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提升资源筹募管理能力 服务国家教育科研重大需求

2023.05.17

中国高校基金会的诞生具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组织逻辑,通常肩负支持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推动公益慈善事业进步的双重使命。这使高校基金会与大多数社会组织在目标和功能上有所不同。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以下简称基金会)成立于1994年1月,是我国成立的第一家高校基金会。国家启动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以来,基金会不断提升自身管理能力,在创新内部治理、探索行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为清华大学筹款办学、创新教育公益理念、服务国家社会发展需求做出了显著贡献。


服务大学建设发展

在清华大学“双一流”建设期间,基金会积极改革组织架构,引入专业人才,全面构建有效链接社会资源的全校性筹募动员体系。2018年,基金会瞄准“双一流”建设目标和2021年清华大学110年校庆契机,推出“更好的清华”筹款行动。这是中国高校第一个综合性战略筹款行动。

“更好的清华”旨在汇聚社会捐赠支持,助力清华大学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以教育发展增进社会福祉,推动“中国梦”的实现。“更好的清华”以清华大学发展战略为目标,围绕“大师”“英才”“求索”“斯园”四个方面展开。“大师”是指世界一流师资的延揽,大力引进活跃在世界学术前沿、有重要影响力的顶尖人才,同时集中资源加大对青年骨干教师的支持力度。“英才”是指学生资助,着力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创新思维、宽厚基础、健全人格和强健体魄。“求索”是指学术研究,一方面加强在前沿交叉领域的前瞻性布局,志在重大原始性创新;另一方面整合资源,致力于解决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斯园”是指校园建设,在清华园陆续建设一批新建筑,并持续改造提升教室场馆设施和校园整体景观。

基金会采取多项措施,落实“更好的清华”筹款行动。具体包括支持学校设立十余个讲席教授和冠名教授基金,对优秀青年学者予以支持;设立“英华学者”等奖学金项目等,资助学生拓展国际视野,提升通识素养;支持成立航空发动机研究院、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院等交叉前沿研究机构;支持蒙民伟人文楼、吕志和生物医学馆、科学博物馆、经济管理学院新楼等重大建设工程。这一系列措施有力支持了清华大学的“双一流”高校建设和国家基础研究的发展。


拓展行业发展理念

2019年,以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成立25周年为标志,中国高校基金会事业走过了25年的发展历程。中国高校基金会诞生的历史背景和组织逻辑使其兼具支持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推动国家公益慈善事业进步的双重使命,承载着多重功能。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认为,高校基金会应在立足高校、服务教育的基础上,更加充分地运用自身社会组织的属性,发挥好独特优势,更广泛和深入地参与到服务社会,支持整个公益慈善行业发展的过程中,开创中国大学基金会发展的新阶段。

通过今年来促成和支持学校与行业领军企业和慈善家合作成立“清华大学国强人工智能研究院”、“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等重大教育捐赠项目,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认为高校基金会在为高校筹集办学资金之外其自身建设呈现出新的特点,其作用和影响力也呈现出多维度、国际化的特色。首先,从站位格局角度,高校基金会从着眼资源筹募上升到了回应国家和社会重大需求的战略层面;其次,从专业能力角度,高校基金会在资源对接、项目策划、执行管理、投资法务等方面达到了业务专业化和精细化;最后,从影响力拓展角度,高校基金会的一系列重大捐赠项目的影响力不但超出了高校行业拓展到了整个慈善行业,乃至具备了相当的国际影响力。

为系统总结和分享经验,开拓行业发展理念,2019年底,清华基金会举办了“同道而行 功存教育——多元化筹资回顾与探索”首届中国高校基金会发展论坛,这是中国高校领域社会组织的首次行业研讨会。活动得到国内高校同行的热烈响应,近百所依托高校成立的社会组织积极参会。清华基金会的行业发展理念得到与会同行的积极响应和高度评价。2020年11月,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和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在上海联合举办了“后疫情时代的中国高等教育公益慈善——第二届中国高校基金会发展论坛”。论坛上,清华基金会邀请政府主管部门领导、高校基金会同行和社会组织合作伙伴对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的推动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推动“第三次分配”的政策方针以及依托高校成立的社会组织参与“第三次分配”体系建设进行了探讨。对后疫情时代中依托高等教育机构成立社会组织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进行了深入交流。行业专家普遍认为,清华教育基金会的这些开拓行业发展理念的探索和实践,不仅推动了清华基金会打造“5A+”社会组织的思考和尝试,也标志中国高校基金会行业随着国家的发展改革的步伐正在步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代。


回应社会迫切需求

近二十年来,国际慈善事业发展越发关注捐赠项目在回应当下及未来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的“战略意义”和“公益影响力”。战略性捐赠成为主要慈善行业趋势之一。国际领军企业和慈善组织,如盖茨基金会、黑石基金会等知名慈善机构开始更多向医学健康、环境治理、人工智能等具有重大社会影响力、国际影响力,事关人类发展重大挑战和福祉的领域加大捐赠力度,支持大学等科研机构设立新的院系机构进行跨学科、交叉领域前沿研究,其产生的外溢效应远远超过了教育的范畴,而将对整个社会经济产生深远影响。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在服务好既有捐赠项目和捐赠人的同时,近年来聚焦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策划推动了一批有广泛影响力的标杆教育公益慈善项目。

人工智能是当代科技的最新前沿,更是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制高点。2018年,在清华基金会的大力协调和促成下,清华大学与碧桂园合作成立了“国强人工智能研究院”,成为国家乃至全球人工智能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2020年,认识到新冠疫情反映出的公共卫生健康科研和人才问题后,清华基金会主动谋划,在4月初发起设立“春风基金”专项基金,拟在未来三年拟投入人民币1.5亿元用于提升清华大学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能力,提高我国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水平。之后,清华基金会又促成万科企业股中心将市值约合53亿元人民币的2亿股万科股票捐赠项目,用于支持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的建设,服务国家公共卫生事业长远发展,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作为改革开放后最早成立的大学基金会,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始终坚持立足中国大地,不断推进探索、改革与创新。站在“十四五”的起点上,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有决心,有信心在充满变化的后疫情时代,在党中央关于发展公益慈善事业和“第三次分配”等政策方针的指导下,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关心下,支持好大学人才培养、教学科研、师资建设、校园建设同时,更好地发挥清华大学教育、科研与人才培养的综合优势,开展面向全社会的公益服务,推动行业在新时期迈如新的发展阶段。



文章来源: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秘书长 袁桅,《中国社会组织》2021年第21期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1号院3号楼12层1201

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

邮编:100084

联系电话:
  • 资源开发部:(8610) 62783786
  • 战略研究部: (8610)62780779
  • 项目管理部:(8610) 62797255
  • 捐赠服务部:(8610)62782779
  • 综合办公室:(8610) 62794587
  • 公共关系部:(8610) 62789633
  • 财务部:(8610)62794861/62794260
  • Email: tuef@tsinghua.edu.cn
  • 传真:(8610)62785959
  • 视频号
  • 微信订阅号
  • 微信服务号

版权所有 © 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