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清华大学新百年教学成就奖:为师之责,为师所获

2019.09.11

9月10日下午,在第35个教师节之际,清华大学在大礼堂举行教师节庆祝大会,隆重表彰姚期智、朱邦芬两位突出贡献奖获得者,8位“清华大学新百年教学成就奖”获得者,以及在教书育人等各项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和集体。校领导邱勇、陈旭、姜胜耀、王希勤、薛其坤、吉俊民、过勇、郑力、彭刚,校党委常委、工会主席王岩出席会议。

1.jpg

获奖教师中,有的多次被学生推选为本科生“清韵烛光-我最喜爱的教师”、研究生“良师益友”;有的潜心教学20年、30年,甚至近50年,谈起学生就感到自己“依然年轻”;有的所授课程总是被学生“一抢而光”,被评价为“值得等待三学期的课程”……

 

教师节前夕,几位“清华大学新百年教学成就奖”获奖教师分享他们的为师之责,为师所获——

微信图片_20190920090846.png


作为清华教育教学改革的新举措,2017年由清华大学新百年发展基金支持设立的“清华大学新百年教学成就奖”指向了倾情投入教学、教学效果享誉度高的一线教师。获奖者由各院系部门和师生校友提名“海选”而出,无关职务、职称,覆盖各个年龄层面。奖项汇聚了清华园中让人感念难忘的恩师和他们“口碑爆表”的课堂,也充分体现出清华对一线教学的倾注和对师风师德的重视。在首届评选中,环境学院钱易院士等8位教师获此殊荣。

 

郝吉明

中国工程院院士,环境学院教授

2.jpg

“人民教师,不仅是学生的学术导师,更是人生导师。我面向全体,注重个性,努力以高尚的师德、报效祖国的情怀、精益求精的态度、自强不息的精神,鞭策自己,鼓励同学,师生相长,源源不断释放正能量,努力为国家培养优秀的建设者。”

在108年历史的清华园里,郝吉明从学生到教师,已经待了54年。作为清华大学改革开放后第一位从美国回校任教的博士,当初抱着“为国家至少培养10名博士生”目标的郝吉明早已高标准完成任务,培养的60余名博士和50余名硕士中,还有中国工程院院士。“我们所培养的优秀的人才,他们正在为社会作贡献,这正是我们的价值所在。”这是郝吉明带领清华环境人守护蓝天的努力与坚守,更是勉励学生学真本事的传承与坚定。提到近50年教师生涯的成就感,郝老师指向一旁前来请教的同学们,笑着说:“这帮人。”

 

段远源

能源与动力工程系教授

3.jpg

“如何让教学从传授已有结论的知识到走向充满未知的前沿、从知识的传授到深度思维的训练、从对知识的记忆和运用能力到探寻和创造新知识,是我近期思考最多的问题,我希望在自己的教学中基本概念、基础知识不再是孤立的知识点,而是既有来路、也有去向,与学术的最前沿直接相通,成为知识长河中发展的、鲜活的一部分。”

在清华任教21年,段远源深感幸福与压力并存。幸福的是“当老师就是不容易变老,至少心态不容易变老。因为总是在陪伴着一届又一届的年轻人共同成长”,压力则是需要不断思考应该教给学生什么,以及用什么方式去教。不止教给学生现成的知识,还教给他们方法和能力;不止教给学生现有的结论,还带他们看到未知和前沿。他的学生都知道老师有个坚持了20年的小习惯,就是偏爱板书。遇到一些重要的定理和公式,段老师从来不用PPT,直接在黑板上一步一步地和大家一起推理。“因为展现思维的过程比展示结果要重要的多。”段远源说。

 

李国林

电子系副教授

4.jpg

“各位老师授课风格迥异,但得到学生认可的唯一标准是学生是否自我感觉从你这门课程中深度受益,是否因你这门课程获得了明显提高和发展。我自己对照这一标准,发现自己还有很多可以做的,同学和学校给了我这么高的荣誉,欣喜和惶恐的同时,我自己能做的就是对课程从授课内容到授课形式做更进一步的提高,让更多的同学受益,让同学的受益程度更深。”

课程有相当的难度、流畅度高、清晰度好,这是学生对李国林课程的评价,也可以说是李老师对自己的要求。“学生是否感觉在课程里受益了,是否真正从课程中得到了进步和发展,是评判课程和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老师自认为没有充分演练不敢上讲台,而学生也一次次惊讶于老师秒回的答疑邮件,对课程“难并享受着”。难在哪?在电路知识之外,课程要求同学们在以前的知识树的基础上,添加新元素熔炼,使自己已有的知识树得到巩固,然后快速扩展,重新塑造。“国林gg”这一爱称,也从李老师进教研组到长出白发,一叫不觉17年。

 

李俊峰

航天航空学院教授

5.jpg

“教育工作专业性强、规律性强,优秀教师以科学精神钻研教学学术、以积极心态及时更新教学技术、以充满正能量的教学艺术,利用一切可以与学生交流的机会,既言传又身教,既有仁爱之心又严格要求,面向未来培养肩负使命、追求卓越的人。将价值引领自然而然地融入教学各个环节,是对好课优师的要求,更是师、生、课共同成长的“发动机”,是自生的内在需求。”

办公室的柜子里摆满了学生在节日送的贺卡,手写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祝老师教师节快乐”“祝老师身体健康”……这些都是李俊峰最珍视的礼物。在清华讲台坚守了26年,李俊峰凭借扎实深厚的学识、诙谐幽默的谈吐、稳健潇洒的台风,深受学生好评。从“飞镖”“愤怒的小鸟”这种人们熟知的游戏,引申出深空飞行轨道动力学概念;从旋转着扔出一枚小树棍能扔得更远,引出陀螺力学;从深空探测器在月球和地球之间飞行,引出经典的“三体问题”……在李俊峰的课堂上,概念和理论不再艰深。老师,在他看来,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也是学生成长环境中最具体的小环境的守护人。

 

李艳梅

化学系教授

6.jpg

“作为一名教师,我为在课堂上经常受到学生的‘挑战’感到自豪。教师的职责不是用知识束缚学生,而是以知识作为载体,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师的最大欣慰是学生取得了进步,以及获得了取得进步的能力。”

用李艳梅自己的话说,这辈子做的最为正确的两件事情,一是当老师,二是在化学领域搞研究,有此两大幸事人生足矣。学生这些美丽的蝴蝶终究是要破茧而出的,在引导的路上,李老师热爱化学,更鼓励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学术殿堂。清华27年,她对学生的在意一如既往:“用心倾听学生的每一句话,注视你的学生,对他们微笑,将每个学生都视为你唯一的学生。”

 

白重恩

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7.jpg

“我出生于一个教师家庭。我父亲作为一名从未担任过任何行政职务的普通教师,一生以教书育人为己任,兢兢业业,得到了学生的尊敬和组织的认可。他被选为全国劳动模范;在他80岁生日时,数百名学生从全国各地赶来向他致敬,让我对作为教师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有了深深的体会。这样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是鞭策我作为一名合格教师的重要动力之一。”

他是热爱学生、沉醉于经济学而华发早生的归国学者;他是谦恭温厚如兄长般扶持学生成长的老师。白重恩喜欢在办公室里与学生讨论学术问题,不惜错过饭点。学生们很心疼,而白重恩却已经习以为常。多年来,他身兼多职,却从不吝惜时间指导学生,总是希望可以为同学们做到更多,创造更好的学术交流平台。“如果问我为什么回国从教,一个原因就是我能够给同学带来一种不同的学习方式。跟同学在一起,我有一点点成就感,我希望几年下来,对他们的经济学素养、研究能力都有一定的提高。”白重恩说。

 

沈原

社会科学学院教授

8.jpg

“认真教书,本分做人。”

“力求客观,但绝不冷漠。”他是深耕于社会理论多个领域的学者。生动有趣,深入浅出,他是同学们“心目中的好老师”。沈原老师用自身行动教导社会学专业的学生一定要抓住“社会调查”的看家本领,从实践中找问题。

 

何福胜

语言教学中心教授

9.jpg

“36年以来,自己亲自教过的清华大学学生有15000多名,并且我与很多人现在还保持着联络。在他们中间,有很多人奋发努力成功的例子,也有有些人不尽人意的命运发展。这些励志的故事和人生的经验教训对学生的启发很大,并且会对一些人产生一生的影响。”

办公室满满一面墙的书籍和窗前仔细叠放的合影,是何福胜爱学校、爱教学、爱学生的缩影。学生评价何老师是孜孜不倦的解惑者和默默耕耘的传道人,“硬课”特别值得等待,“个人用第一志愿填报,三个学期才得以成功”;出版各种专著、译著、教材40多部,他在教学和助力教学的岗位上走过36个春秋,尽量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连续25年以上,他为每个课堂小组的同学准备“小饭桌”,和同学们交朋友,聊人生,“你们看,这是学生给我写的贺卡,花谢了,我就把贺卡保存下来了。”

 

一支粉笔,两鬓白发,三尺讲台,无疆师爱。

亲爱的老师们,教师节快乐!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1号院3号楼12层1201

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

邮编:100084

联系电话:
  • 资源开发部:(8610) 62783786
  • 战略研究部: (8610)62780779
  • 项目管理部:(8610) 62797255
  • 捐赠服务部:(8610)62782779
  • 综合办公室:(8610) 62794587
  • 公共关系部:(8610) 62789633
  • 财务部:(8610)62794861/62794260
  • Email: tuef@tsinghua.edu.cn
  • 传真:(8610)62785959
  • 视频号
  • 微信订阅号
  • 微信服务号

版权所有 © 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