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坚守三尺讲台 奉献基础教学

2016.05.15


4月24日,建校105周年之际,首届“清华新百年基础教学教师奖”颁奖仪式举行。获奖的五位教师长期从事量大面广的基础课教学,多年来坚守一线育人岗位,辛勤耕耘、无私奉献、不求名利、全心全意为学生付出。他们以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学识情操,成为清华学子亦师亦友的解惑者。本报特选编五位获奖教师的事迹介绍并配发评论,以期与广大师生分享他们的经验,凝聚智慧,引发思考,为新百年营造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

——编者

挚爱教师职业 用心培养学生

秦佑国

建筑学院原院长、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建筑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主任。多次当选清华大学“良师益友”,在“良师益友”十周年纪念会上获“感动清华”表彰。开设“建筑的文化理解”“建筑数学”“建筑技术概论”等多门课程。

秦佑国已年逾七旬,如今仍然坚守在教学一线。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的真情、挚爱都献给了清华,献给了我的学生。能实现这一切我感到非常幸运、非常满足,我热爱教师这个职业。”

秦佑国开设的“建筑的文化理解”课程有120人的课容量,已经算是“大课”,但仍然是“一座难求”。这是一门面向全校本科生的文化素质核心课,从2009年开设至今,广受同学们好评。

在担任建筑学院院长期间,哪怕事务再繁忙,秦佑国也一直践行着自己的两个原则:虽然承担行政职务,但必须参与教学工作;作为资深教授,更要给本科低年级学生上课。无论是身为院长还是普通教授,秦佑国从来都没有离开过教学岗位。

秦佑国曾提出一个观点:“理工类课程要人文性讲授。”他认为:“当你向学生讲授一门课时,你要告诉学生,这门课在人类文明进程和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它是如何发展的,是什么推动了它的发展,以及学习这门课的方法论是什么。而不仅仅只教给同学们定理、公式、推导等单纯的知识。”

秦佑国对教育有着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培养学生不仅要重素质、讲能力,还要讲气质(人格的外在表现)、讲修养(人文修养、艺术修养、科学修养和道德修养)。素质和能力教育是为了“做事”,而气质和修养教育是“为人”。大学教师要以人格魅力、学术修养和精神风度,给予学生启发、熏陶和感染。“诚心地对待学生,学生也会信任我。”秦佑国说。

突出基础性 体现前沿性

田凌

机械工程系教授,教育部工程图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图学学会常务理事,数字化设计与制造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家级精品课程“机械制图”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授,先后开设“工程图学”“机械设计基础(1)”“机械工程导论”“工程制图”(MOOC)“现代CAD技术”等课程。获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被评为清华大学“良师益友”和“清韵烛光·我最喜爱的教师”。

 “工程制图”是工科学生的传统基础课,在清华有三分之二的本科生都要修读这门课。但是不要以为任课的田凌也一样“传统”,谈到计算机二维绘图、三维建模甚至3D打印等工程图学领域相关的新技术,田凌如数家珍,并且都已引入教学,她的课也被同学们称为十分“时髦”。

对于自己教授的学科,田凌有独到的见解。她认为,工程图作为工程师的语言,是表达和交流设计思想的重要载体。因此,“工程制图”课程不仅要教会学生读图和画图,更要成为学生认识工程和走进工程的桥梁。

田凌的课程之所以十分吸引学生,不仅因为“赶时髦”,更是因为同学们对她所传递的教学理念具有很强的认同感。“突出基础性、体现前沿性,注重培养同学们自主拓展知识的能力,培养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严谨求实的精神和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围绕这样的课程目标,田凌努力了好多年,“做得还不够好,还要继续加油。”

“我认为,‘清华大学新百年基础教学教师奖’的设立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其作用不仅仅是表彰和奖励,更是鼓励和引导。有助于引导优秀教师积极承担一线课堂教学、特别是基础课课堂教学,有助于把‘教学是教师的第一学术责任’的要求进一步落到实处。同时也表明学校高度重视基础课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我认为这将对学校新百年人才培养环境的建设产生积极影响。”对于个人获奖田凌表示,非常感谢学校、校友和同学们对她的肯定和鼓励,她将一如既往,继续在平凡而崇高的讲台上与同学们一起探索、共同成长。

教学相长 其乐无穷

殷雅俊

航天航空学院工程力学系教授。从教29年来,先后担任国家级精品课“材料力学”课程负责人、国家级基础力学教学基地负责人、清华大学“国家级力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副主任、清华大学研究生精品课“张量分析”主讲教授。多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等奖项。

这次获奖让殷雅俊颇感意外,他觉得学校里教学工作成绩突出的老师非常多,自己只是平凡一员,多年来做好本职工作而已。“我自己热爱教学工作,在基础教学上投入很多,这是应该的。作为教师,教书育人是天职,这次获奖一方面说明自己所取得的教学效果受到了肯定,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学校对教学工作和一线教师的高度重视。”

殷雅俊表示,清华的学生很优秀,教师对教学工作的热爱与投入总能从学生那里获得足够的反馈,而且这种反馈本身也对教师有着教学相长的裨益。

多年来,殷雅俊为本科生讲授“基础力学”,近几年还开设了研究生课程“张量分析”。最让他欣慰的是,同学们在课堂上经常会提出很多很好的问题。“有时学生提出的疑问看似很幼稚,但深究下去却发现了新天地,出人预料地促进了新研究。师生经过探索解决了问题,研究登上了新台阶;反过来研究的成果又充实了教学内容,相益相成。” 殷雅俊说。

“通过自己的教学激发起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是一件很开心的事,而学生与教师形成了‘教、学、研’相长的良性循环,确实是奇妙的经历和感受,其乐无穷。” 殷雅俊说。

基础教学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

扈志明 

数学科学系副教授,多年来一直工作在教学第一线,开设“微积分B”“微积分B”(Mooc)等课程。合作编写过《微积分》(I,II,III)《微积分》(上、下)等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曾获清华大学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宝钢教育奖优秀教师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清华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等奖项。

提起清华的微积分“大课”,那就不得不提多年学生评教稳居前5%的扈志明。

扈志明上课极有个性,讲课语速快、从不打磕绊、不需看讲稿、例题信手拈来、拓展的内容不需多想就能脱口而出……不过,同学们从来都不会因为老师语速快而跟不上节奏,因为扈志明思路清晰,能帮同学们很好地理顺知识。

扈志明表示,在学校105周年校庆之际获得“清华大学新百年基础教学教师奖”,喜悦的同时又深觉责任感和使命感。他觉得,作为教师能够获得同学们的认可是最重要的。扈志明还表示,比他个人获奖更值得高兴的是,这个奖项的设立进一步体现了学校对基础教学的重视,体现了学校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基础课教学的一贯态度,这对进一步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将有长远影响。

“其实说心里话,获奖之后我可能会更有压力,也更努力。因为每一届学生都不同,要根据他们的特点不断调整讲课内容和重点。” 扈志明表示,虽然清华的基础教育在体系上较为成熟,但是基础教学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而是应该结合新时期以及不同学生的素质进行调整。“所以每堂课应该怎么教,都是需要认真思考、充分准备的。”

对于未来扈志明表示,在教学上他还有许多地方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高,自己也将更加努力工作,将课程建设得更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

与学生共同成长最幸福

王红

自动化系副教授、系副主任。任教21年来,一直从事“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与建设,是国家级精品课程“电子技术基础”负责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组“电子技术基础”建设负责人。连续十余年在学生评教中稳居全校前5%。曾获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宝钢教育奖优秀教师奖、霍英东基金优秀青年教师奖等奖项,多次获清华大学教学成果奖和清华大学实验成果奖等奖项。

在清华园,广受同学们欢迎的老师往往会有一个亲昵的称呼,王红就被同学们亲切地称为“红姐姐”。王红讲授的“数字电子技术基础”是专业入门性质的技术基础课,主要内容是向学生传授电子器件、电子电路基本原理等知识,为学生深入学习电子技术及其在专业领域中的应用打好基础。

从1995年从事教学工作开始,王红就开始参加这门课的教学,至今已有21年。虽然每年都开课,但课程内容却是常讲常新,“这是因为知识更新越来越快,每年都不一样,如何在频繁更新的知识中提炼出根本,教‘为什么’而不仅仅教‘是什么’,这对自己来说一直是个挑战。”

谈到教师这一职业,王红说:“我相信不管前面有多少修饰,最终都要落在‘教师’这个词上。我认为教师的成就感很大程度上源自自己的学生,通过知识传授,看到他们具备了主动学习和研究的能力,看着他们不断成长,并在科研道路上勇往直前,这是我人生中最幸福的事情。”

“我是众多从事教学工作的普通一员,以我们‘电子技术基础’教学组为例,目前共有6位主讲教师,此次获奖虽然是个人奖,但这更是学校对我们教学组的肯定和认可。我们将再接再厉,不负众望。”王红说。

(组稿编辑/金周)

评论者言

基础与基石

●新闻学院教授 胡钰

  在今年的校庆日上,举行了首届“清华新百年基础教学教师奖”颁奖仪式。我有幸和1991级毕业20周年返校的近千名校友共同见证了学校这一新举措,见到了几位多年从事公共基础课教学、在历届学生中享有盛誉的教师。

  当获奖教师们一一走上台,邱勇校长向他们颁发证书时,大家以最热烈的掌声向这些老师们致敬。那一刻,仿佛又回到了20余年前的基础课课堂……

  基础课学习是学生学业的基石。《礼记》上说:“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对于甫入大学的学生们来说,学习的起点就是一门门基础课,从基础课中发现学术的浩瀚与个人的志趣;学业的基石就是一门门基础课,不论今后取得何种学术成绩与事业成就,基础课扎实才能站得牢、走得远。基础课为学生们描绘学科的基本框架,传授学习的基本方法,深刻地留存于学生们的记忆中。在那天的颁奖仪式上,望着台上的几位老师,我不禁想起自己当年背着丁字尺上机械制图,为了学好高等数学在图书馆里搜寻吉米努维奇习题集等场景。时隔20余年,宛如昨日。

  基础课教师是师资队伍的基石。肯于、善于把基础课教好的教师是学校的宝贵财富,尽管他们在学术界的影响可能不大,论文可能不多,但他们是把青年人从中学生变成大学生的第一引路人,是大学学习生涯中的第一教练。许多知名的学术大牛可能让学生钦佩却无缘相见,但优秀的基础课教师会让学生们亲近而成为永远的记忆。在那天的颁奖仪式上,许多校友热议起自己当年的基础课老师,迅速激起共鸣。即便是那些被称为“四大名捕”的老师,也让大家怀念不已,那种热烈的场面难以自抑,为什么?因为这些老师为学生们空白的学业背景画上了鲜亮的第一笔,成为大家青春起点的共同经历。

  基础课教学是大学育人的基石。好的基础课不仅教会同学们如何学习,更教会同学们如何成长。低年级同学在基础课上,不仅学习知识,也在观察老师。观察老师的做派、思想、风格,更是在期待老师解答自己的困惑。好的基础课教师不仅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还会担负起“价值塑造”的育人职责。此次校庆日前,我参加了“邢家鲤育人基金”捐赠活动。当年,邢老师开设的就是基础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捐赠活动中,许多同学回忆起邢老师推荐读好书、课后为学生解疑释惑的情景。这些教育让同学们掌握了思维方法、明确了人生方向。前来捐赠的同学都是成功的企业家,但记忆最深的依然是邢老师当年传授给大家的人生道理。这种育人成果的直接体现就是:当母校需要时,他们会在很短时间里尽己所能支持母校更好地立德树人。

  在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凸显的时代,能坚守在基础课教学岗位上数十年如一日的好教师,的确令人尊敬。他们不但是一个学校誉满天下的基石,也是一个国家昂然屹立的基石。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1号院3号楼12层1201

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

邮编:100084

联系电话:
  • 资源开发部:(8610) 62783786
  • 战略研究部: (8610)62780779
  • 项目管理部:(8610) 62797255
  • 捐赠服务部:(8610)62782779
  • 综合办公室:(8610) 62794587
  • 公共关系部:(8610) 62789633
  • 财务部:(8610)62794861/62794260
  • Email: tuef@tsinghua.edu.cn
  • 传真:(8610)62785959
  • 视频号
  • 微信订阅号
  • 微信服务号

版权所有 © 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