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清华园里也有这样一群在乡村振兴工作站里努力贡献青春力量的青年师生。适逢全国“两会”召开,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特推出系列人物特写,记录他们站稳人民立场、投身强国伟业的使命与担当。
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入学习与贯彻,是对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生态宜居”的农村现代化要求的呼应。工作站通过与地方政府共建实体工作站点,结合地方发展需求,依托清华大学专业团队,为基层乡村振兴相关工作提供规划设计、策划运营、科技服务等支持,构建综合服务体系,打造校地合作的乡村振兴样板,为乡村实践打开新的局面,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乌家宁,2017级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本科生。2019年1月,他第一次参与乡村振兴实践,也第一次真真切切地看到、接触到中国的乡村。在实践中积极了解并认识新鲜事物的同时,乌家宁也阅读了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并为书中所说的问题现在仍然存在甚至更加严重的现状而震撼。实践结束后,他详细地总结了实践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来表达青年学子的思考体悟。

乌家宁分享自己的实践体悟
以理论为据,探寻乡村的振兴之路
乌家宁一直对中国的传统建筑抱有浓厚的兴趣,而中国的传统建筑是被中国传统文化的乡土性深深锚固在乡村的土壤上的。因此,在后续参与的乡村振兴实践中,他便想从自己的专业角度出发,从乡村土壤上开出的建筑之花出发,去探寻乡村的没落根源和振兴之路。
在大二年级,乌家宁修读了清华大学开设的“面向城乡协调的乡村规划”课程,从理论上重新认识了乡村。最初接触乡村振兴实践时,他认为“对于没有很大脱贫需求的长三角地区而言,解决城市化过度发展带来的乡村失活问题,让人才回到乡村是工作中需要面对的最为急切和紧迫的任务”。但课程后,他发现,“与其通过外部介入的手段来引进人才,不如从村庄的文化出发,去挖掘村庄的文化潜力和价值,给村庄发展注入内在的驱动力”。

乌家宁带领团队参加2019年暑期实践
因为热爱,所以无所畏惧
有着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成长后,2019年的春季学期,乌家宁被推荐成为暑假实践的支队长。谈及为何选择担任支队长时,乌家宁表示,这来源于他和家乡的,也是他和自己的约定——“我将努力使她变得更好,也要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
2019年7月,乌家宁第二次来到高淳。与之前相比,他的身份发生了转变,从队员变成了支队长,压力陡增,幸而之前的实践经历为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为对家乡有着热爱,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他都不会沮丧,而是调整心情,重新出发,继续向前。乌家宁在自己的实践感想中写下有这样一句段话:“理想和现实总是有差距,它也许会折磨我们的肉体,但它磨灭不了⼀颗满怀希望的向前看的心。”

乌家宁带队在高淳实践
通常而言,实践的时间是紧张而充实的。在建筑学院的同学打头阵建设工作站的阶段中,队员们有时会为了打磨设计、精益求精而熬夜甚至通宵。但每当方案有所进展的时候,同学们都会相视一笑,一切努力便有了慰藉,工作站的方案也得以从概念中逐渐深化和完善,直至最后落地建设。
循序渐进,以文化带动乡村振兴
随着实践进程的不断推进,乌家宁对乡村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每次实践结束之后,乌家宁总会认真总结实践期间的成果和不足,从而准备学期中的跟进方案和推进举措。
2019年秋季学期,在支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工作站的方案确定,并在11月20日开工建设。在听到这个消息后,队员们都非常开心,因为这意味着过去一年大家的努力没有白费。但高兴之余,乌家宁也清楚地知道,对于支队而言,对于工作站而言,对于高淳和清华大学合作的的乡村振兴进程而言,这都还仅仅是一个开始。

江苏高淳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建设启动
2020年寒假,乌家宁和支队又一次来到高淳。第一次实践是调研场地和提出设计概念,第二次实践是深化工作站方案,为施工做准备,而到了第三次实践,工作站的方案设计基本告一段落。除了跟进工地建设的进度之外,还应该重点关注什么呢?
带着这个问题,乌家宁与支队成员和工作站的辅导员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讨论。最后,他们一致认为,在工作站建设完工以后,文化振兴应该是重点内容。如果支队希望更深地扎根在乡村的土地上,为乡村的发展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议,就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乡村的文化、乡村的风土人情,从而找出乡村发展的症结所在。因此,第三次实践期间,乌家宁带领着支队成员放眼高淳全域,从文化发展的角度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并形成了丰富的调研成果。

正在发展完善的高淳乡村振兴工作站
高淳站的建设发展还在进行中。谈及一年来的乡村振兴实践经历,乌家宁说:“在实践工作中,我得以从书本中走出来,投身到乡村建设的广袤蓝海中去,为乡村的振兴出一份力,在责任中见证成长,在行走中担起使命。我始终认为,作为青年建筑学学生,我们在乡村振兴实践中的作用就和排头兵一样,我们去探索这一片未知的阵地,在全国点燃工作站的星火,当越来越多的实践支队的星火最终连成一片的时候,我想,就能汇聚足够的力量来推动乡村振兴的进程了。”
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是在学校党委的领导及校团委和各部处的支持下,由建筑学院发起、联合各个院系共同开展的一项乡村振兴主题公益活动。这一项目是清华大学在总结与凝练过去多年社会实践的组织机制与成效基础上提出的构想,旨在探索实践育人的新机制,多方共赢的新途径,校地合作的新模式。
自项目实施以来,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积极筹措各方资源,支持乡村振兴主题实践。目前已获得来自碧桂园集团、广东省国强公益基金会、万科集团北方区域公司、凯达环球建筑设计咨询(北京)有限公司、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中科院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启迪设计集团、北京清城同衡智慧园高新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等机构的捐赠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