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佑生命,仁爱暖心——赵敏意女士向校医院捐赠CT设备
诊疗设备的精密度与配置程度是一家医院诊疗技术的核心所在。清华大学校医院始终关注院内高精尖诊疗仪器设备的配置问题。校医院医疗检测水平的发展,不仅能免除师生因检查而数次往返奔波大医院之苦,同时能够全面高效提高校医院体检工作的质量与效率,让大量疾病得以早发现、早治疗,对广大师生患者的疾病监测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110周年校庆之际,清华大学的好朋友赵敏意女士向清华大学医院捐赠计算机断层扫描设备(简称CT设备),有效缓解了目前校医院CT设备老化,严重不能满足师生日常就诊需求的现状,为师生日常健康体检、临床医疗提供更精密准确的服务,为建设健康校园构筑坚实的防线。
2019年12月,学校正式投入使用核磁共振设备,校医院成为全国两家拥有核磁设备的高校医院之一,数千师生患者因此受益,得到及时诊疗。但目前现有CT设备已经不能满足师生诊疗的需求,仅2019年,校医院CT检查量增加了181%。特别是在疫情期间,校医院诊断治疗和防疫压力交叠,使得师生的就诊效率和质量大打折扣。
校医院现有的老设备
2020年,校医院每日CT接诊量达到90人次,每位患者预约等待CT需时2-4个小时。得知这一情况,赵敏意立刻决定为校医院捐赠CT设备,以期尽快改善校医院诊疗硬件设备,让广大师生足不出户,便能以较低价格接受大型仪器检查。
赵敏意女士捐赠的64排128层CT设备
此次捐赠的64排128层CT设备是目前世界上技术最高端的影像设备之一,可应用于所有检查部位及扫描序列,且重建速度可达20幅/秒以上,有效提高病人流通量,减少病人等待时间,能满足更多病人及时检查的需求。设备可根据临床需要,利用后处理工作站组合重建清晰逼真的三维成像,任意方向、任意角度展示病变特点,尤其是显示冠状动脉、头颈部动脉及四肢血管,可以大部分取代传统插管血管造影。同时,设备可观察器官整体血流分布,筛查细微病变,利于脑中风早期及其他病变定性诊断,便于临床诊断及治疗。
2007年10月30日,赵敏意女士与其好友黄俊元先生首次来访清华,与原副校长、教育基金会副理事长杨家庆亲切交流
赵敏意女士是清华已故百岁校友熊知行先生的故交,早年经熊先生介绍与清华结缘。2019年,她开始捐赠支持航空发动机研究院发展基金,并设立了“清华之友——赵敏意清寒学子扶助金”,用于学生本人及直系亲属遭遇意外或紧急大病等突发状况时的应急救助,以及“清华之友——赵敏意助学金”,资助有需要的同学完成学业。此后每年,赵敏意女士都会对这些项目进行持续性年度捐赠,有力支持了清华的学生培养及前沿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