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学党史,汲智慧,强信念,开新局——教育基金会党支部启动“党员讲党史”系列活动

2021.06.09

68日下午,基金会党支部开展建党100周年党史学习专题组织生活会,基金会全体党员和工作人员参加,支部书记赵劲松主持。

基金会党史学习主题为学党史、汲智慧、强信念、开新局,将以党员讲党史的形式连续开展,每次组织生活邀请3-5位党员,按照百年党史的时间顺序,就党史某一阶段或重大事件分享学习体会。本次组织生活是党史学习的第一次分享活动。

1623238793850005005.jpg

袁桅秘书长专题分享回顾百年辉煌党史

袁桅秘书长以回顾百年辉煌党史为题为大家做开篇报告。她带领大家系统回顾和解读了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的源起、精髓要义和新时代弘扬伟大精神的重要意义,以深入浅出的语言,让大家深刻的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人铸就的伟大精神穿透历史、历久弥新,是近现代以来中华民族自强精神的核心,是鼓舞中国人民战胜困难、勇往直前、不断取得新胜利的巨大精神力量。袁桅要求大家以建党百年为契机,认真学习研读建党百年红色历史,分享学习心得,践行新时代精神,从注重方式方法创新、树立正确党史观等方面深入学习党史,把思想和行动统一起来,在学思践悟中汲取智慧、筑牢理想信念,努力开创思想进步和岗位工作新局面。

1623238816897027443.jpg

蒋昕芮同志分享党史学习体会

党员蒋昕芮以觉醒年代为主题分享了自己学习中共建党初期历史,尤其是中国青年共产主义意识萌芽觉醒过程的体会。回顾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这两段历史,看到国家出于危难、迷茫之际,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们踌躇满志,兼收并蓄,敢做敢当的景象,令身处当代的自己依旧感到热血沸腾、心潮澎湃,既兴奋又钦佩:感到兴奋的是他们各抒己见、百家争鸣;感到钦佩的是他们的开拓精神。他们选择了一条困难、开拓、迎难而上的拼搏之路,而非舒适、守成和安逸之路。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仍要坚持科学与民主的时代精神,不畏艰险,不畏苦难,勇往直前,积极去探索新发展之路、创新之路,赋予德先生”“赛先生”“穆小姐在这个时代的新意义。

1623238905743058723.jpg

入党积极分子吕真分享党史学习体会

入党积极分子吕真聚焦中国共产党旅欧支部分享了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在欧洲活动的历史。1920年代,如周恩来、邓小平、蔡和森等一批进步青年为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赴欧洲勤工俭学中通过实践与观察,在欧洲各种社会思潮中不断学习思考,最终选择了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吕真说,回顾自己的留学生活,感觉自己也循着先辈的足迹不断加深着对马克思主义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作为21世纪的新青年,不仅要走出去”“开眼看世界,更要明确离开是为了更好的回来。自己作为入党积极分子,要不断加强党史学习,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争取早日加入具有百年光辉历史的中国共产党。

1623238921841064016.jpg

支部书记赵劲松讲专题分享长征精神与中国革命伟大转折

支部书记赵劲松作了长征精神与中国革命伟大转折的专题分享。赵劲松从建党后到长征前的国内外形势、长征路上的重要历史事件为主线,用深入浅出的讲解和丰富的文字图片史料,全景式地展现了长征的历史意义,解读了长征给我们的重要启示。他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伟大长征精神首先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精神,这在长征中我党坚决选择北上抗日中得到充分体现;其次,长征也反映了我党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寻找适合我们自己道路的精神。特别是,从毛泽东同志在长征中写下的豪迈诗词中,也反映出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这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必胜信念在今天中国崛起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国际形势下具有特别重要意义。

1623238945624076506.jpg

基金会全体党员和工作人员参加党史学习活动

与会党员和群众普遍认为,党员同志们的学习分享准备充分、内容丰富、讲解精彩。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对于大家总结历史经验,认识历史规律,牢记初心使命,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重要意义。基金会党支部将持续开展党员讲党史系列活动,迎接和庆祝建党一百周年。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1号院3号楼12层1201

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

邮编:100084

联系电话:
  • 资源开发部:(8610) 62783786
  • 战略研究部: (8610)62780779
  • 项目管理部:(8610) 62797255
  • 捐赠服务部:(8610)62782779
  • 综合办公室:(8610) 62794587
  • 公共关系部:(8610) 62789633
  • 财务部:(8610)62794861/62794260
  • Email: tuef@tsinghua.edu.cn
  • 传真:(8610)62785959
  • 视频号
  • 微信订阅号
  • 微信服务号

版权所有 © 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