起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是一件很开心的事。”

数学系副教授 扈志明 

    提起清华的微积分大课,那就不得不提多年学生评教稳居前5%的扈志明老师,扈老师的课极有个性,上课语速极快,从不打磕绊,不需要看讲稿,例题信手拈来,有时想起拓展点内容,不需多想就能脱口而出……不过上过扈老师课的同学从来都不会因为老师语速快而跟不上节奏,因为扈志明老师的思路清晰,总能把握学生的学习节奏,帮同学把思路捋顺。

    扈老师说,学校特别设立基础教学教师奖,反映出学校正式将基础教学落到实处。这对以后学生的科研影响会很大,尽管是个人获奖,但是这个奖项本身是对学校从事基础教学的教师们的认可。

    “其实说心里话,获奖之后可能压力会更大。因为自己的投入与反馈其实还是有些差距。每一年都会遇到不同届的学生,每次给不同届学生上课,其实心里都会有紧张。”扈老师谦虚的表示,虽然清华大学的基础教育因为时间较久,在体系上较为成熟,但是基础教学也不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情,还是得结合新时期以及不同学生素质的情况进行调整。“所以每次课程该怎么教,都是该仔细去想想的。”

自动化系副教授 王红

    在清华园,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多少都会有几个亲昵的称呼,王红老师在她的学生那里,就被亲切地称为“红姐姐”。“红姐姐”主要为与电类相关的院系同学讲授《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这门课,这是一门专业入门性质的技术基础课,主要内容是向学生传授电子器件、电子电路的基本原理等,为学生深入学习电子技术及其在专业领域中的应用打好基础。

    1995年从事教学工作开始,王红老师就负担起了这门课的教学任务,到今天已经有二十年了。虽然每年都在讲授,但这门课的内容却是常讲常新的,王红老师笑着说,“知识的更新非常快,每年都不一样,每年都有新东西要教给大家,对自己也是一个挑战。”

    谈到老师这一职业,她说,“我相信不管前面有多少修饰,最终都要落在‘教师’这个词上。可能教师的成就感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于自己的学生——把知识教给他们,然后放心地看着他们往前走。”

配稿 清华新百年基金校友理事眼中的“扫地僧”

    清华新百年基金监事张帆表示,尽管清华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在创新、国际化、产业化等方面发展较快,教书育人却始终是学校的重心。这次通过新百年发展基金设立基础教学教师奖,是希望能够让更多人关注教书育人的思想精神,鼓励那些不仅能够传授知识,又能够融入学生,以自己的情怀、精神影响学生的老师。

    在参与评审的过程中,张帆曾去听了候选老师的课,对田凌老师的机械设计基础课印象深刻。“田凌老师已经有二十多年的教龄,但是她上课依然十分有活力。”他说,基础课是非常枯燥的,但是田凌老师能够在课堂上充分吸引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并且不时的与学生进行互动。

    “听课的那天,有些同学因为不可抗力而迟到,田凌老师就罚迟到的同学在课间时间为同学们唱首歌。”他认为,这一方面强化了学生的规则意识,另一方面也体谅了学生是因为不可抗力而迟到,更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来影响学生价值观的形成。

    清华新百年基金秘书长朱红认为,清华大学的这些“扫地僧”式的老师不追求名利,甘愿为学生付出的精神,应该被人们认知和敬仰,奖项的设立希望能传递他们的师德风范,让将来有志于从事教师工作的年青一代,能够秉承这些老师身上朴实的作风,引导学生走上平凡的岗位,做出不平凡的事迹。

    作为80后的校友代表,也是参与评审的清华新百年基金理事之一,谈婧感触颇深:“这些基础课的老师是新清华学子入学后接触的第一批老师,他们的学识、人格都深深影响着一代代的清华学生,可以说清华人踏实、求是的风格或多或少都受到这些老师潜移默化的影响。”

    谈婧是数学竞赛保送入读清华的,但高中时只是陶醉于战胜数学难题的成就感,到了大一修读扈志明老师的微积分课程才真正体会数学之美。“上扈老师的课,你能感觉到扈老师身后有一个广阔的数学天地,而他只是为你呈现这个天地中的一隅角落,已经让你体会到数学的博大精深,能够做到这一点其实是基于扈老师深厚的数学功底,为学生讲课也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谈婧的数学热情在课程结束后依旧不减丝毫,还买来《吉米多维奇数学分析习题集》来满足自己对微积分的好奇心。

这些教基础课的老师通常都是“回忆当年最常被提起的老师”俱乐部成员,谈婧觉着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都是在这些老师的影响下形成的。回忆自己从金融从业员到创业的一路选择,从光鲜亮丽的投行华丽转身为朝气蓬勃的创业者,当中不是没有过挣扎和苦恼,进退维谷之时,谈婧总会想起这些老师。“这些老师可能对名利的追求并不多,但是他讲课时是可以感受到他对这个过程的享受。当我为是否创业而迷茫的时候,我就会想起过往生活中曾经出现的这些老师,这才意识到坚持自己的兴趣所在,而不是压抑自己迎合社会上的某些价值观。”

    谈婧觉得刚进入大学的时间正是学生思想、品性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些老师对学生一生的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他们的功绩是无价的,值得所有人的认可和褒奖”。

附一 颁奖典礼图片:

blob.png

图一 邱勇校长在1991级毕业20周年纪念活动中,为首届获奖老师颁奖  吴少飞摄

blob.png

图二   邱校长为获奖老师颁奖  吴少飞摄

blob.png

图三 邱勇为王红老师颁奖

blob.png

图四 邱勇为获奖老师颁奖

blob.png

图五  左起:王红、殷雅俊、田凌、秦佑国及邱勇合影留念。(扈志明因工作原因缺席颁奖仪式) 吴少飞摄

blob.png

图六   获奖老师与杨斌副校长、清华新百年基金捐赠人及教务处处长郑力、教学委员会副主任李俊峰以及教培中心主任唐子龙合影留念   吴少飞


附二:老师个人图片

blob.png

图一 秦佑国老师做客真人图书馆畅谈人文情怀

blob.png

图二 秦佑国老师

blob.png

图三 秦佑国老师与同学

blob.png

图四 秦佑国老师

blob.png

图一 田凌老师课堂

blob.png

图二 田凌老师讲课

blob.png

图三 田凌老师为学生辅导计算机绘图

blob.png

图四 田凌老师带领同学进行课件讨论

blob.png

图一 殷雅俊老师为同学辅导课业

blob.png

图二 殷雅俊老师的课堂

blob.png

图三 殷老师个人照

blob.png

扈志明老师(左)

blob.png

王红老师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1号院3号楼12层1201

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

邮编:100084

联系电话:
  • 资源开发部:(8610) 62783786
  • 战略研究部: (8610)62780779
  • 项目管理部:(8610) 62797255
  • 捐赠服务部:(8610)62782779
  • 综合办公室:(8610) 62794587
  • 公共关系部:(8610) 62789633
  • 财务部:(8610)62794861/62794260
  • Email: tuef@tsinghua.edu.cn
  • 传真:(8610)62785959
  • 视频号
  • 微信订阅号
  • 微信服务号

版权所有 © 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