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清华园里也有这样一群在乡村振兴工作站里努力贡献青春力量的青年师生。适逢全国“两会”召开,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特推出系列人物特写,记录他们站稳人民立场、投身强国伟业的使命与担当。
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入学习与贯彻,是对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生态宜居”的农村现代化要求的呼应。工作站通过与地方政府共建实体工作站点,结合地方发展需求,依托清华大学专业团队,为基层乡村振兴相关工作提供规划设计、策划运营、科技服务等支持,构建综合服务体系,打造校地合作的乡村振兴样板,为乡村实践打开新的局面,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杨沁丰,建筑学院大三本科生。大学两年半的时间里,他一共参加了五次乡村振兴工作站实践。丰富的经历让他倍感充实,更让他坚定了自己用青春浇灌祖国沃土的信念。
缘起偶然,深耕专业
参加乡村振兴,其实是一次偶然。大一上学期刚刚入学的他,偶然参加了院系的寒假实践动员会。在获得家长的支持后,杨沁丰报名参加了海口美兰支队,从此与乡村振兴结下了不解之缘。前几次乡村振兴的实践主题,和他的专业——建筑密切相关,支队成员大部分的精力都投入到工作站的设计上面。刚刚接触建筑的他,跟随学长学姐们进行调研、策划、设计,过程之中受益良多。尤其是大一暑假,在盐津支队与设计单位的对接工作,让他记忆深刻。杨沁丰通过实践第一次走出象牙塔,接触到更真实、更贴近社会的专业实况。对于造价、构造、施工工艺的探究和考量,是他在学校课堂中很难了解、经历的,可以说,乡村振兴实践成了他的第二专业课堂。

杨沁丰参与乡村振兴工作站云南盐津支队
领导团队,开阔视野
随着乡村振兴实践的进行,各个支队的工作重心也从工作站设计,转移到工作站运行上来。盐津支队虽然至今尚未建成工作站,但是已经在乡村振兴模式的探索上做出了不少尝试。杨沁丰也从之前参与实践的支队员,成为了带领团队的支队长。身份和实践内容的转变,让他走出了专业的舒适区,接触到了专业之外的方方面面。在他的统筹下,支队成员设计文创、策划行程、调研产业、拍摄视频,将各个专业同学的特长充分发挥出来,把所知所学投入到乡村振兴的切实行动之中。作为支队长,杨沁丰还要与每个专业的同学沟通交流,这也极大地开阔了他的视野,让他不断提升自己的领导力、亲和力、工作力,从而加强支队的整体建设。




杨沁丰带领实践支队做出的设计作品
深受触动,决心入党
也正是在盐津的两个冬夏,杨沁丰与当地的基层党员同志深入接触,看到他们不辞辛劳地奔波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坚持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他也因此深受触动。2019年,杨沁丰向党组织提交了发展申请。经过培养和考核,他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他说,“我希望自己能像盐津基层党员同志一样,不辞辛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杨沁丰在实践地社区开展宣讲
乡村振兴工作站的实践,让杨沁丰更加坚定了自己服务社会、奉献自我的信念。而奉献和付出,也让他切切实实感到快乐和充实。杨沁丰表示,他会继续走下去,身体力行,将青春和汗水,挥洒在祖国广袤的土地上。
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以鼓励青年返乡创业、协助站点农产品品牌提升与宣传、推动乡创文化落地转化等多种形式,使各地工作站具备一定的自我造血能力,争取在不忘初心的前提下尽量减轻地方负担,实现可持续发展与平衡。
自项目实施以来,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积极筹措各方资源,支持乡村振兴主题实践。目前已获得来自碧桂园集团、广东省国强公益基金会、万科集团北方区域公司、凯达环球建筑设计咨询(北京)有限公司、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中科院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启迪设计集团、北京清城同衡智慧园高新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等机构的捐赠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