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独家专访|徐航心中的“清华精神”

2019.04.22

1.jpg

夏日的脚步近了

微风吹拂中

毛白杨的叶子在沙沙作响

再过不久

美丽的清华园即将迎来108年校庆

已毕业的校友们将纷纷回到清华园的怀抱

而在这群人中

有一个身影格外引人注目

他步伐稳健,面容和蔼可亲。

他就是徐航校友——多次捐赠母校、时刻关心学校发展的清华人。

 

1

徐航校友是谁

2.jpg

对于“徐航”这个名字,相信很多人都会感到亲切。这十多年来,徐航校友一直活跃在科创领域的前沿。除了在事业上的巨大成功以外,徐航校友在公益事业上也倾注了不少心血。

而近日,在自己入学四十周年的日子里,徐航校友再次回到了清华,为母校茶寿献礼。

 

2

再次捐赠母校

4.jpg

由徐航校友发起成立的鹏瑞启航公益基金会,于108周年校庆前夕捐赠清华大学。

5.jpg

陈旭书记向徐航校友颁发捐赠证书

为了保证资金的充分利用,在本次捐赠前,徐航校友与学校作了充分的沟通,充分了解了母校发展的需求与痛点,真正切实地助力了母校的发展,保障清华人的切实受益。

当天,学校还启动了“更好的清华”筹款行动,徐航校友为“更好的清华”吹响了行动的号角。

徐航校友在捐赠时的思考令人感动,他关注着资金的使用,关注着园子的需求,关注着这一片充满生机的天地。

那么,徐航校友自己是怎么看待公益事业的呢?

 

3

学长寄语

“清华精神”可以说影响了我的一生

6.jpg

“公益事业是我一直坚持与热衷的事业。从前,我一直遵循着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做公益。但随着我们公益事业的逐步发展,我认识到,公益事业需要我们更体系化的思考和规划。所以在2018年,我们成立了鹏瑞启航公益基金会。

鹏瑞启航公益基金会的成立,让我们能够更好也更专业地规划公益事业的发展,能够切实地回馈社会,帮助到所需要帮助的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直围绕着我们鹏瑞的品牌理念和价值观来行动。也许在这以后,公益事业与我将要专注的其他事业,会更加务实、科学、有效地去解决现实中最切实的痛点。”

在谈到自己热心公益领域的原因时,徐航校友表示,作为清华人的自豪感、荣誉感和责任感,深刻地影响着自己。

“求学时,清华严谨务实,积极上进的学风深刻影响了我。它铸就了我在创业中追求认真极致的螺丝钉精神,也培养了我独立的人文精神与思想;它让我既能用理性和严谨去挑战现实世界,又能用感性与情怀去升华自己的精神世界,在理性与感性之间找到人生的愉悦与平衡点。

在这几十年的创业奋斗中,我们清华人的校训——厚德载物——是指引我的明灯。君子应增美德胸襟宽广,才能容载万物,修为圆满。我也一直尊承商道精神,踏实做事,诚挚待人,守信共赢。

我希望,以这种清华精神与内涵所实现的现世意义的成功,能够激励更多正在坚守奋斗的清华人。我希望这种“反哺”不仅是在物质上的,更多的是“清华精神”的反哺与感召。希望大家在艰难与坎坷的时候,能不忘初心,坚守内心的热爱与信念。”

徐航校友曾表示,1957年, 时任校长蒋南翔提出的“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口号,充分体现了我们清华人以结果为导向,以终为始的务实、专注的宝贵品质。在新的时代,在世界竞争越趋激烈、国家正在飞速发展的强国梦浪潮中,清华人更应当肩负时代的使命,秉承清华精神。清华人应该有自豪感,但不要有优越感;有责任感,但不要有自缚感,要以实干兴邦,以创新报国, 不断努力创新,以中国人独有的智慧与情怀引领时代与世界前沿,成为中华民族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牵引者和推动者。

最后,徐航校友祝新一代清华人能努力认真面对自己每一天的学业和成长,努力做好眼前的每一件事情,心怀梦想又能脚踏实地,务实理性又能关照内心,用自己对学业与生活的热爱,抒写属于自己的热血青春。用自己在清华园努力奋斗的足迹,来追求所憧憬的美好未来!

 

4

结语

对时代的回答

7_meitu_5.jpg

从1979年入校到如今的2019年校庆,已经过了四十年。这四十年间,清华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变得更创新、更国际、更人文。清华精神一直在代代清华人之间传承。让我们将徐航校友身上的“清华精神”,转化为我们自身的行动,回报母校与时代的期盼!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1号院3号楼12层1201

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

邮编:100084

联系电话:
  • 资源开发部:(8610) 62783786
  • 战略研究部: (8610)62780779
  • 项目管理部:(8610) 62797255
  • 捐赠服务部:(8610)62782779
  • 综合办公室:(8610) 62794587
  • 公共关系部:(8610) 62789633
  • 财务部:(8610)62794861/62794260
  • Email: tuef@tsinghua.edu.cn
  • 传真:(8610)62785959
  • 视频号
  • 微信订阅号
  • 微信服务号

版权所有 © 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