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即将迎来110周年校庆,学校全面推进综合改革、加快“双一流”建设,全力投入到拔尖人才培养、杰出教师选聘、前沿科学研究以及全球战略推进中,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
2011年4月8日,新英才控股集团董事长、清华校友总会理事、建筑学院82级兰春校友代表北京英才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与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签署捐赠协议,设立“清华大学新英才教育基金”,用以支持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和理科的发展。在近10年的资助下,新英才教育基金极大地支持了清华大学的学生工作、人才工作和人文、社科、艺术领域的研究,对相关单位的工作起到了有力的支撑作用。
培育青年英才
放眼全球,肩负使命。为适应全球形势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清华大学将全球胜任力的培养融入全校学生的教学培养体系。
在此过程中,新英才教育基金通过资助研究生院博士生短期访学项目,支持学校努力开拓学生的国际化视野,让学生在了解世界知名大学和学术前沿动态。2014年以来,该项目累计资助540名博士生开展短期访学,资助金额累计达1950万元。受资助已毕业的博士生中,58人获得了清华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博士生短期访学项目学生在海外交流
激励创新,引领发展。作为学校教育改革的抓手和重要举措,清华大学致力于将创新创业教育全面融入人才培养体系,打造“创意、创新、创业”融合的教育平台,努力培养学生的首创精神、企业家精神和创新能力。
在新英才教育基金等的资助下,学生学术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简称“星火班”)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支持学员进行产业调研、海外研修、国际学术交流等,积极探索基于第二课堂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路径。自2012年起,星火学员已累计6人获全国挑战杯特等奖,30人获清华大学本科生特等奖学金,发表或拟发表高水平论文401篇,授权专利68个,参加高水平国际会议189人次。

星火学员赴海外学习交流
三位一体,涵养通识。2014年,清华明确了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在落实这一教育理念的过程中,通识教育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新英才教育基金支持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海外暑期课程,致力于建设通识课程体系、营造校园人文氛围,让学生具备正确的价值观,文理兼备的知识结构,以及强烈好奇和多方能力,在包容的同时保持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
以美育人,化育菁华。清华大学有重视美育的传统,始终以“面向全体学生,提升全面素质”的“两全”理念为指引,经过一百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形成了多层次、立体化的美育体系。
新英才教育基金也支持了学生艺术团交响乐队开展对外演出。这些演出,不仅彰显了清华学子全面发展的风采,还展现了学校以美育人的成果,更推动了群众性文艺活动的普及和提升。
西雅图紫荆之夜晚会
涵养杰出学者
一流的师资是一流大学最关键的要素。清华大学于2017年和2019年分别推出文科“双高”计划和理科提升计划,加强文科人才引进工作,支持基础学科发展。在2020年9月11日召开的科学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要加大基础研究投入,鼓励社会以捐赠和建立基金等方式多渠道投入,扩大资金来源,形成持续稳定投入机制。
新英才教育基金不仅支持学校引进特聘教授,聘任了叶秀山、唐晓峰等一批国内外杰出学者为学校文科的科研和教育服务,进一步提高了文科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基金还支持了清华大学数学科学中心400万用于引进汪徐家、冯融、罗峰等20余位高级专家,有效的吸引了优秀人才到清华大学工作、世界顶尖数学家来清华开设课程,凸显了高端的数学教育和数学人才培养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中的重要意义。
此外,基金还通过支持人文学院聘请蒋绍愚、傅璇琮等5位教授,以及校友总会人才研究项目等,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对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具有基础性、全局性的重要战略意义。
支持学术发展
在解决涉及不同学科领域的重大问题方面,大学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清华正朝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不断迈进。一流意味着引领,不仅要引领世界科学技术的方向,更要影响思想文化的创新发展。
清华大学教师队伍中不乏学术创新的顶尖力量。在新英才教育基金的资助下,学校着力支持人文社科领域的学术研究,包括汪晖老师撰写的《区域:亚洲研究论丛》;刘石老师的“中华字库宋元印本文献用字搜集与整理”;侯旭东老师的清华历史讲堂;智库中心专项政策研究等近20个专项研究,对人文社会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助于提高我国的经典著作研究水平,推动国内理论经济学研究范式的多元化,展示了清华在学术研究、学术交流、学术成果等方面的成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9月17日,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简称“清华基金会”)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新英才教育基金交流会。兰春校友再次回到清华园,听取近二十位曾获得新英才教育基金支持的清华师生项目成果汇报。

兰春致辞
兰春校友感谢各位老师和同学们能够拨冗参加此次的交流会。他表示,希望自己的捐赠能够为学校雪中送炭,支持国家财政体系内难以支持,但对学校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项目。基金设立之初主要用于资助人才引进以及学生培养,经过近十年的努力,看到师生取得的成绩,兰春感到非常欣慰,他感谢同学和老师们锲而不舍的努力,也感谢清华基金会在过程中所做的大量细致的工作。
兰春表示,现在大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为“更人文”,未来人文研究及教育一定会越来越重要,然而在现有的教育环境下,科学、人文、艺术教育发展不均衡。他认为,未来跨学科的交叉融合是人文学科发展的重要机遇。这种机遇同样适用于智库中心等交叉学科研究范围更加广泛的研究机构。最后,他希望未来能够继续通过清华基金会为学校的创新发展做贡献,也希望各位老师和同学能够持续给予关心和指导。
在交流会上,获得资助的项目负责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分享了项目因应学校发展需求而不断调整深化的过程,也有受益学生从自身角度分享在项目中获得的成长和发展。他们都对兰春校友的支持表示诚挚的谢意。

孙傅分享
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主任孙傅展示了研究生院博士生短期访学项目的进展与成果,表示会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坚持教育中的国际交流,让同学们有更多机会接触新知识、开阔新视野、拓展新思路。

方维分享
航天航空学院博士方维分享了访问哈佛大学期间研究肿瘤细胞迁移的经历,高度的学科融合与合作令他受益匪浅。
陈翔分享
化工系博士陈翔前往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学,不仅逐渐建立起学术自信,还培养了学术视野与能力。

韩文弢分享
校团委副书记韩文弢介绍了学生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的概况与优化革新,该计划以提升学生学术科研水平位核心,通过科教融合培育拔尖创新人才,并将影响辐射至全校。
孟祥利分享
智库中心副主任孟祥利概述了智库的主要工作与发展规划,指出外部资源的支持有力促进了高端智库的建设、清华特色的突显和前瞻研究的落地。
此次交流会中,清华基金会还特别邀请到了在人文社科领域具有卓越成就的教授学者,分享他们在各自学科领域研究中的成果和未来规划的发展方向。他们对于兰春校友关注人文社科领域的研究,愿意持续支持人文学科的发展表示由衷的钦佩和感谢。

刘石分享
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刘石介绍了“中华字库”项目的源起、进展和关键意义,强调现代科技是推进传统学科发展的重要方式,也是学科交叉融合的必然结果。

张赪分享
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张赪从启动《清华语言学博士丛书》项目的初心说起,回顾了数年的学术、育人成果,希望能够继续推动清华语言学发展,为全国语言学博士的培养做出贡献。

侯旭东分享
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侯旭东分享了清华历史讲堂的筹办经历,指出这一讲堂在促进历史系学科和专业人才发展的同时,对提升校园文化氛围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仲伟民分享
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仲伟民讲述了文科成果转化基金的设立初衷,即让文科重要的研究成果出走书斋,让更多人重新认识了解中国的历史和科学文化成就,从而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刘奋荣分享
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刘奋荣感慨于捐赠基金对《中国逻辑思想史手册》项目的有力支持,她期待该手册的出版能为中西思想文化交流做出贡献。
蒋运鹏分享
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蒋运鹏介绍了《清华西方哲学研究》项目的进展,该刊物正在逐步建立完善双向盲审机制,努力成为见地深刻、影响深远的核心期刊。

张敢分享
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教授张敢概述了“名家谈文艺”系列讲座的举办情况,他表示,这些讲座不仅切实推进了校园美育,还将通过育人把影响辐射,从而对中国文化建设起到积极作用。
金兼斌分享
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金兼斌围绕“高校基金会筹款能力影响因素”展开研究,通过大量的调研访谈和分析归纳,为学校基金会的筹款规划和策略建设提供参考。
袁桅主持交流会

交流会现场
清华大学副校长、清华基金会理事长杨斌出席交流会并对兰春校友多年来的捐赠支持表示感谢,他鼓励师生要积极探索努力做出更多成果,也要求基金会珍惜并用好每一笔捐赠,为学校相关学科发展及人才培养做出贡献。清华基金会秘书长袁桅主持交流会,副秘书长孙大鹏、资源开发部副部长王杰等参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