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生到辅导员,从辅导员到学校领导,在清华70余年的学习工作经历中,方惠坚老师推动了清华许多工作的开展,为清华的发展付出了自己毕生的心血与力量。在这一过程中,方老师的工作始终与政治辅导员制度的建设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1958年年初,方惠坚老师被抽调到学校团委,担任团委副书记,一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这也成为方老师在学校里工作时间最长的一个岗位。这八年的过程之中,方老师也参加了很多抽调辅导员的工作。在他看来,政治辅导员制度设立之初,主要是为了加强学生政治思想工作,同时通过这种方式培养一批又红又专的学生干部,使他们在政治和业务方面都得到更好的培养。所以,政治辅导员主要在政治觉悟高,自我要求高,同时各方面表现突出的同学中选拔。
但他特别强调,清华政治辅导员的选拔,要求同学们的学习一定要好,这样才可能在同学中树立威信,“当时校长提出来说,你不能有学习成绩不及格的课,如果有的话就不再做辅导员了,回去念书了,这也是我们学校常年累积下来的很重要的经验”。方惠坚注意到,学校里所有的领导,包括党委书记、校长、副书记、副校长,几乎都做过辅导员工作。“人我都还认识,当时我对学校这些人的情况都熟悉,知道他们的经历,我发现我们辅导员制度确实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很多人就是成长起来了,也成为学校的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