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百年馆舍经风雨 同窗真情捐桌椅

2019.11.20

从清华大学图书馆老馆一期建筑于1919年落成起,一代代清华师生在图书馆探微明理、学古论今。历经百余年风雨,清华图书馆从未迁离建馆原址,这已成为清华大学独特的文化传承。窗明几净的阅览室里,读者漫步书架间,徜徉文字里,感悟生命之充盈。有一张清华校友杨绛先生在图书馆老馆大库看书的照片早已广为流传,照片上编号“215”小书桌已不见踪迹,馆员费尽周折找到编号“212”号的小书桌放在当时照片原来位置。邺架巍巍,就是在这里,有多少不曾谋面的同窗走过同一块玻璃地板、翻阅过同一本书刊,在无涯书海里实现思想的交汇碰撞,与古今中外先驱并行于求知道路,共享古往今来的智慧精华。

据1977级清华校友、前图书馆馆长邓景康回忆:1978年3月他入学时,三、四、五教都没有建成。同学们要想学习只能去图书馆,当时图书馆也只有老馆。大家要想在老馆找到座位,六点半就得去排队占座位,放下书包占好座才敢去吃早饭。上午没课,他就在图书馆学习半天,全天没课,他会在图书馆自习一天。座位最紧张时候,图书馆发座位卡,一个班级才有两张卡,自己能拿到图书馆座位卡就像中奖一样兴奋开心。

学者圣殿书卷溢香,文渊之阁一书一刊,珍藏学人奋发足迹;读者福地敞亮通透,文化之斋一桌一椅,见证学子苦读岁月。无论是在底蕴深厚的老馆,还是在现代先进的李文正馆,一排排全实木桌椅布置一新,层层涟漪纹理流畅,自然色泽温润哑光,厚重体量完美造型,尽显质朴大气风范。这些可以触摸历史印记的桌椅,不仅让清华学子感受宽敞舒适,更呼唤其时空对话深藏其中的沧桑过往。

1.jpg

李文正馆

抗日战争时期,侵华日军将清华大学图书馆改作伤兵医院。据历史老照片显示,日军在老馆检索大厅安装了很多大锅大灶;部分老馆阅览室的地面被凿了大坑当成厕所使用;馆内几乎所有木质家具都被日军当成柴火烧毁。据文献资料记载,1945年清华师生返回清华园时,有馆员在老馆的角落发现仅存的一把破损椅子。图书馆如获至宝,照此样式于1946年由“北平华光营造社”定制老馆桌椅。这些尺寸大小不一的桌椅使用至今,据老馆员回忆,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清华大学校木工厂从图书馆挑了损坏最严重的桌椅进行加固改造,部分阅览桌被改成三合板空心桌面,另外将老馆全部阅览桌、书柜以及部分椅子油漆成土红色。

百年校庆期间诸多校友纷纷反映图书馆的桌椅破损严重,建议图书馆更换阅览桌椅。图书馆立即开展细致调研与深入走访,经报请上级批准后决定,将老馆与北馆的新阅览桌椅恢复至上世纪四十年代图书馆桌椅的原木色。馆员们本着读者至上的原则,充分考虑到现在的读者在自习时使用书本、书包与电子设备较多,图书馆将阅览桌长从原来的3.6米放大到4米,宽为1.3米、高为0.76米。图书馆定制新家具的质量要求是第一位的,为延续历史,新阅览桌椅全都按老样式用全榆木材质制作,4米木材整板纵向无拼接。为提升读者的使用体验,图书馆对新阅览椅的尺寸高度和扶手细节也进行微调。

2.jpg

图书馆老馆阅览桌椅

为表达对母校、集体与青春的纪念,1980级清华校友决定向图书馆捐赠桌椅,并为此成立捐赠阅览桌工作组,确定桌椅规范标准,经过多次生产厂家实地考察和讨论前期工作后,工作组在班级联系人微信群开启长条桌认捐班级接龙。天各一方、年过半百的校友在毕业三十载后为同一个目标再次凝聚起来,清华大学1980级65个班全部认捐,所捐赠的桌椅在图书馆全部安装完成,并正式投入供学弟学妹们使用。图书馆这批获赠阅览桌椅最特别之处,是在桌子支撑部分和椅背上刻下“1980级毕业30周年捐赠”。每一张阅览桌刻着一个班号,每一套阅览桌椅对应着1980级清华校友的一个班级,既传承了历史文化,又赋予了崭新内涵。为母校图书馆捐赠桌椅貌似极其简单,其实背后却凝结着众多校友的诸多心血。1980级校友每次回母校时,纷纷在自己所在班级所捐赠的阅览桌椅前合影留念,这已成为温馨的清华回忆。

3.jpg

4.jpg

1980级校友捐赠桌椅

1980级校友的捐赠也成为了学弟学妹们效仿的榜样。2016年李文正馆(北馆)落成,宽敞明亮温馨的阅览环境中最具清华特色的仍是这老馆同款桌椅。2001级、2002级的校友们,以班级为单位,认捐了阅览桌以及研讨间、研读间的阅览桌,将班级的名号镌刻在了母校图书馆的阅览桌上。

5.jpg

李文正馆阅览桌椅

2018年12月12日,经过一年多的筹备,由秩年校友捐赠的清华大学音乐图书馆正式开馆试运行。音乐图书馆位于图书馆西馆(逸夫馆)三层306室,面积约500㎡,有100个座位,提供静音电脑、音频解码器、高品质耳机、液晶电视等设备,为读者提供高清无损音乐赏析、多媒体电子阅览、小范围集体听音、音乐图书阅览等服务。

6.jpg

7.jpg

音乐图书馆内部设施

四年携手共扶持,一生难忘清华园。以班级、年级为单位开展捐赠活动本身就是一件充满归属感的大事,如此强烈的集体凝聚力体现了校友对学弟学妹们的深情厚谊。

正如清华大学副校长、教育基金会理事长杨斌所言,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传达了学校的办学理念。校友所支持的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将会是母校环境育人的例证,成为育人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友们的捐赠行为有着深厚的精神底蕴,培育了清华的捐赠文化,也让清华精神更加丰厚。希望捐赠能为校友建立起物理和情感的连接,也希望校友能够继续在校园建设中献计献策,让校园人文景观成为清华校友教育在校学生的重要载体。

 

文案:清图办

策划:教育基金会新媒体团队

排版:教育基金会新媒体团队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1号院3号楼12层1201

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

邮编:100084

联系电话:
  • 资源开发部:(8610) 62783786
  • 战略研究部: (8610)62780779
  • 项目管理部:(8610) 62797255
  • 捐赠服务部:(8610)62782779
  • 综合办公室:(8610) 62794587
  • 公共关系部:(8610) 62789633
  • 财务部:(8610)62794861/62794260
  • Email: tuef@tsinghua.edu.cn
  • 传真:(8610)62785959
  • 视频号
  • 微信订阅号
  • 微信服务号

版权所有 © 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