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所有的清华人一样,王德晓走过了一条“鲤鱼跃龙门”的求学之路。从山东威海文登市的一个中学出发,1981年,以优异的成绩在高考大省山东省考入清华大学,梦想由此启航。提起当年选择清华大学电子系,他的神情仿佛回到了少年时代:“ ‘无线电’三个字给人感觉很神秘,他带着这样的憧憬走进了清华大学的校园。”他至今仍记得初入清华园的那一天,南门两侧高大的杨树迎风起舞,阳光洒在校门前的林荫道上,刚入学的他敬畏又兴奋,这座梦想中的中国顶尖学府,也将成为他日后奋斗的根基和成长的沃土。
已过知天命之年的王德晓在心态上依然年轻。回忆清华园的时光,他觉得庆幸又感恩。“对于一个青年人,清华所给予的不仅仅是一座知识的殿堂,更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深度塑造”。而这种塑造深刻地影响了王德晓后来的时光,也包括他2019年回馈母校的行动。
“我是一个从小县城走出来的孩子,北京首都是神圣且透着新鲜感的,当然也会有手足无措的时候。我特别庆幸那个时候自己加入了一个温暖友爱的班集体,这样的氛围让我很快适应了清华的求学生活。”王德晓觉得,那是青春赠予他们的一笔丰厚财富。
本科毕业之后,王德晓没有沿着传统理工科专业的路径走科研的路,而是选择了攻读经济管理专业的研究生。1990年,王德晓在清华大学攻读研究生,这一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1990年也被称为中国资本市场的元年。1993年,王德晓获清华大学管理硕士学位,成为当时全国三大证券公司之一的华夏证券最早的一批员工。也是从这一刻开始,王德晓开启了他在中国资本市场30年的职业生涯。
王德晓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探索资本市场的运行规律。务实的工作态度和扎实的工作作风,让他迅速成长,先后于华泰资产管理公司、阳光资产管理公司、阳光保险集团担任高管。2015年,在王德晓五十岁这一年,他开始了正式的创业,成立了泓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成为专业人士发起设立公募基金的第一人。在一个本可“安稳养老”的阶段,王德晓的人生又一次从零开始。
走进泓德基金的办公区,映入眼帘的首先是一幅字:为客户创造价值。这是王德晓创立泓德基金的初心,也是他一直坚持的理念。王德晓身上有着清华人天然的社会责任感:“我希望通过我们的专业能力,为大家实现财富层面的助力,让年老的人老有所养,让年轻的人获得更好的财务支持。”
信任与责任,是在采访中王德晓不断提到的两个关键词。一个涉及到财富管理行业的特征,信任是第一位的。赢得信任,要求的不仅仅是专业能力过硬,更要人品和价值观过硬。
泓德基金中的“德”字,就是想表达这家企业“厚德载物”,继续践行清华的这一校训,做一家让政府信任、客户信任、员工信任的公司。
从年轻时的勇敢尝试,到二十多年投资行业的磨练,再到创立泓德基金,一路走来,王德晓的经历并非一帆风顺。他对年轻的学弟学妹有三点建议。
第一,从兴趣出发。任何一个行业,热爱永远是第一位。单纯地以赚钱多少为出发点,不会长久。
第二,加强承压能力,每一次挫折都是财富。事实上,哪一行都需要承压能力,面对挫折和压力,需要建立起强大的心态。这一心态的养成,一是来源于我们对自身专业水准的自信,二是来源于我们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就像资本市场每天都在变化,但也有内在的发展规律,只有抓住规律,才能在变化面前更有底气,也才更懂得应该坚持什么。”
“公益不是形式主义,是发掘真实的需求,帮助真正有需要的人。”在公司成立之初,王德晓就提出将公益与公司发展视为同等重要的事业,作为全国第一家注册地在拉萨的公募基金管理机构,泓德基金情牵西藏,每一年都由高管带队亲赴雪域高原,躬身参与一线公益多年来,“泓德爱心之路”的足迹已触达包括那曲、白朗在内的100多个个村庄、300多户家庭,将公益落到实处,帮助藏地人民推进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低调务实的公益举动不断进阶,透露出他们的决心和毅力,也让很多人感受到:金融也有温度。
对母校的信任和感恩,一直贯穿在王德晓的言谈之间。随着公司的发展,对于母校的支持与回馈,王德晓更是不遗余力。
2019年5月20日,泓德基金捐赠清华大学支持“大中教育衔接”,王德晓(前排右一)与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秘书长袁桅(前排左一)签署捐赠协议
2019年,王德晓校友携泓德基金捐赠支持清华大学“大中教育衔接”项目,旨在引导和推动大学教育理念和中学教育的有机衔接。
“身为清华人,一生清华心。”他说,“清华人”是他一生都为之自豪的身份。谈及此次捐赠,他说:“这是为母校和祖国教育事业所尽的绵薄之力,也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校友加入,让企业支持教育的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