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泰晤士高等教育》公布了其 2019 年世界大学排名。在这份涉及全球超过1250所高等教育机构、86个国家的榜单中,中国高校国际排名创历史新高:在名次上,清华大学取代新加坡国立大学成为亚洲排名第一的高校,名列全球第22位,成为亚洲大学新领跑者;在入围数量上,中国共有110所大学入选榜单,中国大陆72所,中国香港6所,中国台湾32所;此外,7所中国大陆高校、5所中国香港高校、1所中国台湾高校跻身全球前200名。
在这份最新的榜单上,占据前10名的依然为老牌欧美名校,分别为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和芝加哥大学。其中,牛津大学连续第三年排名第一,同时在研究方面(数量、收入和声誉)高居榜首;耶鲁大学则是前20名中名次提升最快的高校,上升四名得以进入前10名。
在入围数量上,美国仍然是排行榜上入围高校数量最多的国家,入围高校数量从157所增加到172所。但值得注意的是,其大多数高校的排名下降或保持不变。具体到榜单前200名中,该国有60所高校上榜,与去年的62所相比有所下降,有超过一半的高校排名下降,有10所高校排名保持不变,有18所高校排名上升。
此外,英国作为排行榜上入围高校数量第二的国家首次被超越,日本入围高校数量为103所,而英国入围高校数量为98所(去年为93所)。但在全球前200名中,英国仍然是入围高校数量第二的国家(仅次于美国),但其中大多数高校排名也保持不变或下降,并且有两所高校彻底跌出前200名。
《泰晤士高等教育》排名编辑艾莉•博思韦尔表示,“虽然许多欧洲国家和高校在今年的排名中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整个大洲政治气候的变化,加上来自亚洲的激烈竞争,将使欧洲高校在未来面临巨大的压力。”
崛起中的中国大学
与欧美高校在排行榜上喜忧参半的景象相比,中国高校的表现可谓抢眼。
值得一提的是,清华大学获得了中国大陆自2011年以来在该榜单上的最高排名,成为亚洲大学新的领跑者,也是全球前30名中名次提升最快的高校。此外,清华还在研究方面(数量、收入和声誉)荣获全球第六,超越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
“近年来清华大学在教育教学环境上可谓重磅举措不断。比如积极推行全球战略,倡议发起亚洲大学联盟、成立全球创新学院、苏世民书院等,同时注重教育教学改革,建立以通识教育为基础、通专融合的本科教育体系,提升学生的多元文化来源、培育其全球胜任力等,以此给学生更多可能,这都为其人才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位业内人士透露,清华名次的迅速上升主要是由于其教学环境得到了改善,并在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与此同时,清华还积极推行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推动学科交叉,催生一流科技成果,这些经验值得借鉴。”
榜单上,中国大陆高校的身影从去年的63所高校增加到72所;还有7所高校入围了前200名,并且出现了几位表现突出的高校。其中,北京大学排名第31位;浙江大学则由于教学环境和学习环境得到改善,研究收入和行业收入增长等原因,名次上升76名,排名第101;新入围高校深圳南方科技大学首次进入全球前350名,被引影响力(研究影响力)一项得分尤高,也引来众多关注。
与此同时,中国香港6所代表高校中有4所高校排名出现了上升,有5所高校连续第三年前跻身200名。其排名第一的高校香港大学由于教学环境一项得分显著提高,名次上升四名,排名第36,超越了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和伦敦国王学院。
中国台湾有32所高校入围今年的全球排名(去年为31所),但大多数高校排名保持不变或有所下降。
全球高等教育格局或将改变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此次榜单上尽管欧美名校依然实力不凡,但以中国高校为代表的亚洲大学的整体崛起,不仅让其他国家感受到了竞争,也显示了全球高等教育格局的改变。
“中国已经将其高校作为其国家经济增长战略的重中之重,并逐年获益。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已经跻身世界顶尖高校之列。”《泰晤士高等教育》全球排名编辑总监费尔•巴蒂表示,中国高等教育成功的秘诀就在于提升其国际视野和加强其全球伙伴关系:“中国持续加大对顶尖高校的投资,将重点放在吸引和留住全球顶尖人才上,这正在提升其全球声誉和影响力,其他新兴国家已经开始纷纷效仿。这些国家在未来几年很可能会挑战英美国家一直以来在排名中的主导地位。”
他补充道:“相比之下,美国、欧洲和澳大利亚等传统权力区域正在受到不断深化的削减和不断滋长的孤立主义的影响。在这些情况下保持当前卓越标准是不可持续的。并且,在全球竞争日益加剧的情况下,我们再次看到已经建立的据点出现停滞和略微下降的迹象,但也有个别取得成功。随着东亚大学的排名不断上升,旧精英的未来将依赖于强大的投资,以及使高校可以吸引和留住国际顶尖人才的积极政策。”
作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大学排名体系之一,《泰晤士高等教育》自2004年起每年都会公布世界大学排名。该排名具有13个独立的评价指标,全面覆盖了高校的核心活动,如教学(学习环境)、研究(数量、收入和声誉)、国际视野(员工、学生和研究)、被引次数(研究影响力)、行业收入(知识转移)等,调查注意确保所有学科之间的平衡,并注重从艺术、人文和社会科学获得相应数量的回复。
文章综合自光明日报客户端、腾讯教育、清华研读间等
来源: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清小华”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