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汇聚校友涓滴细流,助力学校更好发展。为进一步营造良好的校园公益氛围,服务校友捐赠回馈母校的意愿和院系小额筹款需求,让更多的师生和校友参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基金会主动作为,积极探索非公募基金会的小额线上筹款新方式。
迄今为止,已经上线百余个项目,超过18000人次进行捐赠,每年都有数千位校友积极参与,且呈现逐年提升的良好态势,涌现出大量复捐的校友群体,已经成为校友与母校之间紧密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小额捐赠平台项目丰富多样,包括:院系发展基金、校友秩年捐赠、感念恩师、学生培养、教学设施冠名、社会公益等。
为了让公益触手可及,小额捐赠更轻松,体验更好,平台上线捐赠电子票据自动开票系统,提高了捐赠后获取发票的速度,方便校友进行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另外,基金会通过捐赠证书、感谢卡等各种形式的捐赠人服务,在捐赠人群体中产生了良好的体验和反馈,也让越来越多的校友感受到学校的关心和关注。

校友捐赠有力支持社会实践开展
2023年112周年校庆之际,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和校团委学习实践部共同举办“指尖公益,同道同行”活动,获得1500余位校友捐赠支持,捐赠总额超过11万元,主要支持了4个支队共57位成员在七八月份暑期圆满完成实践,并取得丰硕成果。
支队成员接受采访时表示,通过基金会的“指尖公益,同道同行”活动,他们感受到了清华校友们的高度信任和无私支持。在奔赴各地基层进行社会公益服务的时候,学校和校友们的支持成为他们的坚实后盾和强大驱动力。
“指尖公益,同道同行”活动所筹集的善款满足了支队社会实践的关键性需求,有力地支持了支队各项活动开展,保障活动顺利完成,达到甚至超出了预期目标。有的支队用筹集款项购置教学教具器材等,赠送当地师生;有的支队用筹集款项解决了千里出行所必须的交通等必要开支;有的支队用筹集款项建立了资源对接平台,对当地进行长期帮扶。
在实践过程中,面对不同生活背景下成长的当地学生,支队成员从当地政府、学校、家长、学生等多方面入手,通过采访调查、实地勘察调研等方式,深入了解当地需求,设计项目实施方案,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如何通过更有效的沟通,使一己之长让更多人受益;如何为基层学子尽可能带去一份教育公平;如何为山里的孩子打开一扇“看见世界”的窗户。支队成员也在社会实践“第二课堂”中增长知识、收获教育。
01

以音乐支教为特色的书脊计划“清音入疆”实践支队,期望通过音乐这一具有跨文化、跨阶级、跨语言力量的媒介,帮助孩子们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和正确的学习观念。借助“指尖公益”活动支持捐赠的50余件乐器,队员们设计系统的音乐支教课程,在短期内帮助近百名学生掌握音乐基础知识和原理,并可以弹奏一种简单乐器,为他们打开了音乐世界大门。



“清音入疆”实践支队共斩获5项大奖,包括“清华大学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金奖支队”、“清华人文学院暑期学生社会实践金奖支队”。支队成员张文喆、苏蕊荣获“清华大学学生社会实践金奖个人”。清华大学智库中心张遂新老师荣获“清华大学学生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





02

清华大学学生粉刷匠工作室协会“阆客见心”实践支队前往四川阆中鹤峰乡中心校,开展为期10天的实践活动,方式包括墙绘粉刷、美育创作、支教课堂、走访调研等。支队完成6幅墙绘设计,粉刷墙面面积总计75平方米,设计并完成41张视觉日志插图绘画。24名“大同学”还带领42名鹤峰乡“小同学”完成为期7天的夏令营支教课程,包括7门文化课程3门美育课程及一门鉴赏课程,足迹遍布鹤峰乡小城。






“阆客见心”实践支队荣获“清华大学学生社会实践金奖”、“清华大学校团委社团协会部常规支队一等奖”。


03

“窗外&乡伴而读·沅起清湘”美育实践支队成员来自清华大学行健书院、美术学院及其他高校。支队赴湖南沅陵县展开了为期10天的实践。支教成员结合自身专业知识与特长,为当地学生讲授了包含天文、诗歌、戏剧、音乐等十余种不同的艺术科普与科学科普通识素质课程。支队还采访了民间艺术传承人,整理并形成了2万多字的口述史资料。



“沅起清湘”美育实践支队荣获“共青团清华大学行健书院委员会暑期社会实践银奖”。

04
“予民行便”人行风雨桥建设支队成员均来自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支队赴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高武村,协助当地设计和建设一座方便施工、便于出行的“便民桥”,以保障群众出行安全,促进发展当地产业。

基于测量数据绘制的地形图

感谢校友们的信任和捐赠支持,
云蒸霞蔚,鳞集清华
期待下一个校庆再聚首。
往期回顾
Vlog | 清华大学112周年校庆,基金会公益“玩”出新花样
清华大学112周年校庆活动 | 基金会“指尖公益,同道同行”活动圆满收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