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高晗博:疫情重袭后的青年责任与担当

2020.06.01

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邱勇在两会新闻中心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教育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中断,教书育人是学校不可放弃的职责。

成为清华人,需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与对学术研究的兴趣和能力,并有志于在为国家、为社会奉献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英华学者项目给予清华学子因材施教的全球胜任力提升,培养致力于推动世界变革的未来学者。在全球疫情肆虐的当下,英华学者们以另一种视角重新审视全球胜任力的内涵与外延,站在祖国的立场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精神。

 1590996860198047276.jpg

高晗博,环84班,2020级英华学者

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在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勉励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练就过硬本领,投身强国伟业。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广大青年不惧风雨、勇挑重担,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以行动展现了新时代中国青年的热血与风采。

你所站立的那个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再黑暗。”2010年,著名学者、北京电影学院崔卫平教授在自己的手机上,写下这句话,并发到微博上。10年后,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曾被贴上叛逆张扬自我等标签的“90甚至是“00,用千万条青春之路汇聚成中国精神的信念和力量。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了:青年站立的地方,正是青春的中国!

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是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授予中国优秀青年的最高荣誉,旨在树立政治进步、品德高尚、贡献突出的优秀青年典型,反映当代青年的精神品格和价值追求。而今年的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多了一份追授名单。被追授的33名抗疫个人,去世时平均年龄仅32.3岁。在抗疫的时代命题下,在五四运动百年之后的历史坐标下,青年背后有了更为沉甸甸的分量。

这是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设奖以来追授人数最多的一次是一份沉重的荣誉。疫情面前,那些在高危病房直面病毒的青年医生、那些在道路街头维持秩序的青年干警、那些在社区村口日夜值守的青年志愿者,情势莫测毫无畏惧,危难时刻以身报国,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一想到他们,所有因为疫情防控蛰居在家的憋闷都显得苍白无力,所有出于正常生活节奏被打乱的焦虑都显得微不足道。我们唯有铭记他们的精神信念,唯有肩负起他们青春淬炼彰显的担当,才是最崇高的敬意。

1590996943782094196.jpg

青年要坚守学术报国的初心使命。回顾百年清华的学术研究,青年一直秉持高度自觉的使命担当,永远关注国家发展的重大问题,始终站在世界科学的前沿顶端。一代代清华人坚守学术报国的初心,以知识和科学的力量推动民族和世界砥砺前行的步伐此次疫情防控暴露的短板让我们清晰地认识到:人类健康科研工作的立足点应该以人民为中心,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早期防、诊、治服务,而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也将在未来的医疗领域起到关键作用。清华青年要传承追求卓越的学术传统,积极回应未来医学的变化,致力于推动科学发现和未知探索,切实担当后疫情时代的重要使命,以知识和理论创新奠定未来清华的坚实根基。

青年要研究人类命运的共同问题。没有全民的健康,就没有全面的小康。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人类拥有同一个家园,也拥有同一份健康。新冠肺炎疫情再次表明人类休戚与共,唯有守望相助、平等相处,保持人与大自然的和谐,才能共建美好的地球家园。反观现实,生物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全世界、全人类面临的重大生存和发展威胁之一,我们必须从保护人民健康、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把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清华青年更要以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为主题,对疫情后的新趋势和新挑战进行分析,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树立新标杆。

青年要思考彼此尊重的全球治理。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对现有的世界秩序构成了冲击,暴露了全球治理的深层矛盾。由于意识形态不同等因素,国际合作面临着重重困难与挑战。面对这场前所未有的全球危机,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团结合作。清华青年要勇于思考新时代的新变化,回答新时代的新问题,展示中国治理新成果,贡献全球治理新模式。各国青年都应从各自国家和人类的根本利益出发,尊重文明的多样性,以科学理性的态度思考参与全球治理。每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中,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只正视文明之间的差异,彼此尊重、相互借鉴,世界能在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中不断进步。

1590996992968066216.jpg

作为新一届英华学者,我时刻关注世界各国疫情防控的不同制度和理念,也对英华学者项目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大学是人类文明的灯塔,全球各地的高校作为创新成果的策源地,必须共享智慧成果,携手应对危机,协同开发研究,从而促进世界各国相向而行,对人类文明的进步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英华学者项目的宗旨是学术志趣、社会担当、人文情怀,通过海内外全学程的因材施教培养,全面提升青年的国际视野与全球胜任力,培养致力于理论创新与学术研究,推动未来世界变革的顶尖学者正是面对此次疫情需要的使命和担当,并蓄与兼容。《礼记·乐记》载: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我想,英华学者项目的内涵是否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呢

几个月来,藐新冠战疫情全校上下风雨同舟,线上教云端学清华师生壮志必筹。经历了重大考验的青年一代必能肩负起更大的责任,努力成长为以天下为己任,具有健全人格、宽厚基础、创新思维、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卓越人才,在不断变化的时代中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

英华学者项目,全额奖学金资助优秀清华本科生赴牛津等海外名校进行为期一年的国际访学。该项目与过去以奖励既往成绩为主的奖学金不同,英华学者项目更着眼于针对性地支持优秀学生的未来成长,按需匹配发展相应的资源,提供给入选的各位英华学者包含一年海外访学在内的因材施教培养。

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多方筹措资源支持英华学者项目,目前已获得碧桂园集团董事1997级校友陈翀,汇源果汁执行董事、汇源集团副董事长朱圣琴,均和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何旗,中基君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东泽,广东昇辉电子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昭强,大连一方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孙舰,西子联合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水福,中瑞控股董事长万永兴,深圳市唐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伟武,广东益建集团有限公司总裁蔡子悦,奥山集团董事长邬剑刚等的捐赠支持。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1号院3号楼12层1201

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

邮编:100084

联系电话:
  • 资源开发部:(8610) 62783786
  • 战略研究部: (8610)62780779
  • 项目管理部:(8610) 62797255
  • 捐赠服务部:(8610)62782779
  • 综合办公室:(8610) 62794587
  • 公共关系部:(8610) 62789633
  • 财务部:(8610)62794861/62794260
  • Email: tuef@tsinghua.edu.cn
  • 传真:(8610)62785959
  • 视频号
  • 微信订阅号
  • 微信服务号

版权所有 © 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