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会简介

      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以下简称“基金会”)成立于1994年,登记管理机关为民政部,业务主管单位为教育部,是改革开放后国内成立的第一家大学教育基金会。基金会以“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和学术水平,弘扬清华大学文化和理念,争取国内外组织和个人的支持和捐助”为宗旨,积极筹募社会资源,持续优化项目管理,稳健推进保值增值,助力清华大学向世界顶尖大学的目标迈进。同时,积极发挥清华大学科技人才优势,支持公益服务,以教育的力量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增进人类福祉。

      2013年和2019年,在民政部发布的全国性社会组织评估等级公告中,基金会连续两次被评为最高等级——5A级社会组织。2021年,基金会荣获“全国先进社会组织”称号。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引领基金会高质量发展。基金会秉承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政治站位,重视理论学习,持续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全体党员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贯彻学校十五次党代会精神,密切联系群众,理论结合实践,聚焦与基金会资源筹募关联度高、学校师生关心、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支持和服务院系部处的资源筹募工作。基金会也深度参与中国公益慈善、第三次分配和共同富裕等相关理论研究和政策研讨,探索高等教育与社会公益的有机融合。

      积极探索筹资新模式,支持学校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基金会关注基础科学研究、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大议题,近年来筹措资源支持强基书院和人工智能、碳中和、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战略研究领域。2018-2021年,基金会围绕大师、英才、求索、斯园、社会公益,实施了中国高校首个战略性筹款行动“更好的清华”,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基金会发展新范式。在新的社会经济形势下,基金会致力于系统发掘和维护捐赠人群体,全面铺开以院系为服务对象、以校友为募捐主体的小额筹款项目,为校友捐赠率的大幅提升奠定坚实基础,并积极探索股权、遗产、信托等创新捐赠形式。

      打造公益品牌项目,传播大学公益理念。基金会通过策划一系列品牌项目,积极传播大学的公益理念和捐赠项目的公益价值。利用开学季、毕业季、校庆季、教师节等不同时间节点,推动大学公益文化育人和捐赠感人故事的“出圈”,推出了“同道者说”、“公益讲堂”、“师说新语”等品牌活动和宣传栏目,通过多渠道融媒体互动矩阵,多角度向社会呈现捐赠项目成果,弘扬捐赠善举,营造清华特色公益文化。此外,基金会积极组织举办“中国高校基金会发展论坛”、“大学·公益”论坛,传播大学公益理念,提升基金会的社会影响力。

      未来,基金会将持续开拓创新,以清华大学“2030发展目标”为核心,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基金会为目标,继续发挥公益行业标杆引领作用,更有力地支持学校全方位建设发展,服务国家战略,推动社会进步。