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以“慈善湾区 美好生活”为主题的第四届“世界公益慈善论坛”(World Philanthropy Forum)在深圳开幕。本次论坛由清华大学与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共同主办。9月6日上午,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合作主办了题为“高等教育社会捐赠的探索和实践:中国案例”高端圆桌分论坛。香港浸会大学协理副校长黄煜主持论坛。

论坛现场
论坛伊始,分别来自广东、台湾和香港三地的广东省国强公益基金会理事长陈翀、财团法人张荣发基金会执行长钟德美和香港中文大学国学中心主任邓立光发表主题演讲,各自分享了支持中国高等教育的缘起、故事和心得。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教育基金会副理事长王振民主持了随后的嘉宾讨论,深圳市政协常委、深圳市慈善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房涛,深圳市新同方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刘迅,广州市东浦混凝土有限公司总经理梁晖,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秘书长沈黎勇,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副秘书长赵文莉和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秘书长袁桅参加了讨论。

参会嘉宾合影
陈翀在题为《教育兴邦 百年树人》的演讲中介绍道,国强公益基金会是碧桂园集团董事局主席杨国强及联席主席杨惠姸创立的非公募基金会,一直以来致力于扶贫济困,兴学助教,科技创新。目前基金会在教育领域的捐赠已覆盖39所高校,下属创办了3所慈善学校。而设立基金会的缘由,来自于杨国强先生的求学经历。中学时,杨先生家庭贫困,靠着国家的学费减免和2元补贴金,才得以完成学业,成长为对社会有用之人。因此,教育领域是基金会捐赠最重要的一部分,捐赠主要用于资助学生,资助学者,支持学科建设。杨国强感谢党和国家给他的资助,也希望通过捐赠让社会尊重知识,让知识改变命运,薪火相传。

陈翀作题为《教育兴邦 百年树人》的演讲
钟德美做了题为《捐赠高等教育心得分享》的演讲,她认为张荣发基金会设立各项奖助学金的根源在于张荣发先生的初心。他生长在动乱的时代,家庭普通,靠着半工半读完成学业,尤其能够体恤贫困学子求学时的艰辛。创业伊始,长荣海运还在亏损,他已着眼捐资助学,后来成立基金会,捐资助学三十余年。值得一提的是,基金会在清华大学不仅资助困难学生,还帮扶学生家庭。今年暑假,清华大学鸿雁计划就组织受助学生代表赴台回访,这场跨越海峡的学习交流意义深远,其中蕴含的反哺精神也是基金会捐赠最大的回响之一。

钟德美作题为《捐赠高等教育心得分享》的演讲
邓立光在题为《中国高等教育慈善捐款的若干思考》的演讲中分享了高等教育的慈善捐款用于发展国学的重要意义。目前中国传统文化领域的人才出现了断层,所以要通过捐赠资助尽快推动并积极培养国学人才,让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对国学文化有一份真真正正的爱护与支持,也希望企业能够发挥领头羊作用,从而造就更多的专家和大师。

邓立光作题为《中国高等教育慈善捐款的若干思考》的演讲
在王振民主持的嘉宾讨论环节,参加讨论的企业家、慈善组织和高校基金会负责人分别从自己的角度对中国高等教育中慈善捐赠的开展发表了看法。
房涛首先对中美捐赠的整体情况,以及教育类别在其中所占比重进行了类比分析。她强调,教育是最根本的公益。她认为,在大学教育中,三个相关问题值得思索探究:一是教育捐赠为何倾向理科,能够及时产业转化的理科与关乎核心价值和精神内核的文科又是何关系;二是长尾效应下如何服务好各类捐赠人,怎样将基金会的有限资源集中为捐赠人定制优质服务;三是如何在公益和商业边界中寻求平衡。

房涛强调,教育是最根本的公益
梁晖提到我国慈善事业起步较晚,但大有可为,高校捐赠是一件值得当成事业去做的事。慈善是一种美德,只有在物质文明到一定程度后,精神和价值观才会得到升华,这离不开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在目前的大环境下,大力推进慈善事业及高校捐赠正当时。

梁晖认为,慈善离不开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刘迅结合自己的投资经历,认为最重要的资源是人而不是钱。他回顾自己协助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赵家和老师助学的过程,深切体悟到钱背后的人尤为关键。因此,他认为大学资助的好处在两方面:一是大师云集,老师的影响力和精神特别值得弘扬;二是学子莘莘,年轻人力量的注入让学习过程持续不断。

刘迅认为,人是最重要的资源
沈黎勇感慨于中国内地教育的发展现状。他认为,捐赠要想可持续,主要在于价值的认同。于国家而言,大学的首要作用是培养人才、创新科技、传承文化,这也是归根到底所有人共同的目标和理念。

沈黎勇认为,捐赠的可持续在于价值认同
涂蓉辉表示,南方科技大学的成长得益于时代的发展,得益于深圳企业家创造的良好公益理念。除政府拨款外,大学要创新发展,要多元发展,必须依靠基金会的力量。在此过程中,一要提高社会认知、广募社会资源,二要妥善使用资金、均衡人才发展。

涂蓉辉分享南方科技大学的成长经验
袁桅分享了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在筹资助力学校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她认为,公益慈善对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包括国家的科技竞争力、人才培养、价值观树立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清华大学要想在国内、乃至国际上发挥关键引领作用,就要站在科技进步、人才培养以及人类文明未来发展的方向上长远布局,而这些仅仅依靠国家财政拨款是很难达到的。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下,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今年校庆推出了“更好的清华”筹款行动,在大师、英才、求索、斯园和公益慈善五方面开展筹款。而从具体工作层面,基金会关注筹款、用款和投资,希望通过资产管理策略模式和方式的创新,更好地做到捐赠资金的保值增值。

袁栀分享了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在筹资助力学校发展方面的经验
赵文莉以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为例,概述了中国20多年来高校基金会最大的变化,即治理能力和筹资水平的明显提升。此外,她还强调拓展资源和募集资金需要明确捐赠人的动机,围绕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文化传承创新的使命,以更好的成果突显捐赠的价值。

赵文莉以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为例,概述了中国20多年来高校基金会最大的变化
最后,王振民表示,论坛的讨论非常有意义,建立了企业捐赠者和大学之间的沟通平台。他总结了三点共识:第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经过40多年的积累,社会确实有大量的财富的积累,但社会的捐赠和现在中国经济在世界上的地位是不相称的。第二,在越来越强调教育公平的背景下,顶尖大学的发展对捐赠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第三,企业捐赠者和大学之间需要更多交流和沟通的平台,共同促进教育公益事业的发展。

王振民总结三点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