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凝聚各界力量,勇担时代使命,清华气候院首次公开中国长期低碳发展战略与转型路径研究成果

2020.10.15


面对新冠疫情、气候变化等重大危机,人类开始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愈发认识到人类和自然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向来密切关注前沿研究和社会发展,募集社会资源,助力清华为解决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重要问题发挥作用。近日,由解振华校友宁夏燕宝慈善基金会能源基金会等捐赠支持的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发布了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成果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支持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的责任担当具有重要意义。

 

1012日,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举办碳中和研讨暨中国长期低碳发展战略与转型路径研究成果发布会,首次系统公开了该项目研究报告的核心发现,并就中国碳中和路线展开研讨。今年习近平主席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从2019年年初起,清华气候院联合国内18家研究机构,开展了中国低碳发展战略及转型路径项目研究。研究成果为制定和实施国家低碳发展战略和各项政策提供支撑,为未来书写全球绿色低碳发展大趋势中的中国故事贡献力量。

 1602744834411028890.jpg

会议现场

来自生态环境部、国家发改委、交通部等国家部委领导,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国家信息中心、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政府机构和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及相关伙伴单位代表出席了发布会。会议通过清华大学学堂在线全球直播,逾1万海内外观众线上观看。会议由清华大学气候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政教授主持。

1602744855188034522.jpg 

解振华致辞

生态环境部气候变化事务特别顾问、清华大学气候研究院院长解振华在致辞中首先感谢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全球气候变化与绿色发展专项基金、能源基金会等机构对项目的支持。他指出,922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大会发言中明确提出了中国的气候行动与目标,体现了中国一贯高度重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立场。这是我国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进一步彰显了中国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道路的战略定力,以及坚定支持多边主义、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解振华强调中国推动全社会加速向绿色低碳转型的举措和面临的艰巨挑战,希望清华气候院的研究成果能够为社会各界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为国家低碳发展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技术支撑。最后,解振华指明了进一步研究和论证的方向,表示清华气候院将继续为中国低碳转型和2060年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做出更大贡献。

解振华在致辞中向政府尤其是来自生态环境部、发改委、能源局、科技部、国家气象局的各位代表和学术界的专家表示感谢,并特别感谢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全球气候变化与绿色发展专项基金和能源基金会对本项目的支持,感谢吕志和基金会、宁夏燕宝慈善基金会、湖北当代公益基金会、英国儿童投资基金会、洛克菲勒兄弟基金会、气候工作基金会、麦克阿瑟基金会、美国环保协会、大自然保护协会、世界自然基金会、万科公益基金会、大道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中心等机构的大力支持。

1602744874246083706.jpg 

赵英民致辞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表示,该项研究成果必将对我国绿色低碳发展中落实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对我国通报和更新国家自主贡献,制定长期温室气体低排放发展战略等重大决策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赵英民强调习近平主席在75次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的气候目标在国内国际上具有深远意义。他指出各地区、各部门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在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同时主动开展适应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赵英民还对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目标、新任务提出了下一步工作的纲领,鼓励专家和各研究机构洞察国际、立足国情、虔心研究,不断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治理决策贡献新观察、新思路、新方案。

 1602744904891022113.jpg

刘燕华致辞

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主任刘燕华在致辞中强调,中国长期低碳发展战略与转型路径研究项目是在解振华主任的领导下,由清华大学等诸多机构的专家学者对战略定位、国情、资金、技术和政策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为落实习主席提出的目标给出了落地实施的建议和科学支撑,为全面落实各行各业的低碳研究提供了一个框架,开了一个好头。刘燕华介绍了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近期对相关研究的安排部署,指出即将开展的研究会与已完成的中国长期低碳发展战略与转型路径研究相辅相成、融为一体,努力为中国绿色低碳转型作出贡献。

1602744918839004871.jpg 

何建坤代表研究团队介绍项目成果

在成果介绍环节,清华大学气候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何建坤教授代表研究团队介绍了项目成果。他详尽阐释了项目出发点。站在当前的历史方位,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清华大学气候研究院从2019年初起,针对中国如何在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中规划低碳发展的战略、路径和措施,如何根据《巴黎协定》的原则履行符合我国国情和能力的国际责任和义务,如何推动和引领全球气候治理进程等课题开展了18个子课题的特定领域项目研究。何建坤系统阐述了项目的指导思想、多情景构想和研究阶段等,指出项目研究力图回应国内国际所关注重要的问题,聚焦相关政策咨询建议。何建坤还对中国能源和经济长期低碳转型的途径以及经济社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景象做了总貌性、系统性的介绍,阐释了目前到2050年的时间跨度内各个节点系统性、结构性的数据,并对未来发展中包括十四五规划等重大问题提出实质性的建议。

接下来的两场圆桌会议上,项目各个课题的负责人介绍相关部门和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及政策建议。

1602744933995055510.jpg 

第一场圆桌会议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徐华清主持了第一场圆桌会议,就各机构单位相关成果的重大发现,尤其是如何支撑落实2030年碳排放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战略目标,在理论、方法、实践上的重大创新等方面进行了分享和讨论。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王仲颖,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江亿,国家发改委能源所能效中心主任白泉,李政教授,欧训民副教授等专家学者分别发表精彩观点和结论。

 1602744974860006502.jpg

第二场圆桌会议

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希良主持了第二场圆桌会议,各机构单位就其承担课题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精彩分享。中国科学院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王毅,中国社科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所长潘家华,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处长李继峰,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贺克斌,清华大学长聘副教授滕飞等专家学者分别发表观点和结论。

 1602744991105097796.jpg

李政致辞

最后,李政教授在总结中感谢各位领导、专家们的精彩讲话 、报告和评论,也感谢清华大学气候研究院工作团队的辛勤付出。他希望本项目的研究成果能够为促进今后工作中努力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为未来书写全球绿色低碳发展大趋势中的中国故事贡献力量。

 

背景

气候变化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2015年,全球共196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并于2016114日正式生效。20169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也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批准《巴黎协定》的决定。

《巴黎协定》确立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长期目标:到本世纪末将全球气温升幅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2℃以内,并努力将气温升幅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1.5℃以内;全球尽快实现温室气体排放达峰,并在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

今年9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

201710月,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因多年来在推动全球气候治理进程方面的贡献,获吕志和持续发展奖。解振华将全部奖金2000万港币捐赠母校清华大学,设立全球气候变化与绿色发展专项基金。在邱勇校长倡议下,清华大学于201712月成立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解振华担任院长,邱勇任理事长。20181121日,党彦宝校友捐赠清华大学全球气候变化与绿色发展基金,再续校友对母校的无私回馈以及对人类生存发展问题的关切。

清华气候院的愿景是打造跨学科研究、人才培养和政策交流协同创新平台,整合国内外优质资源,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与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智慧和方案。气候院的工作内容包括对话与交流、战略研究、教育与培训三个方面,已经成功打造气候变化大讲堂巴黎协定之友等品牌旗舰项目,开展了2050低碳转型、气候与环境协同治理等战略研究项目,并组织了多期南南气候合作培训班。经过两年多的成长,形成了国际品牌影响力、国内外资源整合能力和专业研究实力三大优势,成长为领域内知名智库。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1号院3号楼12层1201

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

邮编:100084

联系电话:
  • 资源开发部:(8610) 62783786
  • 战略研究部: (8610)62780779
  • 项目管理部:(8610) 62797255
  • 捐赠服务部:(8610)62782779
  • 综合办公室:(8610) 62794587
  • 公共关系部:(8610) 62789633
  • 财务部:(8610)62794861/62794260
  • Email: tuef@tsinghua.edu.cn
  • 传真:(8610)62785959
  • 视频号
  • 微信订阅号
  • 微信服务号

版权所有 © 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