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温鹏:每一次微小的进步都离不开良师的谆谆教导

2020.09.15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大学最珍惜的风尚。清华历来重视教师队伍建设,集中资源加大支持力度,促使更多人才脱颖而出,让清华成为国际学术大师荟萃、各国优秀学子向往的学术殿堂。

清华大学于1997年设立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旨在建设一支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兼备,具有良好师德的青年教师队伍。同年,永新企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曹光彪先生捐赠设立曹光彪高科技发展基金,一部分用于支持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获奖教师。

1600148465923061191.jpg 

温鹏,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材料成形制造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光学学会及激光加工专委会委员。曾荣获2009年日本焊接学会优秀论文奖、2014年清华大学优秀班主任一等奖、2018年清华大学第八届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一等奖、2019年北京市高校第十一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二等奖、2019年清华大学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等奖项。

以下是温鹏在教师节来临之际,回顾求学教研经历,感念恩师之作。

 

在日求学,立志为师

我在大学三年级时上了一门课焊接冶金学,吕君老师结合了工程案例和科技前沿进行讲授,深深地吸引了我,特别是激光和金属相互作用,让我对未来发展有了方向。大学毕业后我来到清华大学攻读激光焊接硕士,我的导师张旭东(后到日本工作)与陈武柱老师和日本激光焊接领域有着深厚渊源,推荐我到广岛大学荻崎贤二实验室继续激光焊接的博士研究。

1600148527446014792.jpg 

温鹏的研究生导师陈武柱教授(右三)

2009年我博士毕业时恰逢陈老师退休,曾经在清华给我上过课的单际国老师筹备新的激光实验室,但当时我已经找到了一份日立研究所的固定职位。我和荻崎老师就未来的职业发展进行了商讨,他坚定地建议我回国成为一名大学教师,并亲自开车载着我来到日立研究所,帮我正式推辞了由他本人给我推荐的工作。

无论陈老师、单老师还是荻崎老师,都无私地希望我能够将从他们那里学来的知识发扬光大,我强烈地感受到老师的教育和引导对一个人成才的巨大推动。这成为我选择成为一名大学教师的原因,在传道解惑和育人成才中实现自身价值,促进科技和社会的发展。

 1600148575121060395.jpg

温鹏和荻崎贤二教授

 

榜样的感召,前进的动力

2013年我加入到工程材料国家精品课课程组,开始在清华大学承担教学任务。工程材料涵盖内容多,知识点零碎,既涉及材料科学的理论和发展前沿,又包括材料工程的实践和生产应用。开始上课时,我疲于讲授知识,完成教学内容,生怕漏掉一个知识点,仅仅做到了照本宣科。大二学生尚无材料理论和实践基础,难以理解知识的精髓和联系,只能死记硬背知识点,疲于应付考试,难以实现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育人目的。

课程组张弓、蔡志鹏和瞿体明等前辈老师积累了丰富的课程资料和教学经验,无私地拿出来和我分享。慢慢地我理解到:专业教育不等于讲授专业知识,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忌面面俱到,宜精选教学重难点,体现出知识的本质和联系;不仅要讲课本上的知识,还要讲授知识的来龙去脉和发展前沿,激励学生透过现象思考本质,培养思辨和创新思维;机械专业强调实践动手能力,通过研究型教学和实验培养学生的专业志趣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研究。

2016年我赴牛津大学参加了英语教学培训(English Medium Instruction),不仅学习了利用英语开展教学的技能,更重要的是结识了冯鹏、朱桂萍等一批热心教学且水平高超的老师们,榜样的感召和鼓励成为我日后不断提升教学理念和技能的动力。

 1600148665540058130.jpg

赴牛津大学参加EMI培训

 

融合式教学,培养国际视野

2017年我开设了激光及其应用全英文研究生课程,在赵海燕老师的帮助下,邀请了我在德国进行访学研究的合作者R. Poprawe教授进行中德联合授课。Poprawe教授热心于激光技术的传播和青年学者的培养,是亚琛工业大学激光技术讲席教授和国际激光加工领域著名专家。

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清华的老师们开始熟悉了利用视频会议进行网络授课,而激光及其应用2017年就创新地采用网络视频会议和面对面授课两种形式开展了线上和线下融合式教学,兼顾了教学效果和实际操作性,与课程配套的MOOC课程已登陆学堂在线。Poprawe教授善于从理论公式出发,结合学生周边的例子深入浅出地讲解,深受学生欢迎。通过联合授课,我不仅学习了Poprawe教授多年来积累的教学资料,更重要的是加深了对研究生教学和人才培养规律的认识。网络会议及MOOC等新型教学手段的运用,拓展了课程的时间和空间维度,培养了学生的国际视野,为建设高水平国际化课程提供了新思路。

1600148683242003431.jpg 

Poprawe教授在德国利用视频会议给坐在清华大学教室的学生授课

 

结缘良师,深耕学术育人

在冯鹏老师的指导和鼓励下,2018年起我先后参加了清华大学和北京市青教赛,结识了对我教学生涯影响最大的良师薛克宗老师。在清华大学青年教师的眼里,薛老爷子可谓是青教赛的祖师爷。我早就听说过薛老师的大名以及他培训过的众多青年教学名师,没有料到薛老师成为了我的培训老师,这真是一种珍贵的缘分。

 1600148699369032863.jpg

温鹏和青教赛良师冯鹏教授

我永远难以忘记备赛期间和薛老师热烈讨论的日日夜夜,薛老师总是不厌其烦,帮助我抓住问题的本质,并且用一种形象的方式表达出来。薛老师总结了课堂教学三大忌讳:教学内容照本宣科、教学过程平淡无疑、教学氛围学生沉默。他指出好的课堂教学通过知识的深度、广度、过程和思维来吸引和启迪学生,并突出新成果、新见解、新材料和新设计。这不仅为我提升教学理念和教学能力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同时也深深影响了我对学术研究的思考。

 1600148713093071264.jpg

温鹏和薛克宗教授

在众多良师的启迪和帮助下,我得以成为一名光荣的清华大学教师,通过八年的教学实践,我更加热爱教学和育人工作。教学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我将继续以这些老师为榜样,勤于教学,精于教学,乐于教学,为国家培养更多的栋梁之才!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1号院3号楼12层1201

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

邮编:100084

联系电话:
  • 资源开发部:(8610) 62783786
  • 战略研究部: (8610)62780779
  • 项目管理部:(8610) 62797255
  • 捐赠服务部:(8610)62782779
  • 综合办公室:(8610) 62794587
  • 公共关系部:(8610) 62789633
  • 财务部:(8610)62794861/62794260
  • Email: tuef@tsinghua.edu.cn
  • 传真:(8610)62785959
  • 视频号
  • 微信订阅号
  • 微信服务号

版权所有 © 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