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弘扬高校抗疫精神,探索创新筹资模式,肩负重要时代使命——第二届中国高校基金会发展论坛在沪举行

2020.11.10

庚子金秋沪上桐,丹桂飘香欣以荣。

凝聚高校基金会同行,搭建信息交流共享平台,

探讨创新筹资模式,多渠道跨界互动,

功存教育汇暖流,构筑后疫情时代公益新生态。

 

116日,由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简称清华基金会)主办,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简称上海交大基金会)联合主办的后疫情时代的中国高等教育公益慈善——第二届中国高校基金会发展论坛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举行。作为高校慈善领域的年度盛会,本次论坛不仅汇聚了近百所高校的近200名业内同行,更邀请了众多公益慈善行业基金会及专家学者,凝聚高校基金会同仁,分享高校基金会抗击疫情的作为,交流多元化筹资模式创新,研讨高校基金会新时期的使命与担当。

 1604984114441004137.jpg

会场合照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上海交大基金会理事长杨振斌,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赵路,上海市民政局副局长梅哲,清华大学副校长、清华基金会理事长杨斌,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上海交大基金会常务理事张安胜等出席本次论坛。20余位高校基金会代表以及慈善行业基金会代表围绕高校基金会抗疫实践与思考”“新形势下高校基金会筹资战略以及高校基金会的社会经济角色发展等议题展开圆桌论坛讨论。论坛由清华基金会秘书长袁桅、上海交大基金会秘书长程骄杰主持。

 1604977351414095047.jpg

杨振斌致辞

杨振斌首先代表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交大基金会,向出席论坛的各位领导和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他指出,面对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来自多个国家以及全国超过30个省份的交大人自发开展爱心接力,通过善款物资、技术支持等方式驰援抗疫,凝聚成一股强大合力,共克时艰。此次论坛将关注点放到了后疫情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公益慈善的发展之路,是立足当下、影响长远的探索和思考。中国高校基金会的发展已不再是关乎一校未来的成长,更是连接社会和高校的纽带、科技转化的平台、人才培养的助力,以及文化传承的桥梁。

杨振斌指出,做好基金会的工作,不仅需要学校领导的关心和支持,更离不开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和广大校友的持续支持,创造良好的美誉度,赢得社会的信任。他分享了校友感恩母校,捐赠支持母校的实例,指出学校对在校学生的关爱和支持,对培养学生感恩情怀,从而持续支持母校的重要性。他期待论坛主讲嘉宾和研讨嘉宾的真知灼见,也衷心希望以本次论坛为起点,各高校基金会同仁集思广益、各抒己见,使高校基金会拧成一股绳,助力社会公益发展。最后,他感谢清华基金会选择上海交大基金会作为论坛联合主办单位,兄弟单位通力合作,亲密无间,使这场全国高校基金会共同参与的思想与精神的盛宴得以成功举办。杨振斌期望中国高校基金会发展论坛能够发展成为中国高校公益慈善交流的品牌平台,大家凝心聚力,共商大计,必将对高校基金会的发展繁荣起到深远影响。

 1604977377635091469.jpg

梅哲致辞

梅哲表示,上海是一座公益之城,具有历史悠久的慈善公益文化传承。今年新春,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我们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考验。面对疫情,社会各界踊跃捐款捐物,支援抗疫。上海138家慈善组织总捐赠收入达18.76亿元,其中,高校基金会捐赠收入5300万元,交大基金会捐赠1883.7万元,约占上海高校基金会捐赠收入的35.5%,排名第一。在支持社会抗疫的同时,在教育部的领导下,各高校还统筹经费资源,积极开拓校企合作渠道,自主设立应急专项资金,资助疫情防控关键技术攻关和临床研究。

梅哲认为,随着疫情防控工作进入常态化阶段,高校基金会展现出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高端科研成果快速转化等方面独特优势,必将进一步提升高校重大疾病防控与防治研究的科研攻关能力,进而提高我国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水平。后疫情时代,愿高校基金会进一步弘扬抗疫精神,用慈善之心造福民生。未来,民政部门将与各高校基金会携手共进,为增进民生福祉作出应有的贡献。

 1604977413090064136.jpg

赵路致辞

赵路表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对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发展改革提出了新要求,也为我国高校基金会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我国的高等教育一直实行由举办者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接受社会捐赠的多渠道筹措经费的体制,总投入一直呈上升势头。今年,受全球疫情的冲击,世界经济严重衰退,我国财政预算安排压力很大,在多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的大格局下,高校基金会始终是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生力军。

赵路指出,高校基金会通过吸纳社会资源,积极支持高校各项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在服务国家战略、回应社会需求等领域,积极贡献高校基金会的力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特别是清华基金会、上海交大基金会等很多高校基金会,有很多好做法、新经验,值得相互借鉴学习。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世界肆虐,国际形势十分严峻复杂,新形势变化必然对我国高校基金会发展带来深远影响,需要我们深刻认识新形势、新变化,主动应对,攻坚克难,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他希望藉由此次论坛,为新形势下高校基金会建设,为更好地支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贡献力量,再创佳绩。

 1604977438048072102.jpg

杨斌致辞

杨斌表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明确以第三次分配为收入分配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确立慈善等公益事业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高校基金会行业应藉此充分借鉴国内外公益慈善组织发展经验,积极参与建设扎根中国大地的第三次分配制度,加强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他回顾新年伊始的新冠肺炎疫情,指出在国内疫情最为严峻的时刻,高校基金会展现了作为社会组织的使命与担当,为疫情防控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当下百年未有之变局中,高校及其所代表的原始创新和人才培养能力,成为变动世界中的核心国家能力之一。杨斌回顾今年秋季学期,清华大学迎来了首批通过强基计划录取2020级本科新生,开启了大学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指出高校基金会应该紧跟国家战略和学校部署,为基础和人才培养提供多元、创新和长期稳定的社会资源支持,在后疫情时代,为国家和社会供给更多01”的突破和创新型人才。

杨斌表示,去年,以清华基金会成立25周年为契机,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高校基金会发展论坛。此时我们高校基金会站在行业发展和国家发展的历史交汇点上,再次相聚。他由衷希望论坛能够吸纳越来越多公益慈善界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加入,交流经验,启发智慧,砥砺碰撞出行业发展的新思维新理念,做成中国教育公益慈善界的顶级活动。

 

主旨发言

随后,清华基金会秘书长袁桅,上海交大基金会秘书长程骄杰,北京大学法学院非营利组织法研究中心主任金锦萍在论坛上做主旨发言。

 1604977459505080770.jpg

袁桅发言

袁桅非常感恩能够在疫情防控的当下,有机会与各位领导、慈善行业基金会代表以及高校基金会代表相聚上海,交流经验、彼此分享。她从资源筹募、项目管理、投资管理、抗疫时期的工作以及清华基金会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等方面,多维度分享了清华基金会在过去一年的主要工作。袁桅特别分享了抗疫期间,清华基金会响应国家号召,设立春风基金支持大学科研抗疫,以及在万科企业股资产管理中心捐赠支持下,成立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的过程,指出企业用大笔资金支持高校的长远发展,本身是纯粹的公益行为,而高校基金会作为公益慈善组织,参与这一过程,对于企业的社会责任、使命,以及对企业的社会价值观定位,都具有深远的意义。袁桅指出,后疫情时代高校基金会面临共同的时代命运和机遇,虽然目前与世界先进国家的高校基金会相比,我国高校基金会仍有差距,我国高校基金会还面临着与别国不同的社会基础,但欧美高校基金会的发展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希望业界同仁在论坛的沟通交流中,缕清思路,清晰发展路径,也希望相关政府部门出台更有利于多元化的筹资,有利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为高校基金会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1604977483012042305.jpg

程骄杰发言

程骄杰在题为《后疫情时代中国高校公益慈善的若干思考》主旨发言中表示,后疫情时代是属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一个阶段,越是面临大变局,越是要进行思考,然后进行改变或创新,以适应时代变局之新要求。程骄杰从高校基金会的定位、内涵和路径等方面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体会。他认为,高校基金会必将成为学校教育发展的重要财源,且募款空间及潜力巨大,高校基金会必将对学校内涵建设提供全方位的支持。高校公益慈善既要消除对中国高校不缺钱的误解,又要打消捐赠人捐钱给大学干什么?的疑惑。程骄杰建议,捐赠基金要在关注奖助学金和楼宇冠名的基础上,逐步拓展到支持学校的教学、科研和技术转移活动上。此外,高校基金会保值增值投资活动要通过专业机构来实现好的回报,并做好风险控制,同时可以与大学技术转移活动形成好的耦合。最后,他指出高校基金会的发展路径选择,与高校自身特点及办学特色有关,我们需要共同探索,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基金会发展之路。

 1604977501453069771.jpg

金锦萍发言

金锦萍在题为《新时代高校教育基金会的使命与担当》的主旨发言中表示,中国高校基金会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在于,如何用使命和担当来概括高校基金会为什么存在?要做什么?达到什么目标?。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在如今快速变化发展的历史和社会现实中,保持高校基金会战略定力,把握机遇,实现突破。金锦萍通过中国高校基金会捐赠收入、投资收益、净资产、公益支出、项目规模、信息披露等数据,详细分析了高校基金会的发展现状,分享了高校基金会善治的八个标准、行为规范以及内部制度的建设等议题。她认为,这次高校基金会在抗疫中的表现亮眼,无论是处在漩涡里的武汉大学,还是其他高校,几乎都在全球采购相关的防疫物资时,发挥了自己的作用。金锦萍期望政府部门能够为高校基金会的长远发展提供制度上的保障。高校基金会未来可期,我们要穿越历史,温和而坚定地守望人类文明的这一珍宝。

 

圆桌论坛一

1604977534163072347.jpg 

“‘扎根高校,同心抗疫’——高校基金会抗疫实践与思考”圆桌讨论

在清华基金会副秘书长孙大鹏主持的“‘扎根高校,同心抗疫’——高校基金会抗疫实践与思考圆桌讨论环节,参加讨论的高校基金会代表和行业专家分别从自己的角度分享了抗疫特殊时期,不同高校应对疫情的经验和思考,生动诠释了高校基金会的专业责任与使命担当。

 1604977561108046311.jpg

武汉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秘书长邓小梅首先代表武汉大学,感谢各高校在疫情期间对湖北、对武汉,以及对武汉高校的捐赠支援。她提到了抗疫工作中的五个想不到:募捐公告受关注程度之高,社会及校友响应速度之快,参与捐赠人数之多,累计捐赠数额之大,校友力量影响之广。此外,她还分享了四点高校基金会工作的心得:一是加强校友服务与联络,厚积才能薄发;二是建设专业、规范、透明的基金会,让口碑成为制胜法宝;三是回应需求,直面挑战,担当才能有为;四是重视民间力量,坚信高校基金会大有可为。

1604977589023013674.jpg 

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秘书长沈黎勇讲述了在疫情爆发初期,浙江大学校友心系母校、饮水思源、积极从海外筹集物资的动人事迹。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让来自世界各地的爱心汇聚成力量,守望相助共克时艰。他表示,校友的无私大爱和基金会同仁的辛苦付出,彰显了浙大人更是中国人的责任与担当。

 1604977606921040598.jpg

中山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秘书长黄瑞敏分享了海内外校友同担风雨、患难与共的感人故事。在凝聚校友力量、筹措抗疫资源的过程中,她也有四点感触体悟:一要积极应对,迅速反应;二要及时公开,建立信心;三要挖掘故事,传递理念;四要懂得感恩,做好鸣谢。

 1604977624322069485.jpg

西安交通大学教育基金会秘书长赵卫滨介绍了为支持抗疫工作,在短时间内设计项目、完成备案、上线众筹的经历。他提到,募集资金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保证善款善用。面对慷慨输将的老教授、热心筹划的众多校友,西安交通大学教育基金会背负着期待与使命,无惧风险挑战接送物资,怀揣赤子之心驰援一线,在大疫大考中交上了一份比较圆满的答卷。

1604977642543050658.jpg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育基金会秘书长周宇回顾了在得知武汉封城后,第一时间联系当地校友会,同时连续发布2期公募通告的举措。他说,抗疫筹募工作得到了来自世界各地校友会、协会组织以及商会的积极响应和密切配合,也得到了民政、海关等部门的鼎力支持。在全球疫情蔓延之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育基金会还向海外校友会、合作高校和研究机构捐赠防疫物资,传扬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公益精神。

 1604977662061045954.jpg

南京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丁智阳以路慧明基金为例,展现了南大师生校友秉承大爱、惠己及人的传统与风貌。这一基金的设立不仅是感念师恩之举,更是弘扬师德师风、回应国家和社会需求的探索与实践。

 1604977683950001667.jpg

上海交大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院长徐家良感慨于抗疫期间校友群体迸发的强劲力量。他指出,与其他基金会相比,高校基金会最大的优势和特点就在于可以和学校、校友会通力做好一件事。只有平时打下坚实基础,树立积极形象,才能够在危机到来之时迅速响应、发挥作用。

 1604977707089001888.jpg

孙大鹏介绍了清华基金会积极筹募抗疫物资、瞄准国家重大战略、支持学校长远发展的抗疫举措。他总结说,作为公益慈善行业的一员,高校基金会在后疫情时代不仅要服务大学发展,还应充分发挥高校公共卫生领域人才培养和科研抗疫优势,更要继续提升社会组织应有的专业能力和应急响应能力,进一步规范体制机制建设,开创性地开展工作,从而做出更大贡献。最后,孙大鹏还诚挚邀请各位讨论嘉宾携手,共同为中国高校微光公益人展开幕。

 1604977736133035372.jpg1604977773440054933.jpg1604977789401013710.jpg

中国高校“微光公益人”抗疫线上展览

 

圆桌论坛二

 1604977808962008414.jpg

“新形势下高校基金会筹资战略”圆桌讨论

 1604977824268097066.jpg

在上海交大基金会医学分会秘书长蔡伟主持的新形势下高校基金会筹资战略圆桌讨论环节,参加讨论的高校基金会代表分别从资源筹募、项目管理、投资收益、媒体传播等专业角度,结合自己所在高校的实例,介绍了筹款工作中的实践和思考。

 1604977842715034468.jpg

复旦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章晓野表示未来要抵抗经济的寒冬,要靠经济和科技创新,依靠校友、依靠学校、练好内功,是未来高校基金会可以努力的方向。紧紧依靠校友,在新形势下做好校友服务工作,同时将校友与高校基金会之间的血脉关系联系得更加紧密;紧紧依靠学校,发挥高校基金会使命,为学校响应国家号召、进行校地校企合作等工作服务;练好内功,包括提升制度管理、提升专业化程度,以服务于学校创新性战略性捐赠。

 1604977862036049469.jpg

暨南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秘书长梁燕向大家介绍了暨南大学这样一所有侨校背景、华侨捐赠传统高校的筹资战略。她强调校友联谊工作与筹资应相互促进。高校基金会在筹资过程中可以提升校友联谊的层次和质量,这样也更有利于校友和母校形成命运共同体以及责任共同体。暨南大学地处粤港澳大湾区的腹地,本土企业浸润于广州特殊的岭南文化、港澳慈善文化之中,已成为暨南大学很大的捐赠依靠。

 1604977878895086328.jpg

西湖教育基金会理事长刘旻昊对于受邀参加此次论坛表示感谢,她说对西湖教育基金会来说,挑战和机遇是一体两面的。西湖大学的理念是希望在科技和教育上进行改革探索,她希望在捐赠人复捐上做更加多的工作,深度挖掘西湖大学项目,展开更精细化的筹款工作;提升投资专业性。

 1604977899987030560.jpg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金会秘书长张吾龙分享了如何在基础教育领域进行跨学科、跨院系的捐赠项目设计以提升研究深度与广度。他提出高校基金会要搭建学校与企业间的桥梁,使高校高端科研成果落地、服务社会。他强调,要设计有情怀的小额捐赠项目,通过校友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与辐射力,让更多人参与其中,为公益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1604977920411015474.jpg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基金会秘书长郭海鹰表示,新形势下高校基金会筹款面临全新挑战,要化危机为契机,关键是高校基金会应加强团结合作,共同努力,争取更好的政策的支持。他认为,高校基金会不应只局限于服务自己学校的师生,而要更多地承担社会责任。他希望更多高校同道而行,共同关注社会热点,提升行业影响力,发出高校基金会的声音,更好地为社会做善事、替社会解决问题。

 1604977941065057301.jpg

南方科技大学教育基金会秘书长涂蓉辉结合实际案例提出高校基金会要进入时代发展的产业链条,和城市共荣,和大学共生,和企业共赢。她介绍了南方科技大学顺应深圳城市发展而承担的使命,以及南方科技大学教育基金会为推动大学创新发展而明确的定位,介绍了新环境下的筹资思维。涂蓉辉认为,高校基金会工作需要多面手,她结合自己的媒体工作背景分享了实战经验,指出作为高校基金会人,一定要志存高远,利他赋能,多想办法解决困难。

 1604977963327037782.jpg

清华基金会秘书长助理傅璇分享了多年筹款工作中的筹资战术,包括重视项目设计以及培养公益同行者。科研和教育是高校的核心,高校的筹款人员一定要寻找、发现并且传递出学校有影响力的、有实际价值的并且是独一无二的人和事讲给捐赠人听,把学校的文化传播出去,这样才能达成捐赠并实现捐赠项目的重要价值。同时,高校基金会要加强捐赠人同学校、高校基金会的沟通,加深捐赠人对高校和高校基金会的价值理解、信任与认同,做好学校的传播者和文化的播种机,才能更好的筹募资源,服务学校与国家发展。

 

圆桌论坛三

1604977985351057180.jpg 

“高校基金会的社会经济角色发展”圆桌讨论

 1604978001483026943.jpg

在清华基金会副秘书长赵劲松主持的高校基金会的社会经济角色发展圆桌讨论环节,参加讨论的慈善行业基金会代表分别从慈善领域发展前瞻、高校基金会的独特作用、高校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服务社会等角度,结合自己所在基金会的实践项目,交流了各自的观点和看法。

 1604978019752089032.jpg

宁夏燕宝慈善基金会执行秘书长郭素表示,一直以来,高校基金会相对独立于公益领域的基金会生态圈,而此次论坛则为彼此搭建了畅通交流的平台,具有重要意义。她指出,大学永远站在社会发展的前沿,是回应社会需求、落实国家战略的风向标,对社会资金的调动起到了很好的导向性作用。面向未来,其他基金会也希望跟随高校,在产学研的最前端共商共议,尝试解决人类可持续发展会面临的问题。

 1604978038111013053.jpg

浙江敦和慈善基金会副秘书长孙春苗听取了高校基金会的抗疫实践后深受触动。她说,虽然高校基金会比较特殊,但是整个公益慈善领域的理念、愿景、业务整体相通,希望能有更多机会与同仁沟通交流。她认为,高校基金会承担着广泛的社会责任与期待,既要履行基本职能,又要回应社会关切,还要引导知识转化为科研产品或具体服务,扮演好灯塔的角色,照亮这个时代前进的道路。

 1604978057108077653.jpg

唐仲英基金会总监朱莉表示,秉承着唐仲英先生的精神,唐仲英基金会将持续关注教育领域发展,助力人才培养,推动国家进步。她指出,对经济而言,高校基金会是一个杠杆,一边撬动了核心的教育资源,一边撬动了广泛的社会力量;对社会而言,高校基金会行稳致远,承担着民族复兴、文化传承的伟大责任与使命。在此背景下,高校基金会的资源筹募工作任重道远,也大有可为。

1604978077805029701.jpg 

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副秘书长梁范栋认为,作为资源整合的平台,基金会以公益的方式将各类资源相互链接,让它们产生价值,服务社会。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一方面通过高校基金会推动与高校更紧密的合作,另一方面也在探索为高校基金会小额捐赠、互联网筹款等搭建更畅通的信息技术平台。他提到,专业人才在基金会行业普遍欠缺,但却是高校基金会的优势所在,期待高校基金会能够为公益慈善领域培养更多思维创新、肩负责任的领军人才。

1604978100359093995.jpg 

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执行秘书长窦瑞刚指出,企业基金会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载体,其做出捐赠的主要依据在于项目是否符合企业的公益战略或社会责任战略。他也对高校基金会提出三点期待:一是加强慈善教育,引导社会树立正确的财富观;二是挖掘校友资源,不拒绝每一份凝聚校友心意的小额捐赠;三是提高独立性,让捐赠资金发挥更大的作用。

1604978118704083741.jpg 

上海交大基金会秘书长助理于洋表示,在疫情大考之下,高校基金会经历了跃迁式发展,我们能够在校内与校外、海内与海外之间架起桥梁纽带,承担更多社会责任。他也分享了上海交大基金会促进成果转化类项目的经验:一是邀请专业投资人走进院系,帮助师生理解市场语言;二是带师生走进企业,了解行业标杆及发展趋势;三是举办高端沙龙,让行业专家对项目进行评估,通过对谈激发思维火花,从而对成果转化、项目落地产生重要影响。

 1604978134769014029.jpg

清华基金会秘书长助理苏郁松认为,除教育公益的先行者外,高校基金会在社会经济中还扮演着机构投资人的角色,这对专业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资产管理角度来看,高校基金会运作资产的专业度以及投资能力,是捐赠人信任的重要基础;从投资经济角色来看,因为高校基金会的反应灵敏度与市场上绝大部分的金融机构无法相比,大类资产配置尤为重要,我们要把最好的钱配置在最优质的资源上,最终获取理想的收益。

 

闭幕致辞

 1604978151981018603.jpg

张安胜致闭幕词

最后,张安胜在闭幕词中指出,论坛的成功举办离不开民政部、市民政局及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领导的支持,离不开在座高校基金会同仁的全力配合,离不开清华、上海交大两校基金会同志的辛苦付出。他表示,通过近五个小时的分享、研讨,可以看到疫情期间,国内高校基金会积极反应,携手共渡难关。疫情稳定后,基金会同仁稳扎稳打,克服困难,同步推进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充分见证了人类精神所闪烁出的善良之光、人类智慧所激发出的澎湃之力。张安胜认为,通过此次论坛,每个人都会感到任重而道远,同时也会对未来的发展有了更加清晰透彻的认识,这正是此次论坛举办的意义之所在。他希望在座高校基金会同仁能够凝心聚力,在充实的交流研讨中开拓新思路,收获新感悟,积蓄新力量。

 

同道而行,功存教育中国高校基金会发展论坛

2019年,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迈入第25年,作为改革开放后最早成立的高校基金会,始终坚持立足中国大地,不断探索、改革与创新,见证了中国高校基金会成长发展的全过程。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民政部和教育部对高校基金会的各项方针政策,全面提升基金会的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共同努力探索并建立适应新时代中国高校基金会的多元化筹资模式,2019年,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举办了第一届中国高校基金会发展论坛。来自国内高校基金会的百余名同行积极参与,就高校基金会多元化筹资回顾探索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作为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的品牌论坛活动,中国高校基金会发展论坛以同道而行,功存教育为主旨。2020年,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联合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基金会共同举办第二届论坛,共同搭建信息交流共享平台,共担后疫时代的使命责任。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1号院3号楼12层1201

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

邮编:100084

联系电话:
  • 资源开发部:(8610) 62783786
  • 战略研究部: (8610)62780779
  • 项目管理部:(8610) 62797255
  • 捐赠服务部:(8610)62782779
  • 综合办公室:(8610) 62794587
  • 公共关系部:(8610) 62789633
  • 财务部:(8610)62794861/62794260
  • Email: tuef@tsinghua.edu.cn
  • 传真:(8610)62785959
  • 视频号
  • 微信订阅号
  • 微信服务号

版权所有 © 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