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真实记录着一所学校的发展轨迹,是积淀深厚文化的沃土,产生创新思想的源泉。作为大学精神与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践行者,校友为学校的历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学校的未来勾勒着广阔壮美的蓝图。
4月22日,陈大同、武平、潘建岳、李峰王奕伉俪、倪正东六位校友捐赠母校,支持校史馆改造,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希望更多学子在精神传承中汲取强大力量,也祝愿更人文的清华以更从容、更自信的步伐迈向世界、迎接未来。
陈大同、武平、潘建岳、李峰、王奕、倪正东校友,清华大学校长邱勇,校党委书记陈旭,原校长张孝文、王大中,原校党委书记贺美英,副校长、教育基金会理事长杨斌,以及校史编委会的老领导们出席仪式。校党委副书记、校史编委会主任向波涛主持仪式。

陈大同致辞
陈大同从创业者的角度出发,认为历史具有重要的激励和引领作用。他说,不论是在中华民族最危难的时刻,还是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无数清华人前赴后继,艰苦奋斗,立足于祖国大地,在各方面,特别是在技术创新方面,为中国乃至世界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陈大同说,自己能在投身于时代潮流后取得一点成绩,这离不开清华的培养,更离不开清华的传统与精神。作为重要载体,校史馆在记录历史的同时,将清华精神代代传承,激励我们艰苦奋斗,敢于创新,创造新的历史,从而造福中华民族,造福全人类,无愧于大时代。

武平致辞
武平表示,清华的历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代中国的奋斗史,清华始终将自身发展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他说,每次来校史馆都感慨万千,清华人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刻而隽永的烙印,这也是我们继续前进的底气和力量。武平讲述了自己与校友共同创业的渊源,也对众人齐聚支持校史馆改造的机会倍感珍惜。他向恩师表达了由衷的感谢,也借读书时的诗作寄托了对母校的深挚情意。

潘建岳致辞
潘建岳感慨道,清华的求学经历塑造了自己,美丽的校园熏陶着自己,底蕴深厚的校训也在一直激励自己。回顾历史,清华人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已经凝入思想,刻进灵魂。在学校结识的优秀师长与同道好友,是他裨益一生的财富。潘建岳分享了自己和清华校友共同秉承情怀理念,以专业成就产业的创业经历,他也希望以前辈为榜样,更有情怀和担当,持续奋斗,不断回馈清华,回馈社会。

李峰、王奕伉俪
李峰说,110年校史,是清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的全面展现。作为这种精神的载体,校史馆浓缩了学校百余年的价值理念,也为文化传承提供了重要场所。他表示,一代代清华人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不懈奋斗,积极肩负时代使命,怀揣理想信念主动站在最需要的地方。李峰期待校史馆记录下师生、校友在学校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征途上的点滴努力,也希望有机会再为学校做出贡献。

倪正东致辞
倪正东诚挚感谢母校培育和恩师教诲。他说,清华不仅是工程师和科学家的摇篮,还成为了越来越多企业家梦想开始的地方。倪正东回顾了自己在校期间参与举办学校创业计划竞赛的经历,表示很高兴看到如今创新创业在清华蔚然成风。他提到,清华的求学生涯是最青春美好的一段时光,无论身处何方,他始终心系母校,从未离开。倪正东祝愿每个人都能成为一朵更美丽、更灿烂、更绽放的小紫荆花。

邱勇致辞
邱勇首先代表学校向出席仪式的各位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也向捐赠支持校史馆改造的六位校友表示衷心的感谢。他说,在110周年校庆这样一个清华历史上的重要时刻,此次活动具有特殊的意义。首先,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清华不仅有110年的历史,还非常珍惜积淀下形成的历史文化,将其当做最宝贵的财富,视为学校迈向新征程的重要力量源泉。其次,具有浓厚的校友情怀。六位校友是支持清华时间最长、力度最大的一批校友的代表,对母校充满情意。学校最重要的成就是培养出能够取得成绩并为社会所认可的优秀校友,正是校友们的声誉成就了学校的声誉。在当今关键的历史变革发展阶段,清华校友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这也是彰显学校办学高度的一个标志。此外,具有特殊的传承意义。学校老领导们在传承历史,也在见证我们这代人对历史的进一步延续,他们的出席赋予活动格外浓厚的传承意味。
邱勇说,4月19日总书记考察清华大学并发表重要讲话,这对清华和中国高等教育的长远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总书记指出,中国教育是能够培养出大师来的。这句话掷地有声,既给予肯定,又增强信心,同时还寄予极大的期盼。清华会将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建设好学科,培养好人才,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为现代化强国建设、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邱勇表示,清华大学110年校史展览在百年校史展的基础上,经完善后呈现给社会。该展览主要有两大方面的改进。其一,内容进一步丰富拓展,在补充感人细节、珍贵史料的同时,拓展了历史的长度,增加了学校新百年以来的发展进程,向校友和公众展现清华新时代欣欣向荣的朝气与活力。其二,形式进一步创新,利用技术手段以更多维的视角呈现更好的清华。他说,此次校史馆改造得到了六位校友的大力支持。这是校友送给母校生日的一份宝贵礼物,满怀情意,也蕴含期盼。唯有学校的蓬勃发展,才能给校友以反馈和回应。邱勇特别提到,学校和校友同心同向,同步同力,一道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学校也会持续关注校友成长,并以校友的发展与成就为荣光。
邱勇强调,校史是每一位清华人的必修课,也是形成健全人格、实现全面发展的基础。在此次活动上,学校还将同步启动线上校史展览和校史党史资源特色库,完整展现学校悠久的历史脉络和优良的传统文化。他也代表学校,向为此付出辛勤努力,克服困难挑战的师生、校友及工作人员表示感谢。
邱勇回顾了清华人眼中的清华。季羡林先生说:“清华园,永远占据着我的心灵。回忆起清华园,就像回忆我的母亲。”杨绛先生写道:“我在许多学校上过学,最爱的是清华大学。”朱镕基总理深情题词:“水木清华,春风化雨,教我育我,终生难忘。”这代表了清华校友的心声,其中饱含的情意,也是激励学校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清华是所有校友温暖的家,清华人是我们共同的身份。
邱勇表示,站在新的发展阶段,清华不仅要回望历史、传承历史,还要创造历史、走向未来。学校通过学风建设大会、科研工作讨论会以及研究生教育改革研讨月,分析总结了在学风传承、科研创新、高层次人才培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以务实的态度,从问题出发,自信迈向新的高度。邱勇说,清华还要树立新的理念,在引领中开拓奋进。仪式当天,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正式成立,这是继2018年成立实体性航空发动机研究院后,学校深度参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又一重大举措。2016年,学校首次制订并启动实施“全球战略”,在西雅图、智利、圣地亚哥、米兰等地建立了海外教学科研基地。从2017年开始,清华大学先后发起成立亚洲大学联盟、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和世界慕课联盟,并担任主席单位。2020年,学校成立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以书院模式落地强基计划,充分体现了清华的勇气、魄力与信心。邱勇相信,在110周年校庆之后,学校会在公共卫生、气侯变化、人工智能治理、在线教育等方面,为世界高等教育发挥引领作用。同时,清华也要努力在服务国家的历史进程中,成就一流大学的高度,为国家、社会、人类的进步做出更大、更新的贡献。

杨斌介绍校友捐赠背景
杨斌介绍了此次捐赠的背景和意义,并特别提到,十年前校史馆在校友的捐赠支持下于百年校庆期间落成,十年后,校史馆的改造又得到六位校友的鼎力支持。校史馆展示了清华的历史,也呈现了学校的精神风范和育人理念,校友的捐赠之举更让其成为了讲述守护与传承、宣传公益精神的阵地。他表示,六位校友长期关心并支持清华的建设发展,他们心系母校、饮水思源的精神与情怀,是“更好的清华”的展示,也是学校在110周年之后向着世界一流大学前列迈进的信心和动力。

范宝龙介绍校史馆改造情况

校史讲解志愿者郭璐蕾发言
校史馆馆长范宝龙介绍了校史馆的改造情况,他表示,提升改造后校史馆呈现三个特点:展出内容更丰富、展示形式更多样、展场环境更优化。他说,校史馆将不负师生、校友和社会期望,深入加强校史研究,广泛开展教育工作,继承和弘扬优良传统,更好地服务学校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经管学院学生、校史讲解志愿者郭璐蕾说,校史馆的讲解工作赋予她身为清华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让她意识到渺小的个体也是创造历史的主体。她感慨于清华人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始终秉持的爱国奉献、行胜于言的信念,也希望继续为校史宣传教育工作贡献力量。





签署捐赠协议

陈旭向校友颁发捐赠纪念牌

捐赠鸣谢牌揭牌
仪式上,陈大同、武平、潘建岳、李峰、倪正东分别与教育基金会秘书长袁桅签署捐赠协议。陈旭向校友依次颁发捐赠纪念牌。六位校友、邱勇、陈旭、杨斌、向波涛、韩景阳、袁桅、范宝龙共同为捐赠鸣谢牌揭牌。

仪式现场

合影
同日,清华大学110年校史展览正式开幕,线上校史展览和校史党史资源特色库也同步启动。该展览是校史馆改造的一部分,以时间为轴线、以重点事件为亮点,展现学校发展历程、传承清华精神风骨,呈现“质朴厚重、准确生动、大气雍容”的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