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仲英青年学者伍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2019.09.11


1.jpg

伍珍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仲英青年学者。2009年获北京大学理学学士。2015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博士学位。2015年8月被聘为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助理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 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创造力的发展。

 

求真悟道贵在恒

2005年,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伍珍刚结束了高考,带着对心理学的向往与好奇,在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开始了本科阶段的学习生涯。经过一年时间的探索与了解,她更坚定了自己的初心——学习心理学。她回想起来,其实当初喜欢心理学没有多复杂的理由,就是因为觉得心理学有意思。

“我学习心理学是兴趣使然。因为有兴趣,做了一些工作,有了一些成就感,就能激励自己不断前进。”伍珍副教授如是说。

近几年,心理学考研热潮正在兴起,越来越多的学生对心理学产生了兴趣,有的人说:“学习心理学有助于解决社会上各种心理问题”,还有的人说:“心理学的应用越来越广,学生有了更好的发展空间和就业前景”。

而说起自己的选择,伍珍副教授认为,心理学对她最大的帮助是让她了解到个体的差异,明白了人与人之间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会不同的发展路径,而这个路径并没有所谓的对错,每个人有自己发展的规律和节奏。心理学就像良师益友一般,为她解答了生活中的许多困惑和疑虑。

让她印象最深的就是“发展心理学”那门课,老师给他们讲述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发展过程,以及期间的身体、思想、认知、情绪和人格各方面的变化。“原来研究人的心理发展过程这么有意思!”她不再满足于只在课堂上汲取知识,课余时间还去旁听授课老师的组会。组会上,师生们热烈讨论,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再设计研究去回答问题。

深受这样积极浓厚的学术氛围影响,当时作为本科生的她,不仅申请到了北京大学校长基金,一年后,她又参加了挑战杯,还拿到了特等奖。

2.jpg

本科时期主持实验的伍珍老师

回忆起自己当年的研究课题,伍老师还清楚地记得,那个暑假是充斥着消毒水味的——每天一大早就往海淀妇幼医院跑,为的就是获取更多的样本数据。研究课题是关于婴儿的合作能力,通过测试婴儿的联合注意能力以探究婴儿的合作能力何时出现,受何种因素影响。在争取研究样本的时候,伍珍曾不断被家长拒绝,也因此想过放弃这一研究课题,但在导师的严格要求下,她最终还是坚持收集了70多个样本数据。对于本科生来说,科研是一件挺有难度的事情。“作为本科生最难的部分是找课题,收数据也不容易,婴儿也不太配合,把论文写出来更不容易。”尽管历经重重困难,伍老师还是觉得“做研究挺有意思的,可以去提感兴趣的问题,再自己去设计研究回答这个问题,满足了自己的好奇,还带来了成就感。因为做研究都是回答未知的问题,那都是别人不曾探索过的领域。”就这样,她不畏挫折挑战,孜孜不倦地探索,最终获得美国发展心理学博士学位,怀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经过激烈的竞争和筛选,最终成为一名清华大学教师。

“总体来说还算比较顺利吧!虽然也曾遇到困难,尤其是读博士的时候遇到了比较多的挫折,但我觉得没有博士是轻松的吧!”伍老师认为,能做自己喜欢的工作才是最重要的,这样在面对困境时才能始终保持着积极的心态。

 

是严师更是益友

毕业之后,适逢清华大学大力吸引年轻人才,积极为青年教师创造科研探索的机会,伍珍抓住机会积极争取来到清华任教。

当初的学生成为了如今的教师。伍老师坦言,刚开始花了挺长时间适应。“当时读完本科就申请了直博,始终是学生身份,任务比较单一,就是上课、做科研,还有老师给自己提供指导。可是一回国就参加工作了,身份转换成了教师,不仅自己做科研、指导学生科研,还要上课,挑战比较大。”

2015年,伍老师回国后开设的第一门课就是《普通心理学》,这是一门“大课”,它不仅包含心理学的专业基础知识,还涵盖了心理学的各个研究方向。“读博的时候就是专注于一个点,我一直关注的是发展心理学,比如婴儿的语言发展能力,前语言的交流方式怎样过渡到语言的交流,研究父母的亲子互动,如何帮助孩子更好的语言能力。”除了教学任务之外,院系里还有很多其他工作也需要完成。

面对身份的转变,压力随之袭来。该如何适应这样的变化?“就是靠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读博的时候还能追剧,回来当了老师之后基本没有娱乐时间。”伍老师笑着说道。

作为一名教师,她对于教育事业有着自己的专业理解:“教育的原则就是因材施教。比如每个博士生都会有不同的职业,有继续科研的,有创业的,也有去公司工作的。个体存在着差异,每个人擅长的点不同,有的擅长抽象思维逻辑思考,有的在人际交往和资源获取方面做得更好。我们需要遵循这样的发展规律。”

伍老师自认为是比较严厉的老师。“写学术论文需要逻辑的训练和思维的表达。一开始确实是好奇心驱使去做实验,但如何把研究意义表达出来、研究过程描述出来,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比如说要描述一项研究对学术界的贡献,那你就要去了解学术领域的最新进展。”谈起学术论文的写作,伍老师强调论文和日常交流是非常不同的。“我对于博士生的选择最看重的是他/她对研究是否真的感兴趣,不然这五六年的学习时间很难撑下去。学术的热情和动力是最基本的。另外就是看重逻辑思维能力,通过观察提取问题,有解决问题的思路,去思考哪些角度方向去解决这个问题并设计实验,这些都离不开逻辑思考。”

“但是我是希望学术上严格要求他们,生活上温和关怀他们。其实我是很乐于和学生们打成一片的。我也一直在朝着良师益友这样一个角色去努力。”她选择用温和的态度去严格要求学生,从而更好地照顾学生们的情绪。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3.jpg

伍珍老师在本科时曾为一名奥运志愿者

尽管科研和教学工作繁忙,伍老师仍希望能多做一些贡献。“科研教学是本职工作,必须做好,在此基础之上,只要有时间,我都很愿意把研究的知识更多地传递给大家。”

这离不开学校及社会各界对于青年教师的支持。伍老师提到,清华一直走在国内高校前沿,近年来的教学改革充分体现了对青年教师的肯定。“能让青年教师在年轻的时候多做一些研究工作,极大地促进了我们的创造力。”与此同时,唐仲英基金会也给予了青年学者很多支持。

2016年,伍老师入选“仲英青年学者”项目。在“导师计划”中,伍老师会和同学们聊聊天,解答他们在生活中的困惑,成为同学们的知心姐姐;在爱心社活动里,同学们会找伍老师咨询参加支教活动时需要注意到问题,学习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4.jpg

伍珍老师参与雏鹰计划

让她印象最深刻的是最近一次参加的“雏鹰计划”,这是一个邀请留守儿童到北京的访学活动,项目中的青年学者们给孩子们做讲座。“我希望能激励孩子们努力学习,跟他们说了心理学中有关发展规律、目标导向、激励坚持的理论还有如何调节情绪的方法与技巧。孩子们都挺振奋的,我觉得效果不错!”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

伍珍老师坚持知行合一,勇于担当作为,正是当今时代最为可贵的精神。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1号院3号楼12层1201

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

邮编:100084

联系电话:
  • 资源开发部:(8610) 62783786
  • 战略研究部: (8610)62780779
  • 项目管理部:(8610) 62797255
  • 捐赠服务部:(8610)62782779
  • 综合办公室:(8610) 62794587
  • 公共关系部:(8610) 62789633
  • 财务部:(8610)62794861/62794260
  • Email: tuef@tsinghua.edu.cn
  • 传真:(8610)62785959
  • 视频号
  • 微信订阅号
  • 微信服务号

版权所有 © 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