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方惠坚: 从践行者到捐赠人,一份历经近70年的事业与期盼

2023.05.10


经过近70年的发展,在这项根源于清华大学、在全国高校产生重要影响的制度中,很多清华人从中受益,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


邓小平同志曾评价这一制度:高年级学生和青年教师中选出人兼职做政治工作,经过若干年的培养,形成了一支又红又专的政治工作队伍,这个经验好。


那些最早成为政治辅导员的清华人,至今依然在为这一制度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明年,适逢清华大学政治辅导员制度设立70周年,我们特别采访了首批政治辅导员、清华大学原党委书记、教育基金会原副理事长,同时也是“方惠坚辅导员奖励基金”捐赠人方惠坚老师。




捐赠支持政治辅导员制度


虽已年近鲐背,却仍然让清华大学原党委书记、首批政治辅导员方惠坚老师念念不忘并以捐赠的方式,继续支持的就是“双肩挑”政治辅导员制度。


方惠坚老师对政治辅导员工作有着很深的感情,希望能够通过这一制度把同学们培养成为又红又专的人才,不管是做教师或者做管理工作,都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他认为,学校大量的投入单靠政府不可能,但是如果有基金,特别是在资助学生方面,能够做一点事情的话,那还是好事情。2017年,经与夫人商议,方惠坚老师决定拿出自己一部分积蓄的薪资,捐赠设立“方惠坚辅导员奖励基金”,支持母校学生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我个人能力有限,但是我想作为一种示范,就是开始这么一个工作。”

DA2EE


成为首批政治辅导员


方惠坚老师1950年入读清华土木系。当时,全国开展抗美援朝运动,方惠坚老师也跟着高年级同学到清河、门头沟的农村进行宣传工作。这段经历,让他深深感到中国的农村仍旧贫困落后,也意识到了大学生的责任。1950年年底国家组织“参军参干”的运动,目的是支持抗美援朝。方老师本着“既然国家需要,那么我就参加”的责任心报名参加。当时全校有1500余名同学报名,但国家考虑到建设的需要,最后只批准了几十名同学参军。方惠坚老师虽然遗憾地与飞行员擦身而过,但却开始思考个人和国家到底是什么关系,青年学子该为国家做些什么。


此时,为了加强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时任清华大学校长蒋南翔,在高校中率先提出并建立了学生政治辅导员制度,选拔思想政治觉悟高、业务素质好的高年级学生,“半脱产”做同学的政治思想工作。“这是根据他自己多年从事青年工作、学生工作的经验所决定的。”

EE704

清华大学档案馆珍藏的《清华大学向高教部、人事部请示设立学生政治辅导员的报告》中指出:“为了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保证学习任务的完成,并把学生中党团员的社会工作时间减少至政务院规定的每周6小时的限度,我们拟根据1952年政务院批准的全国工学院院长会议决议设立政治辅导员制度。……由于今后政治工作必须结合学习进行,辅导员由于具有一定业务水平,及其在学习上的模范作用,对展开工作是会有很大便利的。”由于对政治辅导员要求既要学习成绩好,又能担当思想政治工作,这种制度被形象地称为“双肩挑”,即两个肩膀挑担子。


报告获批后,清华选出了第一批25人政治辅导员,均是从全校各系的三年级学生中精心挑选出来的。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学习成绩优秀、政治觉悟高、工作能力强。而当时大三年级的方惠坚老师,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成为了第一批政治辅导员。


担任政治辅导员


为了迎接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满足国家建设对人才的迫切需求,清华有两届学生从四年制缩短为三年制。作为最高年级的学生,方惠坚老师也热切期盼着投身于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大规模建设。由于学业成绩优秀,政治觉悟高,方惠坚老师被抽调为第一届政治辅导员,并延长毕业年限至1955年,帮助下一届学生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和管理工作。“实际上就是拿出一半的时间来做工作,按照当时的说法,如果是6天工作制,按照平常一天工作8小时,是48个小时,让我们用24个小时来做工作,你们也知道在学校里面学生的工作哪是8小时的事情,10小时都不止。”

CAEE4

就这样,方老师与下一届学生一起上一些课,并补选一些原来没有上过的课,最后和他们同班同学毕业。也正是这种同班同学推进政治思想工作的模式,使政治思想工作和管理工作在同学之中扎根,并受到学生的广泛认同。


方老师认为,实践证明,当时抽调一部分高年级学生来做辅导员的工作是合适的,如果都是从外面派进去的人员,哪怕是教师,即使很有经验,也很难跟学生融合在一起。现在政治辅导员基本上是高一个班的同学抽出来,他们跟学生的联系很密切,所以跟学生之间的交往是很密切的。


“我后来觉得我们学校的辅导员有一个很大的好处,是他们跟同学们一块吃饭。吃一顿饭大概也就是20分钟到半小时的时间,这样跟一个同学就可以谈话,至少是谈一个问题,就交流了,有什么想法大家就谈开了,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式。我们学校这个制度一直到现在坚持了几十年,能够坚持下来,我觉得跟他的制度本身好处有关系。”

选拔政治辅导员


从学生到辅导员,从辅导员到学校领导,在清华70余年的学习工作经历中,方惠坚老师推动了清华许多工作的开展,为清华的发展付出了自己毕生的心血与力量。在这一过程中,方老师的工作始终与政治辅导员制度的建设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1958年年初,方惠坚老师被抽调到学校团委,担任团委副书记,一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这也成为方老师在学校里工作时间最长的一个岗位。这八年的过程之中,方老师也参加了很多抽调辅导员的工作。在他看来,政治辅导员制度设立之初,主要是为了加强学生政治思想工作,同时通过这种方式培养一批又红又专的学生干部,使他们在政治和业务方面都得到更好的培养。所以,政治辅导员主要在政治觉悟高,自我要求高,同时各方面表现突出的同学中选拔。


但他特别强调,清华政治辅导员的选拔,要求同学们的学习一定要好,这样才可能在同学中树立威信,“当时校长提出来说,你不能有学习成绩不及格的课,如果有的话就不再做辅导员了,回去念书了,这也是我们学校常年累积下来的很重要的经验”。方惠坚注意到,学校里所有的领导,包括党委书记、校长、副书记、副校长,几乎都做过辅导员工作。“人我都还认识,当时我对学校这些人的情况都熟悉,知道他们的经历,我发现我们辅导员制度确实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很多人就是成长起来了,也成为学校的骨干。”


关于方惠坚老师


1950年考入清华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任学生政治辅导员,1955年毕业留校,历任校团委副书记,校党委监委委员。1977年后历任党委学生部部长,外事办公室主任,土木与环境工程系党委书记、校党委常委、副教务长、研究生院副院长、教务长;1985 年任副校长;1988年任校务委员会副主任。1988 年 9 月至 1995年9月任清华大学党委书记。曾当选为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十四大代表。1995 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和北京市优秀基层党委书记。


2017年3月14日,方惠坚老师与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签署捐赠协议,捐赠设立“方惠坚辅导员奖励基金”。该基金为留本基金,每年运作收益用于奖励清华大学本科生、研究生辅导员。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1号院3号楼12层1201

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

邮编:100084

联系电话:
  • 资源开发部:(8610) 62783786
  • 战略研究部: (8610)62780779
  • 项目管理部:(8610) 62797255
  • 捐赠服务部:(8610)62782779
  • 综合办公室:(8610) 62794587
  • 公共关系部:(8610) 62789633
  • 财务部:(8610)62794861/62794260
  • Email: tuef@tsinghua.edu.cn
  • 传真:(8610)62785959
  • 视频号
  • 微信订阅号
  • 微信服务号

版权所有 © 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