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爱己及人、回馈社会——晚辈眼中的熊知行先生

2023.05.10


有一位女先生

曾经历过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

曾在西南联大和香港中文大学做过教授;

曾作为香港记者,见证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看着骡马拉着山炮在天安门广场检阅驰过;

经历沧桑巨变,晚年仍不忘感恩回馈,功存教育、造福桑梓,不忘肩负的民族复兴使命和责任。


但在晚辈的回忆之中,她仍然是那个清癯文雅,沉稳和气,对晚辈要求严格的长辈,令人肃然起敬,亦使晚辈奋发图强。


流年不弃桑榆老,秋日冉冉映重阳。时至九九重阳节,我们分享这篇晚辈眼中的熊知行先生,以纪念那个支持母校清华发展,关心老年学长远发展的慈祥老人。


西南联大与开国大典

在熊知行先生的外甥、杏范教育基金会理事长杨坚争和外甥女、秘书长杨竞鸣眼中,熊知行先生是一位对知识充满渴望、毕生追求祖国繁荣昌盛的传奇知识女性,年逾五旬仍能在伦敦获得数学博士学位,鲐背之年还能够看书学习,年近百岁仍在为自己创办的杏范教育基金会工作,回馈祖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熊知行先生1917年生于上海,1938年入读西南联大,1945年任教于上海第一女子师范学院,1950年移居香港,随后在香港中文大学任教直至退休。据杨坚争回忆,熊先生年幼之时就酷爱读书,大学入读土木工程系。“当时女同学学习科学技术学科的很少,她是全班唯一一个女同学。”


39844

熊知行先生进入国立西南联大读书时的学生注册卡片


熊知行先生曾回忆西南联大的学习生活,她觉得在西南联大很快乐,虽然物质条件很艰苦,但学术气氛非常自由。谈及对于梅贻琦校长的印象,她说西南联大时期,学校要照顾的方面很多,梅校长当时很不容易,各个方面都能够照顾到,学生们都非常尊敬他。


在西南联大,熊知行先生也养成了锻炼身体的习惯,她认为“运动是很重要的,如果用脑时间长了的话,运动是很好的一种调节方式。”在香港中文大学工作时,尽管已经年近60岁,她还经常进行瑜伽的锻炼。


A754

熊先生在清华园


年轻的时候,熊先生曾做过记者、教师等职业。杨坚争说,熊先生还曾参与一些民主运动,并曾努力营救在监狱中的中国共产党人士,也帮助很多青年学生到延安去。新中国成立时,她曾作为特邀记者在天安门城楼拍摄开国大典,见证了天安门广场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所拍摄的照片也成为我国十幅经典开国大典照片之一。1949年,新华书店发行的一套20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大阅兵》图片,其中第一张“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在新中国首都升起了第一面新国旗”的图片拍摄者就是熊知行先生。


爱国爱校与杏范基金会


1982年,熊知行先生在香港创立杏范教育基金会,开始投身慈善教育事业。2001年,熊先生捐赠母校建设熊知行楼,并大力支持清华老年学研究的发展。


熊知行楼整个建筑平面布局呈“L”形。大楼设有研究工作室、学术报告厅、图书阅览室、活动室、多功能厅等。楼内宽敞明亮、质朴温馨,周围绿树环绕,景色优美。熊知行楼落成伊始,清华大学老年学研究中心便设立其中。该研究中心是中国第一个在大学中设立的老年学研究机构,为清华老年教育、老年保健、老年娱乐和老年问题研究提供良好的条件和设施。作为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的系馆,它也富有了更多的学术气息与人文气息。在清华大学90周年校庆之际,熊先生曾专程从海外赶来,主持了熊知行楼的开工典礼;2004年返回母校,参加落成典礼,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


4B9A2

熊先生在捐赠仪式上


熊先生的大爱遍及祖国各地。香港杏范教育基金会在熊先生的带领下,1995-2010年,先后在云南、江西、浙江、福建、西藏等地捐建多所希望小学。此外,她在自己的家乡上海青浦建设了第一座科技图书馆,后来又在上海虹桥建设了第二座科技图书馆。


十六字家训与老年学研究


熊先生对自己的家人亦十分慷慨,但却要求极严格。杨竞鸣说:“她为我们子女立下了十六字家训:自强不息、自力更生、爱己及人、回馈社会。她解释每一个人都要靠自己的力量去进步攀登,没有自己的努力她是不资助小辈的。”


3D6F1

杨竞鸣女士


熊知行先生要求晚辈要爱护自己,遵守社会基本的道德品质,规范自己的行为,把自己的爱给与周围的人,使得整体的氛围能够和谐,并能够不断的促进人的进步,有能力还要尽可能的回馈社会。


36F19

杨坚争先生


2018年,102岁的熊知行先生在香港与世长辞。这位百岁老人一生挂念着母校,将满腔热爱化作实际行动,在清华园中留下了永久的印记。


在熊先生的感召下,2021年,香港杏范教育基金会再次向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捐赠,主要支持社会科学学院“清杏社会学发展项目”,以促进清华社会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助力培养符合新时代国家社会建设需求的优秀人才,推进老年学、社会治理与社会政策等相关领域的研究。


杨坚争说,熊先生捐赠清华一方面觉得自己是清华的校友,应该为清华的事业的发展做出一点贡献,另一方面她认为清华早年是工科学校,她很希望清华大学在文科的新领域能够独树一帜。早年,老年学在我们国家仅仅是提及,还没有真正起步,在熊先生支持下,清华大学确实在这方面走到了全国的前列。“熊知行先生跟我谈过社会学的问题,她对费孝通印象深刻,也很钦佩。她说费孝通先生是清华大学的毕业生,也在清华大学任过教,他所创立的社会学研究应当继续的发展下去,得到第一手的研究资料,为国家制定老年的政策提供帮助。”


“回过头来看一看,20多年过去了,清华大学在老年学这方面从最初的只招收本科生,到现在已有博士毕业的,在老年学这方面的相关研究已被很好的利用,所以如果熊先生她在的话,一定会感到很欣慰。”


图片        

香港杏范教育基金会有限公司


香港杏范教育基金会有限公司(ZUNG FAIR EDUCATIONAL FONUDATION LIMITED)于1982年12月3日在香港成立,由爱国侨胞姚志崇先生及熊知行先生创立。该基金会以“非牟利社团促进扶助文化教育事业”为宗旨,尤以家乡为主要资助对象,参与者多为侨界人士或科技院校教授。2001年,熊知行先生独资的杏范BVI基金结束后,将其全部余存投入香港杏范教育基金会,使其规模进一步扩大。在成立后的近40年的时间里,香港杏范教育基金会主要开展四个方面的工作:支持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支持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积极推动科学技术知识传播和普及活动,同时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推动沪港合作。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1号院3号楼12层1201

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

邮编:100084

联系电话:
  • 资源开发部:(8610) 62783786
  • 战略研究部: (8610)62780779
  • 项目管理部:(8610) 62797255
  • 捐赠服务部:(8610)62782779
  • 综合办公室:(8610) 62794587
  • 公共关系部:(8610) 62789633
  • 财务部:(8610)62794861/62794260
  • Email: tuef@tsinghua.edu.cn
  • 传真:(8610)62785959
  • 视频号
  • 微信订阅号
  • 微信服务号

版权所有 © 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