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9年,适逢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成立25周年,教育基金会着手筹备《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25周年史书》时,特别向原法学院院长王振民老师约稿,请王老师讲一讲法学院重建过程中的筹款经历,王老师慷慨记述,详细回忆了筹建过程中的点滴历程。我们将王振民老师的文章分成三篇,作为一个系列刊出,与大家共勉。
清华大学基金会成立25周年,敢为天下先,奋发有为,砥砺前行,硕果累累,为清华大学事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20多年来我有幸参与其中,重点筹款支持法律学科的恢复重建,点点滴滴见证了中国大学基金会不寻常的发展历程。
郑家纯博士和周大福慈善基金
郑家纯博士是清华大学的老朋友,我与他也认识多年。2011年在香港大学百年校庆之际,他捐款4亿港币,支持港大法律学院新大楼——郑裕彤楼的建设。在大楼启用仪式上,我和李国能博士与他探讨支持清华大学法学院的可能性,他非常爽快答应,让纪文凤女士与我具体落实。
很多捐赠者都希望命名大楼,支持硬件建设。但对于大学而言,大楼固然重要,大师更为重要,没有大师,就无以成为大学。除了筹款建设大楼、改善硬件条件外,还必须有足够资金用于引进大师,支付他们足够的薪金。而且真正的大师又是少数,我们引进的不可能每一位都是大师、名师,如果说捐款是为了支持普通教师特别是工作人员、改善他们的待遇条件,很多人未必愿意捐款。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些普通老师对于一个学院、大学也很重要,特别是年轻的后起之秀,尽管还没有大师之名气,但却有成为大师之潜质,而且他们处于事业发展初期,也要养家糊口,特别需要支持。我给纪文凤女士谈可否把捐款主要用于师资队伍建设,我提出建立“郑裕彤法学发展基金”,设立“郑裕彤讲座教授”职位和人才基金,支持法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和人力资源开发,也就是软件建设。没想到她和她的老板郑家纯博士、郑家成主席等十分支持。2013年2月28日,周大福慈善基金和清华大学在香港隆重举行签约仪式,周大福慈善基金捐赠一亿元人民币给清华大学设立“清华大学郑裕彤法学发展基金”,郑家纯博士和陈吉宁校长亲自出席。这标志着法学院筹款方向由硬件建设为主向软件建设为主的转变,包括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和学生发展等都十分需要支持。

陈吉宁校长为郑家纯颁发名誉校董聘书
其实早在2009年为了邀请冯象博士回国任教,我们就已经设立了梅汝璈讲座教授,上海企业家孙志华先生捐赠了启动资金,这是第一个冠名的讲座教授职位。我希望法学院有更多的冠名讲座教授。2010年11月30日,为纪念已故著名法学家、教育家何美欢教授,表彰她为中国法治建设以及法学教育所做出的特殊贡献,继承和推广她在清华所首创的普通法教育模式,何教授的兄长何耀棣律师和清华法学院师生校友共同捐款设立了“何美欢法学教育基金”。2013年4月28日“王汉斌法学基金”设立,除了王汉斌学长家属捐款外,包括清华大学党委书记在内的清华师生、校友和朋友共同捐款。2013年11月7日,由国内企业捐助巨款设立的清华大学“明伦奖学金”启动,该项目旨在培养高端涉外法律人才、资助清华优秀法律学子到国外一流大学法学院深造、攻读法学硕士博士学位。
作为新恢复的学院,清华法学院难以主要靠校友支持办学,因此过去主要靠各界朋友一点一滴的支持,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朋友外,还有很多很多,例如香港谭兆慈善基金、香港林新强律师、苏绍聪律师、新鸿基郭得胜先生、香港女律师协会的各位姐妹,台湾著名律师陈长文教授、李念祖教授,澳门基金会,北京王广发先生、浙江陆信国先生、东北张玉迁先生,还有已经过世的蒙民伟学长等等,等等,这个名单可以很长很长。
这些年法学院的校友们逐渐成长起来,包括清华其他院系的校友,都对法学院的事业给与了有力的支持,包括2010年法学院第一届学生周福民校友介绍设立的“涌金-基层工作奖励金”、双学位学生设立的“法双零•向鹏奖学金”,还有方方学长、李山学长、李佳林学长等等。
从1994年至今,各界捐赠一直伴随着清华法学院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清华法学院复建发展20多年的历史,就是一部捐赠清华法学院的历史。没有大家的支持,就没有今天的清华法学院。我发自内心感谢、感激、感恩大家的支持。英语有一句话: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 他们总是在清华法学院最需要的时候慷慨相助,确实是friends indeed! 我们与他们之间的关系早已超出了筹款人捐款人之间的关系,成为真正的朋友、亲人,成为清华法学院这一伟大事业的共同参与者。清华法学院就是众人支持建起来的法学院,是大家共同的事业。
我还要特别感谢从1994年至今清华大学历任党政领导对我的信任支持指导,感谢清华大学提供的中国最佳的事业平台。特别在初期,他们敢于信任一个在读博士研究生的“胡言乱语”,给与充分授权,让我十分感动,也让我二十年如一日,不敢懈怠,唯恐辜负领导和捐赠人的信任和重托!30岁左右的年轻人十分想干事,但并非人人都有这样的平台和机会。没有清华,没有领导们的信任支持,我个人根本无法取得这些成就。我的作用只是把清华这个金字招牌与那些关心国家、关心教育、关心法治、热心公益的慈善家之间建立桥梁纽带,与同事们共同努力把一个想象中的法学院变成一个现实的法学院。
事业有多大,支持就有多大
朋友们之所以愿意支持我们,一个重要原因当然是因为清华的金字招牌,清华确实比其他高校稍微容易筹款。但是我认为,各界朋友之所以支持法学院,那是因为他们对全面依法治国热烈的期待和对优质高等教育的渴求,认为我们所从事的事业是伟大的。记得一次我与一位潜在捐款人交谈两个多小时,她本来非常抗拒给大学捐款,尤其是给清华北大这样的名校捐款,但在深谈之后,她决定捐款给清华法学院,因为她意识到我们要做的事情很重要,而我们又是靠谱的人。伟大的事业从来不缺钱,不缺支持。当你问人筹款时,首先要问你自己:你正在从事的事情有意义吗?如果你能说服自己,你就能说服他人。如果你说服不了自己,也难以说服别人。只要是对社会、对国家、对人类有益的事业,就一定能够取得社会的支持。另外,筹款者自己做人要光明磊落,公正无私。一定要发自内心热爱自己的事业,把任何一项工作都视为伟大事业的一部分,视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倾心倾情倾力投入,真诚、无私、公正奉献,用自己的真情、真心打动人心,取得大家的理解支持,吸引大家一起参与自己所从事的伟大事业。你的事业有多大,你的捐助就有多大。

王振民与学生在一起
我希望清华大学、特别是法学院的师生校友能够永远记住这些可亲可敬的朋友们无私的奉献,也向他们学习(这些年我个人也时不时给法学院捐了一些小款项),加入到支持清华大学、支持法学院发展的强大队伍中,代代相传,为我们共同的事业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各种资源。我坚信,有什么样的法学院,就有什么样的法治,就有什么样的国家。当我们拥有真正的世界一流法学院的时候,就是全面依法治国大功告成之时。让我们继续共同努力,永不放弃!
王振民老师筹款支持清华大学法律学科恢复重建的历程就此落下帷幕,请持续关注更多筹款捐赠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