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董欣:做同学“致知穷理,学古探微”的引路人

2020.09.17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大学最珍惜的风尚。清华历来重视教师队伍建设,集中资源加大支持力度,促使更多人才脱颖而出,让清华成为国际学术大师荟萃、各国优秀学子向往的学术殿堂。

清华大学于1997年设立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旨在建设一支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兼备,具有良好师德的青年教师队伍。1996428日,永新企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曹光彪先生捐赠设立曹光彪高科技发展基金,一部分用于支持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获奖教师。

1600238016695060655.jpg 

董欣,200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2009年获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博士学位。2011年进入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工作,现任副教授,获评2019年度清华大学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

主讲本科生课程《环境评价》、《环境数据处理与数学模型》,全英文研究生课程《水资源管理》,曾获清华大学教学基本功板书比赛一等奖、清华大学优秀班主任、清华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个人。主要研究领域为城市水环境基础设施系统规划与管理,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担任Journal of Water Supply: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 AQUA期刊副主编、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期刊编委、国际水协水信息联合专家组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水循环利用领域专家、延庆冬奥赛区生态文明建设咨询专家组成员等。2018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获国际水协中国青年委员会首创水星奖、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技奖、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优秀论文、水业杰出青年、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奖励。

 

从学习知识到学习“学习知识”

一门课一学期完全采用“教师讲、同学听”的教学方式,会让课程的新鲜度不断降低,同学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削弱。面对这种问题,董欣老师针对课程中的难点,设计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翻转课堂环节,实现“教师讲,引进门;学生学,靠个人;一起论,学透彻”的教学方式。《环境数据处理与数学模型》这门课中,同学们普遍反映时间序列分析比较难,于是在教授的过程中,董欣老师先在课堂上讲授基本概念、原理和思路,然后同学课下自学三个经典模型,接着小班研讨对三个经典模型进行比较,最后回到课堂由她带着同学进行总结。这样一来,原本4个学时的教学计划变成了至少8个学时的学习,增加了同学课程学习的投入,调动了同学学习的主动性,提升了课程的吸引力,也培养了同学学习知识的热情和能力,让同学们实现了从学习知识到学习“学习知识”。

 1600238056670049633.jpg

从解答考题到解决问题

通过课程的学习,特别是专业课的学习,期望同学们具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传统的考试往往无法满足能力这种学习成效的检验。在《环境数据处理与数学模型》的课堂上,董欣老师利用实际项目数据设计小组作业,不设置方法与结果约束,模拟真实数据处理场景,让同学们体会到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系统解决实际问题的挑战与乐趣。同学们通过对北京市空气质量数据的分析,不仅掌握了回归分析、聚类分析以及时间序列分析等数据统计方法在环境领域的应用,还加深了对臭氧污染过程的理解,同时还对专业有了更深刻的认知,认识“单一控制不可取,治理需要系统思维”。

《环境评价》课上,董欣老师通过设计小组作业,让同学们利用各类环境评价方法,解决身边问题。2016年选课的同学利用生命周期分析、多属性评价及问卷调查等方法,评价了密胺树脂勺、可降解塑料勺以及当时清华食堂所用的普通塑料勺的综合环境影响,并通过多个渠道将结果反映给学校后勤部门,成功推动了清华食堂勺子的更换。这种实践型的小组作业已经成为环境数据处理与数学模型和环境评价两门课程的考核的重要组成。在进行小组作业的过程中,董欣老师会与每个组至少讨论两次,从中了解同学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解决问题的系统性;同学们会经历拿到题目的迷茫、分析过程的血泪和看到结果的成就,学以致用,完成从“解答考题”向“解决问题”的转变,将课程所学“走心”。

 1600238079708075405.jpg

抓住课堂五分钟

课堂的最后五分钟是同学们精神最涣散的时刻,为了能让课堂更加有吸引力,董欣老师设计了课堂五分钟的环节。在这最后的五分钟里,不再讲课程的知识,而是讲些与同学紧密相关的事情。在课堂五分钟环节了,董欣老师讲过“面对读博,应该如何选择?”、“导师读研究生的期望”、“中国环境保护战略政策70年历史变迁”、“21世纪环境工程面临的挑战”等等。这些内容既解决了同学们的一些专业疑惑,也努力将专业情怀融入课堂。在学校教学评估系统的留言中,许多同学都提到,要求老师保留这个“课堂五分钟”。

 1600238111914091550.jpg

经过近十年的教学,董欣老师逐渐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教为不教、学为创造的教学理念。每学期末,除了学校的教学评估外,董欣老师都会面向选课同学开展问卷调查和座谈,进一步明确课程内容与教学组织的不足,不断改进,止于至善,努力做好同学们“致知穷理,学古探微”的引路人。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1号院3号楼12层1201

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

邮编:100084

联系电话:
  • 资源开发部:(8610) 62783786
  • 战略研究部: (8610)62780779
  • 项目管理部:(8610) 62797255
  • 捐赠服务部:(8610)62782779
  • 综合办公室:(8610) 62794587
  • 公共关系部:(8610) 62789633
  • 财务部:(8610)62794861/62794260
  • Email: tuef@tsinghua.edu.cn
  • 传真:(8610)62785959
  • 视频号
  • 微信订阅号
  • 微信服务号

版权所有 © 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