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9年,适逢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成立25周年,教育基金会着手筹备《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25周年史书》时,特别向原法学院院长王振民老师约稿,请王老师讲一讲法学院重建过程中的筹款经历,王老师慷慨记述,详细回忆了筹建过程中的点滴历程。我们将王振民老师的文章分成三篇,作为一个系列刊出,与大家共勉。
清华大学基金会成立25周年,敢为天下先,奋发有为,砥砺前行,硕果累累,为清华大学事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20多年来我有幸参与其中,重点筹款支持法律学科的恢复重建,点点滴滴见证了中国大学基金会不寻常的发展历程。
第二大楼工程
2000至2001年我在哈佛大学法学院做访问学者,哈佛法学院有20多栋大大小小的建筑,有几个图书馆,主图书馆大楼更是标志性建筑。我特别研究了美国的社会捐赠制度,探访了法学院负责筹款的办公室,他们有40多位全职、专业的筹款人员。美国的私立大学都是捐款建起来的,没有社会捐赠,就没有哈佛这样的私立大学。甚至可以说美国就是一个靠捐赠建立起来的国度,由于政府的投资很少,大量的社会事业靠筹款。筹款是专业,是一个人成就一番事业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质;捐款是文化,助人是传统,富人捐款,穷人也捐款,只是捐的多少和方法方式不同。钱不在多,表达的是支持,是一种态度和立场。人人筹款,人人捐款。另外,美国特殊的税法事实上让一个人也不可能把大量的财产留给子孙,美国人的哲学是一代人的财富属于那一代人,每一代都要基本归零,让下一代人永远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有同样机会创造奇迹,这也许就是美国梦的精髓:人人平等,人人有机会,代代有机会。美国税法通过鼓励民间捐赠让社会自发对财富进行再分配,投入到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事业上去,而不是把钱都交税由政府决定如何使用这些钱。这一年我得到很多感悟,更加坚定了为清华法学院筹款的决心和信心。
2008年我在连续12年“双肩挑”、做副手之后,本想到剑桥大学做半年的学术休假,7月学校任命我为法学院院长。任职谈话时,学校问我有什么要求,我说法学院需要建设第二栋大楼。这其实是我一直以来的想法,我觉得法学院的规模应该扩大。校领导说需要一个月时间考虑这个问题。8月中,刚好一个月的时候,校领导找我去办公室,学校管基建、后勤的负责人几乎都在。领导讲,法学院规模应该扩大,可以建设第二栋大楼,因为将来国家发展会更加需要法治,法律学科一定越来越重要,清华法学院必须有一定规模,第二大楼建在什么地方也想好了。但有两个条件,一是法学院必须解决好学生出路问题,真正培养国家法治建设需要的优质人才,二是法学院负责筹款,学校只提供土地。我没想到学校这么爽快就答应了!这既是对我极大的鼓励支持,也是鞭策和压力。我必须筹集到足够款项建设第二栋大楼,并解决好毕业生出路问题。
院长的主要责任就是找人、找钱、找资源。我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全世界寻找杰出学者来任教、找优秀学生来就读,与潜在的捐赠人见面谈法治、谈教育、谈理想、谈法学院的规划。很多人被我们的蓝图规划所感染、被我们的诚意执着所感动,很希望看到清华法律人的梦想能够成为现实,依法治国不再遥远,为此而欣然加盟,或慷慨解囊,热情相助。
2009年秋天我认识了廖凯原先生,他出生于印尼,到美国读大学,早年做过律师,很快转入商界从事软件开发,创办了国际软件屋公司并担任主席,还建立了自己的基金会,是北美地区最成功的华裔企业家。通过与他交流,我发现他真诚关注人类的未来,特别热爱中国,痴迷于中华文化,大力支持国家的法治建设和法学教育,特别是研究中华民族先人的法政理论。2010年我专程飞新加坡,在香格里拉酒店咖啡厅与他会谈整整一天,连午饭都没有吃,最终确定了一个亿的捐款。2010年9月10日他与清华大学签订协议,捐资亿元用以推动清华法律学科的发展,建设法学院第二大楼,2011年4月22日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之际大楼奠基。为表彰他的贡献,大楼被命名为“廖凯原楼”。大楼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其中1万平方米用于法律图书馆。建成以后,连同明理楼1万平方米,法学院教学科研办公用房将达到3.5万平方米,将是中国条件最好的法学院。教育部后来也拨款支持这个工程。在奠基仪式4年多后,2015年底大楼正式开工,2018年9月落成投入使用。从2008年提议到2018年建成,这个大楼整整用了十年的时间!

法律图书馆-廖凯原楼奠基仪式
台湾中央研究院张伟仁教授曾经说,如果你想“害”人,就让他去建设大楼。的确这第二大楼工程从2008年7月提出来,贯穿我院长8年任期,几乎每一天都在为这件事情操心,中间经过很多艰难曲折。我在清华大学工作20年,经历了两栋大楼的策划、设计、筹款、建造,被“害”了两次,虽然历尽千难万苦,但始终咬定青山不放松,不气馁,不放弃,我知道稍微动摇一点,意志不坚定,都可能前功尽弃,功败垂成。


廖凯原楼外观 崔彧摄


廖凯原楼内景 崔彧摄
胡宝星爵士及其夫人胡韵琴女士
第二大楼最大的亮点是一万平方米的法律图书馆,这将是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法律专业图书馆。为了建设好这个图书馆,我一直想专门筹一笔大款。2010年我有幸认识香港法律界的老前辈、最大本地律师行——胡关李罗律师行创始人胡宝星爵士及夫人胡韵琴女士、胡宝星爵士之子胡家骠律师。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交流,他们决定捐款支持清华大学法律图书馆建设。2011年11月22日胡宝星爵士伉俪在香港宴请清华大学一行,胡宝星爵士与校领导在饭桌上签署了捐赠协议,胡宝星先生并协调其好友李兆基先生,共捐款5千万人民币支持建设法律图书馆。

邱勇与胡宝星夫妇
当晚李国能博士等作陪,他刚刚卸下首席法官的重任,无官一身轻。我们十多人畅饮十瓶红酒。已经82岁的胡宝星爵士要求大家都叫他“宝星哥”,我们就高呼“宝星哥”,十分尽兴。整个活动没有仪式,没有讲话,没有献花,没有宣传,就这么朴实无华真诚!“宝星哥”喜欢吃我妈妈做的烙饼,我当天带了母亲做的饼去香港,老人家十分高兴。2014年5月8日,我们举行“胡宝星法律图书馆”命名仪式,清华法律图书馆正式更名。后来宝星哥也几次告诉我和同事,如果有其他人愿意捐款,可以不用他的名字,他不介意命名的事。这就是我们的朋友!
2014年5月21日为了支持清华大学港澳基本法研究事业,助力新成立、由我担任会长的中国法学会港澳基本法研究会,胡韵琴女士慷慨捐助1千万元人民币。为了帮助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盟清华法学院,她再次捐款2千万元人民币,用于法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她把多年珍藏的古代瓷器拍卖支持我们的事业,而且不计名利,不用命名,令人感佩!2016年12月17日,胡宝星爵士又慷慨解囊,向清华大学(香港)教育基金会捐赠5千万元港币,在香港设立“胡宝星香港基本法研究基金”,再次表达对清华大学和“一国两制”事业的坚定支持。
清华大学法学院复建以来,一直把发展民商法、经济法等学科作为重点,经过多年努力这些学科在全国已经进入最前列。其实,清华大学历任领导也都高度重视公法学科的建设,要求法学院必须加快发展宪法、行政法、刑法、市场经济规制等方面的法律学科,为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作出贡献。胡韵琴女士得知之后,动员其好友广东叶耀棠先生、叶周彩兰女士夫妇捐款1千万元人民币支持清华大学公法学科的发展和国家治理研究院的建设。
王振民老师筹款支持清华大学法律学科恢复重建历程的第二段就此落下帷幕,请持续关注系列篇《事业有多大,支持就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