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基金会捐赠襄助 传承与弘扬赵家和教授“炭火精神”
清华老教授赵家和,是德才兼备的好教师,也是默默奉献的公益人。他勤俭一生却将积蓄托付给专人,推动成立了甘肃兴华青少年助学基金会(简称“兴华基金会”),为无数寒门学子照亮求学之路。他奉献社会、润物无声的炭火精神,将通过更多人的公益实践绵延相传。
4月24日,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简称“清华基金会”)捐赠兴华基金会,资助甘肃等地区家境贫困的高中生与大学本科生完成学业。此次捐赠,是对赵家和老师义德大爱的传承与弘扬,也是清华基金会履行服务职能、践行社会公益的生动展示。
兴华基金会理事长、清华经管学院原党委书记陈章武,清华基金会秘书长袁桅等出席仪式。清华经管学院党委副书记赵冬青主持仪式。
袁桅致辞
袁桅表示,赵家和教授用“薄于身而厚于民,约于身而广于世”的精神烛照世界,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她说,兴华基金会始终秉承赵家和教授的大爱与无私奉献精神,以“雪中送炭”为宗旨,践行了“钱到、人到、心到”的行动准则,将对贫困上进学子的关爱与支持如春风化雨般洒在甘肃等地区,令人心生敬佩。袁桅特别提到,清华基金会努力学习、继承和发扬赵家和教授公益思想的内涵,促进形成具有清华底色的公益文化精神品牌,在2018年发起“更好的清华”筹款行动时将“社会公益”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志愿服务、慈善捐赠等方式把校友与社会公益资源动员起来,培养师生的君子情怀,营造大学向善的公益价值,践行大学公益之道。2019年,在与中德证券、清华校友总会等各方的齐心协力下,清华基金会设立“水木兴华”留本基金,进行专业运作管理,并将基金收益全部赠予兴华基金会支持助学活动的开展。她感慨道,公益慈善行动是爱的奉献,也是爱的接力。“水木兴华”基金像泉水般滋养了学子,在他们心中种下了以聪明才智贡献国家,以个人努力回报社会、传递爱心的信念。
袁桅说,4月19日总书记考察清华大学,给中国高等教育以及清华的发展做出了饱含深情、高瞻远瞩的指示。“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交汇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履行社会服务是大学的责任与使命,清华大学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并希望能够通过志愿服务与慈善捐赠传递“自强成就卓越,创新塑造未来”的清华文化与精神,培养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青年学子。袁桅表示很高兴看到有爱心人士和我们一起参与到支持乡村地区学子的事业中来,她希望清华师生与社会各界的行动,能够带动更多爱心人士继承、发扬赵家和教授的心愿和精神,参与到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公益事业中。相信在不断的努力下,“水木兴华基金”能成为清华师生公益助学的一股泉水,持续不竭地为需要的学生们送去温暖,助力乡村振兴人才的培养。
受助学生代表马仕举视频发言
马仕举代表所有的受助学生,向多年来默默付出、无私奉献的兴华基金会团队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感谢。他满含深情地回顾了赵家和教授志在家国的高尚情怀,造福人民的勇于担当,以及心系学子的至诚大爱,并表示赵家和教授就像冬日里的炭火,熊熊燃烧,送给我们温暖;就像暗夜里的北斗星,熠熠生辉,引领我们前行。马仕举说,陈章武教授接过爱心接力棒,几乎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和心思用在了助学上,还以行动带动众多有责任、有担当、有道义的爱心人士,在助学路上辛勤播撒爱的种子,把清华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爱国奉献的精神,传遍祖国大地。他由衷地感慨,兴华基金会不仅极大地改善了自己的生活现状,还给了他拼搏向上的动力,让他厚植家国情怀,努力为国家建设、家乡振兴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签署捐赠协议
仪式上,陈章武与袁桅代表双方签署捐赠协议。
《“炭火教授”赵家和》正式发布
同日,新书《“炭火教授”赵家和》正式发布。该书是一本纪念文集,收录了50多篇纪念文章以及部分国内媒体的报道。这些文章的作者,有赵家和老师的老同学、老同事,也有学生和晚辈,有受资助的曾经的高中生、现在的大学生,也有校友、社会爱心人士。无数感人的故事、温情的回忆,汇聚成这位“炭火教授”的一生。这本书在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之际出版,既是对赵家和老师的深切怀念,也是对他崇高人格、宝贵精神的传承与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