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丽的福建福鼎,
窝着这样一座建筑,
它被包围在片片绿茵之中,
盖着灰黑色的瓦片,
架着一根根的木料,
走进一看,
还能闻到一丝臭味。


这是福建省福鼎市嵛山镇东南村的一个陈年鱼露厂,长期没有人管,村民路过都要绕的远远的,唯恐避之不及。
但就是这样一个“脏乱差”的陈年鱼露厂,如今变成了一座干净美丽的大礼堂,村民们都爱往这儿走。这是为什么呢?
这还要从头说起。
项目缘起
这是一个清华师生参与设计与建造的项目,项目组名为“清华大学学生乡村振兴工作室”。从一开始,方案的设计就饱含了师生们的深思熟虑。
项目开始时,清华师生进行了详尽的村中调研,深入了解当地文化与习惯,同时,针对原有建筑进行了细致的勘测分析。在这以后,设计团队结合当地文化与人民生活方式,把仓库设计成了乡村文化传播的舞台和村民交流生活的公共空间。

说来话短,项目的实际发展凝聚着所有人的努力。调研、勘测、画图、建模……一遍遍讨论方案,一点点推进项目。无数汗水与无数思考,换来了如今焕然一新的大礼堂——福鼎市嵛山镇东角村乡村振兴大礼堂。它是福鼎市政府、嵛山镇、东角村与清华大学师生实践的首次合作成果,凝聚了福建人民和清华师生的友谊与团结。
设计亮点
新的大礼堂,在内部设计上更符合实际的用途,同时有了更美丽的外观。设计团队以“修旧如旧”手法,保留并加固了仍旧完好的结构,替换不再具有结构承载力的构建。

他们完整保留了原承重墙,重新打开了原先被封上的窗洞和门洞,让空气得以流通。此外,原先下沉式的鱼露池所造成的高低差,被他们巧妙改造成了阶梯教室,结合新天窗和通高空间,变成了开放式的观影空间。设计团队打破原有建筑隔断,让整个建筑空间流动起来,让丰富的乡村生活集合起来。

同时,大礼堂内搭建了远程教育系统,在今后可以为当地提供清华大学的优质教学资源与服务技能培训,并适合开展远程讨论等活动,打破物理距离上的限制。大礼堂启用仪式上,利用远程教育系统,很多无法来到现场,但非常关注、积极投身福鼎乡村振兴工作的同学远程参与了主会场的现场直播。活动现场的连线让村民们非常惊喜,彼此热情地打着招呼、互相问候。这就是技术与情怀相结合的魅力。

除此之外,视频投影系统还能用在村民的文娱生活之中。它可以为村民提供定期的电影放映服务,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汇聚村庄人气与活力。在大礼堂启用仪式前夜,村民们聚集在大礼堂里观看电影,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快乐的笑容。

项目初心
“‘建设家园’是梁思成先生当年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初衷,也是清华建筑全体师生的初心。”

在大礼堂启用仪式上,担任“清华大学学生乡村振兴实践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的张悦老师代表清华大学进行总结发言,也表达了对清华学子的关切与期盼。
他希望同学们能借此机会,深入基层,“做人民建筑师”;在乡村建设发展转型的现状下,把设计和存量、改造更新等等趋势结合起来,做出更好的作品。
而这一切,都是“乡村振兴”项目正在努力的方向。清华学子对社会的热切关注与积极思考,浓缩在了建筑的一土一木之上,浓缩在了设施与设计上,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
3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老师及同学们收到了一封手写的信。信很长,大家看得都很感动。
信的落款是福鼎市嵛山镇东南村民委员会,也是福鼎市嵛山镇东南村所有村民。



而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清华大学学生乡村振兴工作室”自成立以来,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自2018年暑假,工作室已经进行了3期假期实践;
在2019年的寒假实践中,
一共组织了214名学生
(包括5名国际学生、38名其他高校学生以及11位校友)、
41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和8位指导教师
奔赴山西闻喜、浙江台州、云南盐津、福建闽清等
13省16地开展乡村振兴实践活动,
累计实践166天,
形成了较为丰富的实践成果。
他们依托六年的经验积累与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在对当地文化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特色,为各地乡村提供了设计、规划、调研、公益教育等等多方面的帮助。
4月30日,当“清华大学学生乡村振兴工作室”的学生代表程正雨在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后,他说了这样一段话:“总书记提到今天我们的生活条件好了,但是奋斗精神一点都不能少,中国青年永久奋斗的好传统一点都不能丢,我们作为现在的新时代中国青年,确实应该把奋斗这个词牢记心中,并且能够找准理想目标,为这个理想目标奋斗。”这是当代青年应该做出的选择,这是清华人应该肩负的使命。
这样具有凝聚力、受到许多人关注的项目,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5月2日,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头条报道了清华大学学生乡村振兴工作室团队扎根中国大地、服务乡村建设的故事。同时,项目也作为优秀项目,登上了五四晚会的平台。
多方支持
而这样优秀的一个项目,自然离不开母校与社会各界所给予的大力支持。万科集团北方区域公司、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中科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就曾捐赠支持过该项目的发展。
“清华大学学生乡村振兴工作室” 由校团委联合建筑学院发起,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专门设立“清华大学学生乡村振兴实践基金”,欢迎社会各界以同行伙伴、同创伙伴、同盟伙伴三种形式,支持乡村振兴支队的实践活动,促进实践工作取得更大的成效,推动扩大在全国范围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