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底的上海,少了北方的秋风萧瑟和落叶飘零,依旧蔓延着天高云淡和勃勃生机。徐汇区闹中取静的一间酒店公寓高层套房,便是张明为老人如今居住的家。
登门入室,厅堂正中一幢翘角飞檐的微缩建筑,被窗外透进的阳光熠熠洒满,格外耀眼。这座被主人精心摆放在四方木质桌几上的二层仿清楼阁,正是被张老称为“无价之宝”的杭州老宅(苏东坡纪念馆)模型——这是去年老先生101岁寿辰时胡和平书记亲手送上的贺礼。清华的学生们知道老人喜爱并思念老宅,通过参考建筑外观的照片和视频,由四位建筑学院学生历时一个多月亲手完成这一作品,希望给老先生一个惊喜。这样的心意让张老颇为感动。
期颐人瑞风霜面,鹤发赤子越贞元。
东瀛巴西经伟业,跨埏溯垓济胡园。
千金尽散黉门里,百岁尤思育能贤。
雨润翠柏新世纪,霞映苍松益尊年。
这首一并印刻在住宅模型上的七言律诗,也正是张老辗转海外、经商有道、落叶归根、倾囊助学的真实写照。
恰在此时,刚刚小憩完毕的张老走进了客厅,步履虽缓,却颔首含笑,迫不及待与前来探望的清华友人握手拥抱。
如果不是有幸与老人相邻而坐,听老人娓娓道来一个世纪前带着父亲“为国增荣光”的期许,努力拼搏;耄耋之年思乡回国,为祖国“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贡献己力。你很难相信,眼前这位精神矍铄、思路清晰、谈吐流畅的老人已达102岁高龄;你更难想象,这位海外漂泊五十载,缔造了商界辉煌,如今落叶归根的老人,正在亲历亲为地指导着子女,将自己毕生积蓄捐赠给中国的教育事业。
千金散尽,“钱没有了,我还有房子”
2011年,张明为老人偶然在报纸上看到一篇关于“清华自主招生将兼顾寒门学子”的报道,深受感触。一直以来,张老都很想为青年学子做些事情,清华的这项计划让老人一下“动了心”。
经过多方联系与沟通,张老在自己百岁这一年,将脚步跑遍了清华、北大、复旦、上海交大的校园,向四所高校分别捐资留本基金1000万元人民币,设立“张明为奖助学基金”,每年的利息收益将用于资助经济困难家庭的优秀学生。
“我等于把我的遗产全都捐出去了。我已经101岁了,钱对我来说还有什么可重要的呢?就是要帮助那些优秀的贫困同学,让他们将来报效国家。”这是张老在完成了自己平生单笔金额最大的奖助学金捐赠后,发出的由衷感慨。
而转过年的初春,枝头还未全绿,这位即将迎来102岁寿辰的老人却又开始忙碌了起来。这次张老想再为清华捐赠:“希望清华培养更多的人才,特别是高科技的顶尖人才,为国家未来发展贡献力量。”
“钱没有了,我还有房子”。张老打算将上海的一处房产转赠清华,但高额的过户费用却让老人犯了愁。早年经商积累的丰富经验,让这位“商业奇才”最终决定卖房捐助。
于是,上海这个生机盎然的春天,有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殚精竭虑地忙于处理房产。张老自己跑中介,语速不快,但条理清晰。金丝框镜片后的矍铄眼神,显露出当年鏖战商界的精明和干练。有时候,张老自己推着辆轮椅在前面走得飞快,连已近耄耋之年的女儿都追赶不上。“他一生经商,看重规则、秩序和契约,对待捐赠也是这样。”侄子张忠言这样评价伯父。
张老最终通过自己的商业运作,将卖房后的600万元捐给清华大学,增补进入之前所设立的“清华之友——张明为奖助学基金”中。
谈到老人的这又一次“捐赠”,清华教育基金会副秘书长王丹总是鼻子一阵酸。“看到张老为了支持国家的教育事业连自己的房产都要捐出来,我们其实心有不舍,几次沟通下来,张老自己特别强调,这是他的心愿,不把事情办妥当,他不放心,必须要捐,而且要自己跑手续。这让我们特别的感动!”王丹说。
而张老却倍感“心里舒坦”,能够把钱都捐出去,能够把钱都捐给学子,鼓励他们为国家做贡献,老人感觉自己最大的心愿已偿。
薪火相传,“我的孩子不需要财产,他们也在投身慈善”
张明为老人年少时,跟随父亲在洋行做事,从事过多种商业活动。他拿着打工赚得的钱投身创业,并于上世纪40年代末举家迁往海外生活。
“我也不是大财主,一生辛苦的很,赚的都是血汗钱。”张老从最初的纸业做起,逐渐积累起自己的财富根基,随后辗转巴西、日本、美国,涉足纸张、自动售货机、房地产等多种商业经营。奋斗多年,成为一名资产雄厚的实业家。
“儿女应得的财产,我早年已经给予了。”对于子女的培养和照顾,张老一直问心无愧。如今子女早已长大成才,张老认为,自己的孩子已不再需要提供经济上的帮助,“我可以将钱捐给更多的孩子”。
令张老欣慰的是,对于父亲的捐资助学行动,子女们都很支持。小儿子张忠良对爸爸的善举表示了肯定:“那是应该的,他做善事,我们当然很开心。”女儿顾张肇澜、儿子张忠正和他们的家人,更追随父亲的慈善脚步,在云南、湖南等地参与了很多公益捐赠活动。
侄女张肇滇为方便照顾张老,此前一直居住在离老人不远的一处自家房宅。听说伯父要将这所房子捐赠给清华,她便立刻搬了出来,并协助老人处理房产事宜。
“我现在只剩下两三年的生活费了,你要负责养我啦。”张老总是笑着对女儿调侃。而子女们对于父亲的奉献,始终给予支持并帮助他实现心愿。“就算爸爸把钱都捐了,如果不够,我们小辈还会再出份力。”儿子张忠正说。
大爱未央,“盼学子海外学成归,愿更多人奉献教育业”
牛排、比萨饼和香草口味的冰激凌,是这位102岁老人时常挂念的美食。早年辗转海外,张老如今依旧保留着西方的饮食习惯。“但我人在国外,心却在国内。”从改革开放后第一次回国至今,张老一直在奉献慈善事业。
在浙江镇海老家,他发现当地没有幼儿园,孩子们的生活条件差,便毅然捐资60万港元,兴办了以他母亲名字命名的“诗舲幼儿园”。如今,这所幼儿园有400个小朋友,享有很好的声誉。为使家乡的人们病有所医,他又拿出80万港元兴办了以他父亲名字命名的“佩珍医院”,大大改善了当地的医疗条件。
1999年,情牵故土的张老决定落叶归根,携夫人和子女回到上海定居。对于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老人感叹“做梦也想不到”。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拥有更多高科技人才,中国才能更强大,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张老认为,中国当前最要紧的是培养人才。他出资设立的“张明为励志助学金”,在上海、芜湖、镇海、邵阳、益阳等地累计资助了7000多名中学生。百岁之际,张老又向中国最著名的四所高校倾囊捐资。“每个学校1年100人,4个学校10年就是4000人。”展望10年后的情景,张老激动不已。
“每个人都有责任、有义务,为祖国的强大尽一份心力。哪怕力量再微不足道,聚沙也能成塔。”当被问及三十年来究竟捐了多少钱时,一向头脑清爽的老人却“糊涂”了,支支吾吾说不出个数来。倒是一直帮他做慈善的侄子张忠言记得分明:“至少有近亿元人民币吧!”
对于获助学生,张老只有一个要求:用功读书,为祖国富强而出力。他希望拿了国家资助留学的年轻人,能充分汲取国外的先进知识经验,学成归来报效祖国。
张老同时鼓励社会上的功成名就之士“加加油”,为教育慈善做更多贡献。“我是没有钱了,但希望我的后代将来也能够为基金会筹资,继承我的遗愿。”张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