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老师总是说自己是一个“地道的清华人”,在清华学习生活了72年,90岁高龄仍然清楚地记得自己在清华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说起过往的经历仍然眼里有光、容光焕发。1953年,张慕葏被选拔为首批政治辅导员,在忙碌的学习和生活中,也得到了时任校长蒋南翔老师的关心和指导,他曾回忆自己开始担任政治辅导员时,在蒋南翔校长家里开会,蒋校长谆谆嘱咐自己,年轻时一定要练好政治上的基本功,做政治辅导员就是培养政治工作、组织能力的基本功,且这些基本功要从小培养。
“他给我们举个例子,就像唱京剧,有两种人,一种是从小科班出身,从小时候就练京剧,他一出场,他的唱腔和身段就可以看出来,这个人有功底,从小培养出来;还有一种就是票友,他唱京剧是后来学习的,一出来就知道这是一个票友,不是科班出身。他说你们做政治工作也是要培养成为‘科班出身的’,能够成为这方面又红又专的人才。”这一席话让张老师印象深刻终生受益,并在之后的工作生活中,时刻不忘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政治觉悟。
1956年,由于北京只在清华大学有一个室内游泳池,所以毛泽东主席有时晚上曾经到清华来游泳锻炼。当时,张慕葏老师在清华担任团委工作,在工作上遇到了一定的困难。“当时清华搞先进集体,表扬学生中全面发展好的班级。社会上有人认为先进集体束缚了学生的个性,有强迫命令、简单化等等问题,有争议。”时任校长蒋南翔老师陪毛主席时将情况汇报给毛主席,并得到了主席的肯定。蒋校长传达主席意见后,张慕葏老师备受鼓舞,更加坚定信念,加强基层团支部和学生班级组织建设,继续推进先进集体的相关工作,至今仍影响着清华学生班级基层组织建设。
1958年,周恩来总理曾经应邀来清华参观毕业展览还在政协礼堂观看清华学生文工团演出。当时蒋南翔校长要求同学们搞“真刀真枪”的毕业设计,项目包括密云水库、微型汽车等内容,都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周恩来总理参观后,在讲话中肯定学校能够将教育和生产实际相结合,希望学生能够再接再厉,取得更好的成就。周总理关怀清华、平易近人的风范让张慕葏老师深受教育,终身难忘。
在主持团委工作时,张慕葏老师深感时任党委常务副书记刘冰老师严谨求实的作风对他的教导:“1962年的时候,因为学生干部政策水平不高,有些简单化,极左的一些做法,对学生比较简单化。后来刘冰同志就在他的办公室里面用差不多两个星期的时间,每天跟我们团委主要干部讨论,团支部工作当中有哪些问题,有哪些政策界限不清楚,最后形成了五十条。这五十条就是一条一条说明共青团的工作应该怎么做,比如说不能够把同学努力学习看作白专道路,不能只红不专,也要又红又专等等,刘冰同志针对团支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帮我们明确了政策界限,最后开了一个全校基层团干部会,党委也发了一个文件,刘冰同志亲自做报告,这些对我们教育也很大。”这些内容形成了《学生政治思想工作的任务和一些问题的界限》(五十条),这一文件的贯彻大大提高了团干部的工作水平。团委干部更受益匪浅。
张慕葏老师说,正是老一辈共产党人和老师们的言传身教,使我坚定了理想信念,明确了政治方向,也开始懂得了什么是党的优良传统和良好的工作作风。要努力做到又红又专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