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 杨斌:字眼“生”“意”
如果就只选一个字或词,来概括过去的这一年,你会选什么?这就是年度“字眼”(word of the year)的“生意”,是注意力经济的一个典型例子。最早从国外兴起被国内媒体二手报道时,常常有意略掉最终胜出的字眼的得票率。它所追求的,并不一定是要人们在发布时点头称是,或者在心里暗暗说道“还真的是呢”,也许更期待的是惊讶不已,或者是意料之外的好奇“哦,居然是它呀,为什么呢?”,进而引发思考。
柯林斯辞典推的年度字眼是其中比较受到关注的一种。先会公布若干候选词项入围,然后交由媒体人和意见领袖们投票选择。从技术上看,柯林斯评选会特别分析某些字眼,可能在过去乃至于前一年都还是寂寂无名,稀松平常,而到了这一年使用频率陡升,不管是街谈巷议,还是公媒舆论,能迅速增加若干倍变了数量级。这背后,词“热”正折射关键的世态变幻。
以2020年为例,柯林斯辞典年度字眼是“lockdown”,中文可译作 “封”,国内媒体多翻成“封锁”,当然没错,但是却没有顾及到这类“字眼”挑战之“眼”恰恰就在于惜字如金、一字千钧。相对而言,近些年来兴起的年度汉字评选,在使用汉字的地区胜出之字,却往往都还能组成多个不同的词,因多义而歧义,虽是难题,也有别趣。
2020年中国某机构所做的“汉语盘点”年度字眼是“民”,含义丰富,有民本、民重、民心等解读。海外呢,马来西亚是“疫”,新加坡是“罩”,日本则是“密”——日本汉字能力检定协会解释,之所以选择“密”,不仅是在疫情蔓延之下要警惕“密闭空间”、“密集场所”和“密切接触”,也因为疫情造成大家与自己的家人的关系变得密切,还因为,日本政界和演艺界的秘密变多了——这个列举多种“密”意的解释,挺有点意思。
年度字眼,包括每年公布的所有候选词项,也构成了人们捕捉和理解变化的一个风向标和观察点。拿柯林斯辞典为例,2019年的“climate-strike”(气候罢工)、2018年的“single-use”、2017年的“fake-news”都有趋势指引之效,这些热起来的字眼本身反应出来社会所面临的大挑战、新难题。认清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字意的贬义,并非带给社会负向的影响,而可能恰恰是正视与唤醒。
有一些企业和社会组织也有类似的做法,倒不是做引起外部公众注意的“生意”,更多是面向组织内部之用——在年底年初,取一字或词,以凝聚共识,促继往开来——这叫做“生”“意”(创建意义,create meaning)。报告可以写很长演说可以讲很久,但就传播效力而言,能入脑入心来论,一个词,一句话,一个提问,可能比起繁复华丽的表达,更值得追求,当然,也更难做好。“复兴”、“初心”、“撸起袖子”、“每个人都了不起”,字面平实,共情力强,是字眼“生”“意”的经典。
大道至简。做到简,不简单。《道德经》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这两句话,都很重要。有工作经验的学习者回到学校里读书,譬如中高层经营管理者,心里想着的是为学日益,多多益善,但让人担心的,一则是贪多图鲜,致囫囵吞枣、邯郸学步,二来是不能够为道日损,守住初心,精炼本意。不同的老师从学术和学科的角度开出各色的课程,呈现、推荐(销)着各种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立场与方法,都好听都点头,耳朵里听进去脑子里装进去的内容可以多,但主见却不能给各种时兴流行给搅和没了,更不能随意地拿别人的模式套到自己的组织去。即使是博采众长,也得要以我为主,在求真务实的融合中提炼,以自成一家。有效不有效,不只看大家,家家有不同,关键是咱家。
所以,我请同学们做的一个练习就是,学完一门课,要用最巴掌大小的一个图,说清楚什么是要害。《论语·子贡问政》中的一个问句,可以作为我们提炼至简大道的一个工具——“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非要逼着你把整本书浓缩成一个核心概念、本质道理,那么,那个词、那句话是什么?不但得吃透嚼烂再消化反刍,更要有“决断力”。“既要又要”的漂亮公道话,对于需要付诸行动并持之以恒的企业家而言,很多时候会让力道尽失、创新无魄、发展阻滞。
同样的训练,也可以用在结束了一项工作之后的复盘中。共同战斗一年后的团队,各自学习工作的家庭,用一个词、一句话来“说透”最痛最真最深的领悟,那会是什么?大家借此相互交流,不仅是谈资素材,也能有,想法碰撞,脑力激荡。
想当初“字眼”评选这事儿引起我的注意,是英国媒体在世纪之初的一场评选中,以“她”(she)这个字来预测和概括21世纪的最突出特征,而“她”在决赛中击败的对手恰巧是“科学”(science),其中凸显出的特别意味,让我念念不忘。
人们总爱说“一言难尽”,动辄就“说来话长”。我相识的一位日本友人,因为位置显赫,常在聚会时被邀请到台上发言致辞,他的风度令人叫绝——上到台去,认真站好,对着大家一本正经地说:感谢诸位!我所推崇的美德是“友谊要长,讲话要短”,祝福大家!然后在众人由衷的掌声中,归位开席。短短一句,所生出的,是与人乐乐、其乐融融的暖意。当然并非短就是好,但冗长的餐前讲话常无心听、难有好评是真的,这便是审时度势的智慧了。
“字”“眼”“生”“意”分开来四个字,挺耐琢磨。“字”词并非新造,本来就在那里,却因其一言以蔽之,点出了关键而变得有神,化成了“眼”,微言大义,掷地有声,生发出了新意重重,心意千千。而字眼“生”“意”,可不是指的媒体所开创出的一种新业务(生意),而更是在今天这样一种信息过(超)载、注意力稀缺的环境中组织和领导者的新本领:凝练字眼抓住人眼,而以意义的升华和启发获得人心与共识。要想能“生”此“意”,就得从心练起。
以一个字来期冀新的一年,你及你的组织或家庭,期待的目标或行动关键点,最希望取得的改变与进展,会是哪个字?
杨斌,清华大学副校长、教育基金会理事长、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副会长,全国工商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组织行为与领导力、商业伦理、非市场策略、高等教育管理等。曾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北京市教学优秀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开发并主讲清华大学《领导与团队》等精品课程。著有《企业猝死》《战略节奏》(合著)《在明明德》(合著),译有《要领》《教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