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张慕葏:对母校最深沉的爱与回馈

2023.05.10


年到耄耋的张慕葏老师步伐健朗、思维敏捷、精神矍铄,时入隆冬却依然保持着游泳健身的习惯。在清华70余年的学习和工作经历,让张慕葏始终牢记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党和清华的培养。


从一位19岁的共青团员,成长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老师和一名老教育工作者,张老师和夫人潘敏贞(水利系退休教师)以自己对母校的浓浓感激之情,捐资设立“清华校友—张慕葏潘敏贞励学基金”,用来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习勤奋、生活简朴的学生完成学业、成才报国。


前辈们的耳濡目染


张老师总是说自己是一个“地道的清华人”,在清华学习生活了72年,90岁高龄仍然清楚地记得自己在清华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说起过往的经历仍然眼里有光、容光焕发。1953年,张慕葏被选拔为首批政治辅导员,在忙碌的学习和生活中,也得到了时任校长蒋南翔老师的关心和指导,他曾回忆自己开始担任政治辅导员时,在蒋南翔校长家里开会,蒋校长谆谆嘱咐自己,年轻时一定要练好政治上的基本功,做政治辅导员就是培养政治工作、组织能力的基本功,且这些基本功要从小培养。


“他给我们举个例子,就像唱京剧,有两种人,一种是从小科班出身,从小时候就练京剧,他一出场,他的唱腔和身段就可以看出来,这个人有功底,从小培养出来;还有一种就是票友,他唱京剧是后来学习的,一出来就知道这是一个票友,不是科班出身。他说你们做政治工作也是要培养成为‘科班出身的’,能够成为这方面又红又专的人才。”这一席话让张老师印象深刻终生受益,并在之后的工作生活中,时刻不忘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政治觉悟。


1956年,由于北京只在清华大学有一个室内游泳池,所以毛泽东主席有时晚上曾经到清华来游泳锻炼。当时,张慕葏老师在清华担任团委工作,在工作上遇到了一定的困难。“当时清华搞先进集体,表扬学生中全面发展好的班级。社会上有人认为先进集体束缚了学生的个性,有强迫命令、简单化等等问题,有争议。”时任校长蒋南翔老师陪毛主席时将情况汇报给毛主席,并得到了主席的肯定。蒋校长传达主席意见后,张慕葏老师备受鼓舞,更加坚定信念,加强基层团支部和学生班级组织建设,继续推进先进集体的相关工作,至今仍影响着清华学生班级基层组织建设。


1958年,周恩来总理曾经应邀来清华参观毕业展览还在政协礼堂观看清华学生文工团演出。当时蒋南翔校长要求同学们搞“真刀真枪”的毕业设计,项目包括密云水库、微型汽车等内容,都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周恩来总理参观后,在讲话中肯定学校能够将教育和生产实际相结合,希望学生能够再接再厉,取得更好的成就。周总理关怀清华、平易近人的风范让张慕葏老师深受教育,终身难忘。


在主持团委工作时,张慕葏老师深感时任党委常务副书记刘冰老师严谨求实的作风对他的教导:“1962年的时候,因为学生干部政策水平不高,有些简单化,极左的一些做法,对学生比较简单化。后来刘冰同志就在他的办公室里面用差不多两个星期的时间,每天跟我们团委主要干部讨论,团支部工作当中有哪些问题,有哪些政策界限不清楚,最后形成了五十条。这五十条就是一条一条说明共青团的工作应该怎么做,比如说不能够把同学努力学习看作白专道路,不能只红不专,也要又红又专等等,刘冰同志针对团支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帮我们明确了政策界限,最后开了一个全校基层团干部会,党委也发了一个文件,刘冰同志亲自做报告,这些对我们教育也很大。”这些内容形成了《学生政治思想工作的任务和一些问题的界限》(五十条),这一文件的贯彻大大提高了团干部的工作水平。团委干部更受益匪浅。


张慕葏老师说,正是老一辈共产党人和老师们的言传身教,使我坚定了理想信念,明确了政治方向,也开始懂得了什么是党的优良传统和良好的工作作风。要努力做到又红又专全面发展。


校园文化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最独特的优势


作为一个地道的清华人,母校的校园文化让张老师倍感骄傲,他也坚信这是清华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独特的优势,感染教育了一代一代的清华人。他认为,首先清华校园文化继承发扬了我们国家的优秀文化传统。“中国有一位哲学家叫张岱年先生,他是很著名的哲学家,也曾在清华任教。他曾经讲过一句话说:我们中华优秀传统的文化的精髓精华就体现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八个字上。”而清华的校训正是体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


张慕葏说,清华的校园文化不仅吸收了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还吸收了西方的优秀的文化。“清华是用我们中国的庚子赔款创办,开始也吸收了很多西方的教学经验和他们的文化,特别是梅贻琦担任校长期间,曾经在国外访问了很多的大学,把西方的很多大学里面的一些办学的经验以及西方的优秀文化,带到了清华大学。新中国成立前的清华既植根于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又吸收了西方科学文化的理念与方法,形成了‘古今贯通,中西融合’的好学风。”


“我们优秀的校园文化,继承发扬了我们中国近代的革命的文化的传统,也继承发扬了我们共产党百年来的建党精神。”他以蒋南翔校长为例,认为蒋南翔一生唯实求真,他工作中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是执行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方面的模范。也为清华大学的建设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们的优秀校园文化也继承了改革开放以来的优秀文化,如扩大开放借鉴吸收国外先进优秀文化和勇于创新改革的精神。”


“我们清华文化来自于这些方面,清华校园文化精神我归纳成六点:第一点,体现出来是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爱国精神,第二点,是追求真理,唯实求真的精神,第三点,是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人文精神。第四点,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第五点,是学术自由,崇尚平等的民主精神。第六点,是和而不同,兼容并包的开放精神,归纳起来就是爱国、科学、人文、创新、民主、开放。我觉得这几点体现了清华非常优秀的校园文化,正是在这样的校园文化熏陶下,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培养出一代一代的清华的优秀杰出人才。”


生斯长斯,吾爱吾校


张老师总是说,我热爱清华,也感谢清华。2019年,张慕葏老师和夫人一起捐赠设立了“张慕葏和潘敏贞奖助励学基金”。他说,除了他自己之外,夫人潘敏贞也是清华大学的水利系毕业生,毕业之后一直在清华大学任教,一辈子从事清华的教育工作,女儿叫张卫红也是清华大学建筑系的毕业生,“我们都是清华大学培养成长起来,所以我非常感谢清华大学母校,也希望我们清华大学母校为我们祖国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张慕葏认为,虽然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时代,但是国家仍然存在着贫富差距,有不少贫困地区和一些贫困家庭的学生,他们到大学来学习,经济上仍有困难。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捐赠,使这些经济困难学生能够安心学习,努力成才,将来为我们国家做贡献。



 

校友会秘书长唐杰老师为清华大学原副校长张慕葏和夫人潘敏贞颁发捐赠荣誉证书


对于新一代的年轻人,张慕葏老师希望他们能够在学校学习和在社会工作时,仍然能够深刻理解发扬清华优秀的文化精神,坚持又红又专,全面发展,为中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


关于张慕葏老师


1953年毕业,此后一直执教于清华大学,从事中国近现代历史与当代中国社会与经济的教学、科学研究工作。1984年担任清华大学副校长兼社会科学系主任。1990年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美国芝加哥总领事馆教育参赞。1993年末回国。曾任中国老教授协会常务副会长、名誉副会长、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教授、香港树仁学院当代中国研究中心顾问。




为了更好的发挥高校基金会汇聚大学资源,服务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桥梁与平台作用,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特别策划了“同道者说”重要捐赠人微视频系列,邀请清华百十发展历程中做出卓越贡献的校友、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及校内师生,以多媒体形式,记录他们的动人瞬间,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已逐渐形成一个兼具公益性、社会性、开放性、融通性的大学公益展示平台。希望未来有更多同行者与我们一道,为清华大学的长远发展,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振兴贡献力量。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1号院3号楼12层1201

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

邮编:100084

联系电话:
  • 资源开发部:(8610) 62783786
  • 战略研究部: (8610)62780779
  • 项目管理部:(8610) 62797255
  • 捐赠服务部:(8610)62782779
  • 综合办公室:(8610) 62794587
  • 公共关系部:(8610) 62789633
  • 财务部:(8610)62794861/62794260
  • Email: tuef@tsinghua.edu.cn
  • 传真:(8610)62785959
  • 视频号
  • 微信订阅号
  • 微信服务号

版权所有 © 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