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9日,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在《人民日报》刊发的题为《向美而行 以美育人》的文章中指出,美是时代的召唤,向美而行,不是为了让少数人掌握“一技之长”,而是为了让所有青年学子在自然之美、文化之美、生命之美中丰富思想、塑造品格、汲取力量,矢志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
为了服务国家重点发展战略,以知识和智慧回馈各界支持,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协调和汇聚清华相关资源举办“公益讲堂”,邀请各院系的学科带头人和顶尖专家学者,就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议题和焦点问题,阐述其研究成果和观点,并制作系列精品视频,以公益性的方式面向社会进行开放播出,受到各界关注并引发公众热议,已逐渐成为清华大学在高校公益领域的一张特色名片。
在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伟新教育扶贫基金的支持下,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联合美术学院面向教育资源匮乏地区一线乡村美术教师持续开展专题培训,策划和组织实施专题培训。“更好的清华”公益讲堂第九讲有幸邀请到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教授、社会美育研究所所长李睦老师。在此,我们与大家分享李睦老师对如何做好美育教育;美育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什么;美育教育重要性的提升会不会进一步拉大城乡教育差距;如何在教育资源有限的条件下,让更多偏远乡村的孩子,获得更好的美育课程等相关话题的见解与看法。
培养一种重要的思维能力
李睦老师认为,就像“无体育不清华”一样,艺术教育是清华学生必不可少的重要教育内容。“在学生四年的大学生活里,他必须要接受相应的艺术教育,否则他就不是一个健全的人,因为他缺少了特别重要的一种类型的思维能力。”接受艺术教育既是权利,也是责任,无关学生的专业是否为艺术类。
李睦老师每年都要带艺术类本科生和非艺术类本科生的通识美术课程。两种课程既有联系,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在他看来,通识教育是一种基本教育,是作为一个大学生的底线教育,是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通识的艺术教育,它的拓展性更多地考虑比如说学生要从艺术的角度出发去认识他自己所处的那些专业——艺术怎么样去看待物理学?艺术怎么样看待哲学?不仅仅是一种思维方式的拓展,还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思维过程。”他认为,艺术教育为学生打开另一扇门或者是窗,让同学们多了一个机会去看待他自己所处的学科领域,从原来单向的、单纯的去面对自己的研究学习,到多了艺术的视角,多了一个观察事物的角度,影响他对所学领域的理解,影响他对生活本身的态度,甚至改变他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原理。“这可能也是为什么国家这么强调艺术教育的原因。”
而艺术专业教育就不是一种基本教育了,它更接近职业教育,很多学生终身要从事艺术专业领域的研究和工作。“他们可能会纵深性考虑更多,包括对绘画的技能技术的思考,也包括对技术本身的反思,比如什么时代什么样的人,应该拥有什么样的技术,这个本身也是一个研究创作的过程。”
“三位一体”形成系统的美育教育
对国内基础教育阶段的艺术教育,李睦老师感慨“有点晚了,我们在大学的课堂上不得不花一定的时间去解决,本来应该在中学甚至是在小学就应该解决的问题。我们中小学的艺术教育可能还是相对薄弱的”。而这一现象的产生可能与早年公众对艺术教育的偏见有关。随着艺术课程纳入考核体系,这一局面也会逐渐改善,中小学校也开始重视艺术教育了。
“我想理想的美育教育应该是一个系统的教育。”假如我们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每个阶段接受美育教育的标准如何考量?李睦老师认为最重要的是要阻止学校超越学生的年龄,给学生进行一种不必要的超前教育。“比如说三年级学奥数,再比如过早的去给他们讲美学,或者是审美判断理论,这个是没有必要的。”
近年,清华大学确立了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他认为这种模式在艺术教育中也有充分的体现,第一个阶段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有能力的培养;第二个阶段以能力培养为重点的时候,也有价值的判断分析;第三个阶段在学生价值观初步建立的时候,也要通过对能力的认知和对知识的判断分析、甚至是反思,来相互关联,从而塑造学生的艺术思维,也形成了一个生动的教育体系。
而对更小的学龄儿童,李睦老师建议家长跟孩子共同成长,根据家长自己的兴趣做一些有针对性的对艺术的了解,这样他才能够判断孩子不同的阶段,面对应该接受什么样的艺术教育时,有自己的判断并给予一些建议,而不是被动的追赶社会热潮。“对孩子的发展,要有点耐心,有的时候家长可能会成为孩子接受良好的艺术教育的阻碍。因为他自己有一个对于艺术教育的结果的期待,但是那个期待又是建立在家长对于艺术教育的一个局限性的理解基础之上。”
城乡美育差距与乡村美术教师
比起发达地区的美育启蒙和美育教育,更让李睦老师担心的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美育教育,以及资源不均带来的城乡差距。
在李睦老师看来,目前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的整体艺术素养虽然没有本质差别,但较欠发达地区要稍微好一些。而这种差距并非是由经济发达地区的学校教育中有更多艺术教育的内容带来的,而是经济发达地区有更多资源供学生开阔视野。“北上广深的学生整体的艺术素养要好一点,可能他们生活当中有机会去博物馆看很多艺术作品,不一定是课堂教学造成的,这个也很重要,就是我可以理解为课外的一种补充素养。”但在偏远山村,即使有国家标准的美术、音乐教材,执行起来却有很大差距,有些地方甚至没有美术、音乐老师。
李睦老师认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没有博物馆等公共设施,但可以充分利用“自然博物馆”,只要可以对学生有恰当的引导,还是能发挥很好的教育教学成效的。“博物馆和自然界的区别在于,博物馆是将自然界中美的内容提炼出来,并集中在一起,然后在博物馆集中引导人们去观赏。而在自然界中,如果学生没有欣赏美的能力,就会茫然不知道怎么去发现和欣赏美,这个时候教师的引导就显得至关重要。这些地区教师的作用远远大于发达地区教师的作用。”
公益助力美育实践
为了能够让更多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生,能够获得更优质的美育教育,在清华教育基金会和香港伟新的大力支持下,教育扶贫办联合清华美术学院开展乡村美术教师培养公益项目,解决和改善乡村美术教师短缺和专业能力薄弱问题。李睦老师和四位美院老师,带领前来培训的乡村美术老师,学习以问题为导向,以成效为目标,通过系列专题(色彩与创作、素描与创作及速写与创作)学习,采用专业授课、作业讲评、专题讲座、分组研讨等多种方式,提升他们的专业水平及教学能力,促进乡村教育进步。
乡村美术教师培训项目通过一次次的素描课、色彩课,通过一遍遍的静物、风景、人物绘画,引导乡村美术教师如何评价一个画面相对的优劣,引导他们如何通过画面与每一个创作者个人性格及情感建立联系,引导他们如何通过创作与孩子进行交流。李睦老师认为在这个过程中,乡村美术教师能够获得更多的思考和判断,每个环节都与审美判断关系密切,并逐渐形成一个完善的美育体系,帮助乡村美术教师在面对一届届孩子的时候,为他们带来思想和视野的改变。
李睦老师非常感谢伟新教育基金有限公司创办人及董事李贤凯先生能够捐赠支持乡村美术教师培训这一项目。“(对李贤凯先生)充满了尊敬甚至可以用景仰这个词,他年复一年的在做这个事情,而且没有任何关于个人或企业的诉求,我觉得这个是挺难得的。如果没有疫情,也许可以邀请他来看看老师们的作品和教学情况。”
李睦老师希望有更多人能够关注乡村基层的美术教学或者艺术教学,吸引更多年轻教师能够加入到这个项目中,也希望有更多热心人能够关心支持这个项目,这样才能更好的延续乡村美术教师培训项目,让更多基层学生从中受益。
李睦,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社会美育研究所所长。
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乡村美术教师培训项目
从2017年开始,在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和香港伟新教育基金的支持下,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联合美术学院面向教育资源匮乏地区一线乡村美术教师持续开展专题培训,策划和组织实施专题培训。通过专业和系统的学习,培养一批扎根乡村、传播美育的种子教师,提升乡村一线美术教师的艺术素养及教学专业能力,推动乡村教育发展。因受新冠疫情影响,从2020年开始,项目团队和老师积极创新学习模式,将美术教师的学习课堂搬到了线上,取得了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